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以《人生》为例

2021-07-29刘冲

参花(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实施策略人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第四阶段(7—9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做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课程标准中阅读方面的这些明确要求,本文结合当前课上及课下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任务,以小说《人生》为例,分析“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说教学 整本书阅读 实施策略

“整本书阅读”作为近年来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文学作品的整体体验,还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感受,满足文学积累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小说教学这一范畴。所以,本文在探析“整本书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小说”为主要研究要点,论述“整本书阅读”运用于小说教学中的优势,同时以初高中必读小说篇目路遥的《人生》为例,详细阐述“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期能够给教师提供经验,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整本书阅读”中,“整”即表示完整、全部的意思,“本”既指一本,也可指多本,而“阅读”则是看书或其他文本,领会其内容的意思。阅读方法包括默读、精读和略读。对于“整本书阅读”这一术语的明确提出,是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针对学生不读“整本的书”这一现象的发言。其后,在历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更新变化中,“整本书阅读”也多次被提及。

而对于“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的完整阐述,专家、学者则是各持己见,并未达成共识,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经过笔者查阅资料分析,综合考量,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即是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阅读形式,专门阅读非碎片化、内容完整连续、有价值、集合成册的书籍。由此看出,“整本书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如初高中必读文学篇目:《人生》《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二、“整本书阅读”运用于小说教学中的优势

关于初高中涉及的小说篇目“整本书阅读”的讨论之所以在当前不断掀起热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者和专家对于目前课本里名著小说节选篇目的不足之处,而整本书阅读恰恰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更加完整和系统,其优势不言而喻。

(一)增强文本内容的联系性和明晰性

小说教学是初高中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兴趣度较高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看,以往语文教材中,由于小说文本篇幅长,授课时间有限,使得小说文本多以节选篇目或名著导读形式呈现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小说文本无法进行更深一层的内容分析,使文本内容联系不够紧密,整体内容易出现模糊。节选篇目仅能看作是完整文章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侧面,学生阅读时也只能是管中窥豹。

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掌握,加强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之间联系的认知度,打开学生阅读小说文本的视角。而且,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上及课后的时间进行整本书精细的阅读和思考,也能够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量和延展度,对于小说文本内容能融会贯通,增强联系性。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明晰性得到强化,透过文章认识到本质,更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生价值。

(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逐步打开自己阅读空间的一个过程,阅读不同内容的小说,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也是不同的。例如阅读《三体》能让学生知晓相对论、量子力学、引力波等抽象的物理知识;阅读《海底两万里》能让学生了解海洋、地理知识;阅读《人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知识本就不是一家独大,其内容包含着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多个方面,学生阅读整部小说文本,能够了解各学科方面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同一类别学科间的整合,促进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提高

对小说文本进行“整本书”式的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长期閱读一些“碎片化”“分散化”的小说文本,会逐渐使自己的思维界限缩小,对文本思考能力变弱,甚至是倦怠、厌恶。而长期对小说文本进行整本书阅读,养成完整阅读的良好习惯,则能让学生由阅读文本引申出的思想意识广博而又深刻,思维论断能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也能逐渐形成,达到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深切的感悟和体味,在学生以后遇到长文章、较难文章时也能如鱼得水般畅快解读和阅览赏析。由此可看出,“整本书阅读”运用于小说教学的优势明显,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

三、“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解决学生疑难,是做好“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

1.设置问题,实行“阅读阶段化”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有效途径。根据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研究,问题的难度系数在50%时,挑战性与胜任力同在。所以,在要求学生读小说《人生》这本书前,教师应设置与情节相关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书中内容。如:

(1)《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有几起几落?

(2)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位为什么被辞退?

(3)高加林在回归农村后共去了几次县城?为什么去县城?

这些难度并不大的情节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关注文本,寻找问题答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阅读专心、及时、不拖沓,应该带领学生共同设计“阶段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中也强调:“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教师随时把握学生阅读进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人生》这本书的阅读阶段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为:

此阶段设计是依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标准来计算的,《人生》整本书144000字,按照500字算需要288分钟。因考虑到学生其他学科作业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各科同步提高,所以设计为每一阶段用十天来完成。

2.圈点批注,明确阅读方向

“圈点批注”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的重要指导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书时学会圈点批注,习惯圈点批注。圈点批注也并非是盲目、随意勾画,而是要有目的性和明晰性。教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告诉学生专注勾画文章的语言特点,包括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如《人生》这本书中开头部分“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就是一处环境描写。学生在阅读时就需要对这些进行勾画、标注,为后面的文章具体词、句、段鉴赏做好准备。

(二)师生研读,厘清文章情节脉络

语文阅读中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它们是解读小说的重要基点。教师要让学生精准把握这三个要素,熟悉文章情节脉络,明确“整本书阅读”的研读方向。

1.充分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脉络

思维导图是能够让学生宏观把握文章整体、实现阅读目标的有效手段。当学生初步完成整本小说的阅读后,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梳理情节,画出思维导图。在《人生》中,思维导图应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人公高加林自身的人生三起三落的导图展示,另一个则是《人生》中围绕高加林展开的人物关系图。

高加林人生三起三落关系图:

《人生》人物关系图:

2.巧妙利用情景表演,感悟故事内容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提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厘清文章思路,揣摩故事中人物心理感受,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引申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实现以上学习目标,教师则需要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情景表演来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对人物的影响,达到“整本书阅读”应有的效果。

在《人生》这本书中,高加林向父母诉说村书記儿子三星顶替他的位置成为教师的情节,高加林成为县通讯干事后进入县城欣喜若狂的情景,以及当他“走后门”的事被揭发回到村里时的孤苦无奈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都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准备,掌握和小说接近的剧本台词,在课上向同学展示表演。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对于文本再一次有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程度。

(三)合作讨论,鉴赏评价文章内容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欣赏力和阅读评价力均是在教师引领学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后进行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考、鉴赏和评价文章,实现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并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1.“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深入分析文章内容

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即读书过程要精于思考,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在思考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放置于书中,从书中人物的角度来咀嚼和品味文章深义。同时,在书外,教师也应运用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讨论法”和阅读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赏。

对于《人生》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对高加林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划分成两种:

(1)他朴实勤劳、积极向上,既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又有对高度文明城市的向往和期待,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停留在农村的土地上。

(2)他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自私虚荣。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长久在大城市生活的愿望,背弃了巧珍对他的爱。当巧珍要给他拿狗皮褥子时,他严厉呵斥。

讨论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最后的结论要集中在提出的主要问题上。教师也可引领学生讨论巧珍的人物形象、黄亚萍的人物形象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对这部小说的鉴赏度和理解力。

2.切实关联中考重点题型,解决学生疑难

从2019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逐渐推广统一使用部编版,这一要求昭示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而和以往各地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相比,变化最大的即是阅读,分为:古诗文阅读和名著阅读。在名著阅读里,语文教材新增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名著小说作品也相应有所增加,各地中考题中阅读分数占比也逐步增大。以北京中考为例,近年来北京中考中名著阅读分数在5~10分之间,现代文阅读在24~30分之间。由此可见,在中考分数占比中,阅读是仅次于作文的另一大高分部分。因此,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分析鉴赏文章时,应该下意识地将小说文本鉴赏和中考重点题型相连接。

如《人生》第一章设置的环境描写,从“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到“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叫着”再到“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针对这些环境变化,分析其作用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章中高加林和高加林父母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逐渐分析出其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进行知识迁移,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带领学生探讨句子含义、句子作用等中考常出题型的做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整本书阅读”运用于小说教学中的价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考试成绩。

四、结语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指出:“阅读教学,能够架起学生与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能够与文化伟人的灵魂沟通,提高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当前,无论是国家长期提倡的“全民阅读”活动,还是教育领域极其重视的“整本书阅读”理论指导,其焦点都直指语文阅读这一方面,这一现象凸显了阅读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论述的“整本书阅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能真正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真正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有价值、完整的小说文本来达到知识方面和品德方面的成长。当然,教育研究无止境,关于此论题的研究仍然在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李学敏.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化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39.

[2]吕小平.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2):180-181+184.

[3]陈烜祥.中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6.

[4]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冲,男,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实施策略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