APP下载

红色基因纳入中医药高等院校医德教育的探索

2021-07-29孟长海高宇张瑞雪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德教育红色基因红色文化

孟长海 高宇 张瑞雪

摘 要:医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中医药高等院校历来重视医德教育,将医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形成了良好育人效果。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盛行,部分大学生存在奉献精神不足、奋斗精神弱化等现象,影响了对医学生的培养。本研究结合中医药院校康复专业特点,将红色基因作为医德教育重要载体,通过强化历史政治教育、红色革命史教育等形式将红色基因纳入中医药大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中,在工作中结合大学生党建、团建、班级、社团、宿舍等建设活动,将红色基因贯穿医德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医德教育;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是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具备高尚的医德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与前提,医德教育是培养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必要内容。2009年,《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发布,要求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医德教育包含传统医学道德和社会主义医学道德,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时代性和激励作用。通过挖掘其潜在价值,可以为培育合格中医药人才提供强大精神和动力支持。

一、中医药大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加强医德教育

医德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自古以来,医学从业者都被寄予很高的道德期望。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董奉杏林春暖留下佳话,唐代药王大医家孙思邈曾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更是为历代医者所遵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國家十分重视医德建设。1988年,卫生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对医学道德给予明确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医科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证人才培养效果、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要求,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德教育。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长期坚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等思政课,还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建有医史馆、医德馆等实践教学场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党建、团建活动,强化学生医德教育。

(二)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医药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医德医术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医德滑坡现象严重。当下医患矛盾时而发生,特别是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的各种理念冲击,一些医疗机构大处方、大检查现象明显存在。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一些医疗腐败现象,不仅对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造成冲击,也会对大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医德处于相脱节状态。在医德教育方面,教师比较注重传统的儒释道中的医德观念,对社会主义医德的宣传和践行不足。对于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教育,教师不能将其真正纳入医学教学课程中去,或者缺乏有效的工作平台来促进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红色基因。

三是大学生奉献牺牲精神淡化,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一些大学生比较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表达,对于集体主义、国家发展等考虑较少、意识淡薄,奋斗精神弱化,对医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四是教师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人文道德教育。有学者研究发现,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很多高校医德评价常专注于对医学技术、学习成绩等层面,忽视对道德行为、医德规范的系统评价,过于片面。

二、红色基因是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红色基因凝聚着正能量

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历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它是我党基业永固和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制胜法宝与精神内核。这种基因根植于我党肌体,凝聚在我党血脉之中,是我党应该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红色文化展示了我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革命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与百姓水乳交融,树立了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进步性,是完美的、伟大的道德准则,凝聚着正能量,是对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动力所在。

(二)红色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有效对接

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内核,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逐步胜利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而形成的文化。它从外接受马克思主义,于内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优势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蕴含着丰厚的革命精神。

传统医德教育和社会主义医德教育有所区别。社会主义医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道德要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传统医德受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影响含有一些消极成分。红色基因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结合体,社会主义医德教育一方面淘汰了落后的封建道德观和医德要求,另一方面展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红色基因生命力强大且具有魅力,继承了中华文化精髓,是先进的文化和资源,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三)红色基因与医德教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教育形式

红色基因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医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和群众需要的接班人。两者有着一致的根本目的。红色基因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红色教育基地是医德教育的活平台、活载体,博物馆、纪念馆、遗迹等对大学生具有鲜明而直接的教育作用。例如,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央苏区建立了许多医院、诊所、医学院校等机构,并形成了中央苏区时期医务工作者独具特色的医德医风建设思想。通过参观学习革命时期的医院遗址,学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奋斗的历程,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内在行动。这样既有利于传承好红色基因,也有利于中医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修养。

三、在康复专业中开展红色基因与医德教育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医德教育是养成教育,良好医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梁文化在研究中表示。近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特点围绕红色文化与医德养成教育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把红色基因与医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康复医学院提出“红色康复”育人理念,借助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医德教育,使理论结合具体教育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发挥全员育人优势。学院注重引导学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参与课程改革,承担课程思政研究课题;学工教师发挥思政工作优势,加强大学生对近代革命史的学习,使中医药大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结合医学专业,有重点地遴选医学革命素材。如教师可以讲述白求恩、傅连暲等革命家、医学家事迹,形成学习材料,使中国红色卫生史进课堂、进教室、进党课、团课,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贯穿医德教育全过程。

(二)依托班级、社团开展红色基因教育

每一个大学生都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分布在班级、党支部、社团、团支部、宿舍等组织,这些组织都是开展医德教育和红色基因教育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康复医学院利用红色基因开展了大学生党建带团建活动,依托“星光研习社”在康复专业学生中开展红色基因寻访、红色故事宣讲、红色精神演讲、制作红色视频等活动,将红色基因纳入班级、社团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活动中,康复医学院组织学生参观我黨、我军不同时期建立的医院遗址,引导学生认识艰苦环境下的革命先烈为了对抗疾病与敌人和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自力更生精神和不畏艰难、救死扶伤、一心赴救、全心为民的医学情怀。

(三)依托红色基地开展医德教育实践活动

红色基地是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直接的教育作用。康复医学院利用学校或区域内的红色资源开展医德教育。一方面,学院把革命遗址、纪念馆纳入第二课堂,将其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谈体会。另一方面,学院组织学生在暑寒假回到家乡,进行红色基因寻访,以社会实践的要求开展工作、主动学习感悟。返校后,学院开展红色基因寻访报告会、红色基因进宿舍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红色基因熏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0余年,红色基因浓郁。学校建校之初,首任校长韩锡瓒,1935年在陕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担任红军总兵站医院调剂员、司药。抗日战争时期,他于1937年参加平型关大捷,1938年担任八路军115师补充团医生,1942年担任鲁西军区野战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七纵队20旅卫生处长。作为战士,他参加了革命斗争;作为医务人员,他见证了党领导下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红色基因的代言人。著名新四军将领彭雪枫的父亲彭延泰先生创办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担任院长,这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基因,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还专门建造了“延泰亭”以示纪念,这也是学校医德教育基地之一。面对历史和现有的教学材料,学院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学校红色历史和基因,把这些红色标识纳入康复专业学生入学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等现身说法,讲革命故事,邀请学校离退休干部为学生做报告等,震撼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共鸣。

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操守,也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与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对于康复医学教育同样重要。红色基因凝聚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精髓,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和信仰教育的重要平台、载体、素材。有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将具有长征基因的中国红色卫生史纳入全国医学院校必修课的建议”,教育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876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表示“中国红色卫生史应该是当代医学院校加强医德教育、培育医德情怀、提升医者修养的最好、最鲜活的教材。目前,教育部正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体系创新计划,创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将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对中国红色卫生史进行研究、挖掘,编制相关教材,支持医学院校开发体现医学专业特色、适应医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中融入中国红色卫生史相关内容”。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探索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地域红色资源优势,整理挖掘红色基因潜能,紧密结合中医药大学生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和医德培养,将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融入血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育合格满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璇,郭玉宇.“立德树人”视域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莫莉丽,龙春莉.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

[3]彭恩胜,左铮云.中央苏区时期医德医风建设思想论析[J].党史文苑,2014(22).

[4]梁文化.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学校特色德育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5]孟长海,姚明超,张芝兰.论高校理论类社团的现状与建设思路[J].河南教育(高教),2019(3).

[6]韩锡瓒.韩锡瓒从医六十年文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曹未,张晨,杨放.欧美医德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8).

[8]教育部.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876号建议的答复[EB/OL].(2018-12-21)[2021-1-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

a_gaojiaosi/201812/t20181221_364286.html.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医德教育红色基因红色文化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医学院校辅导员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现状调查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