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的 逻辑机理与路径选择

2021-07-29杨文亮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党史特色历史

杨文亮

摘 要: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党史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二者在性质、使命等方面高度契合,或者说二者有融合的逻辑机理。然而,在党史教育融入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泛娱乐化”等实践误区。本研究系统分析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逻辑基础和现实困境,继而探寻党史教育融入该课程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党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逻辑机理;路径

党史学习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史教育的主阵地,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本研究以笔者所讲授的硕士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中特研究”)教学为例,具体论述党史教育与其的契合点,以及二者融合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当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参考。

一、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的逻辑机理

党史教育与“中特研究”在性质与使命上呈现出一致性。同时,在“中特研究”教学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现象,“党史姓党”被消解使得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又具有现实性。一致性与现实性构成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的逻辑机理。

(一)理论维度:党史教育与“中特研究”的性质与使命一致

党史教育的受众与“中特研究”一样,都包含研究生群体。党史教育是“中特研究”的重要内容,“中特研究”也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

党史教育与“中特研究”的内容一致。党史教育就是学习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英模先进事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事实上,“能”“好”“行”也是“中特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中特研究”的第四章至第八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部分)的具体论述,都旨在说明这一问题。

党史教育与“中特研究”的使命相同。党史教育与“中特研究”都旨在通过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培育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

(二)实践维度:“中特研究”教学中存在“党史姓党”理念与实践缺失的状况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识形态领域最应该提防的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时常听到有人学术研究、解放思想为幌子,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进行“解密”,或对英雄楷模进行丑化。比如,不断“解构”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事迹,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歪曲历史。事实上,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不断歪曲中国的历史,最根本的意图就是消解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先进性,让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动摇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苏联解体30周年之际,认清西方利用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意图更具现实意义。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中特研究”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党史姓党”理念与实践缺失的状况:一是个别教师不懂历史,或者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效果,讲一些毫无根据的野史;二是个别教师在“中特研究”的教学中没有历史思维,只注重理论的阐述,缺乏对历史的梳理,为了“政治性”主动屏蔽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过程中的“挫折”;三是个别教师对社会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四个自信”的现象认识不够,尚未在课堂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及时予以回击,总认为那是历史学科的使命。究其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述状况会导致硕士研究生的思想被误导,难以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特研究”呼唤党史教育的护航。

二、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的路径选择

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具有现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如下误区:就党史讲党史,忽略大历史观;重理论轻实际,现实观照缺失;被动教育盛行,弱化党的领导;遮掩政治属性,现“泛娱乐化”倾向。对此,笔者尝试结合“中特研究”来优化党史教育融入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的路径。

(一)树立大历史观理念,讲好现阶段的“中国故事”

党史教育要谈及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将党的历史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是其基本要求。以“中特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阐述“新时代”的内涵、依据和意义,也不能只谈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照大历史观的党史教育理念,“新时代”要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划分;要遵循列宁的“社会主义”,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到习近平的“新时代”的脉络。关于“‘新时代到底走向何处”,教师要提出“‘新时代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事实。可见,大历史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

(二)克服课程学院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党史教育过程中,不能割裂歷史和实际的联系。在实践层面,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里的“实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实例,以例论证;二是注重实地考察,提升说服力。对此,在“中特研究”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精准扶贫”部分,我们邀请班里参加新华社扶贫调研的学生组成宣讲团,让他们利用手中保存的照片、录像等一手资料,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宣讲。宣讲效果显著,学生深受启发。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畅谈精准扶贫。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克服理论化、学院化,兼容其他学科,注重田野调查,多参与实地学习,突出“大课堂”功效,这样才能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思政课“没有生命、干巴巴”的现象。

(三)建立党史教育常态化,突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学习这门必修课不能是“一阵风”,应是“持久战”。在“中特研究”的教学中,教师要杜绝开专题或者只在最后一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党的历史的行为。党史教育融入“中特研究”不是硬生生植入,应该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具体来说,在导论中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时,融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在第一章中,融入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国共产党自我选择的历史;在第二章中,融入中国共产党进行“四个伟大”的历史;在第三章至第八章中,我们均不能忽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的历程。

(四)坚持“党史姓党”,注重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党史教育要坚持“党媒姓党”。这是由党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决定的,进一步讲,是由党史的政治属性决定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党史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就是“课堂有纪律”。如果放弃了这一原则,党史教育就起不到引领思想的作用。党史教育的政治性与学理性并不冲突:学理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没有树立用学术讲政治的理念,党史教育的价值也难以实现。在“中特研究”教学中,教师也应树立这样的意识。例如,在导论中,教师尝试在讲授“革命、建设、改革”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给学生讲授“革命、建设、改革与复兴”“四阶段说”,以凸显新时代的特殊性;在第七章生态文明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理论总结,提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基础是人与人的矛盾”的论断,最后提出“生态问题解决需要制度保证”的论断,这样即可极大满足硕士研究生理解生态问题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编:红 茶

猜你喜欢

党史特色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