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药规律分析
2021-07-29宫宇澄寇梦佳沈垚村王志斌
宫宇澄 寇梦佳 沈垚村 王志斌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北京 10007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病变主要累及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目前UC 的发病机制不明确[1],西医治疗主要运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氨基水杨酸类药、生物制剂以及微生态制剂等药物[2]。中医中药治疗UC 主要从降低毒副作用[3]、缩短急性发作期、维持缓解状态等方面发挥作用[4-5]。中药灌肠治疗可将药物保留在肠道内,以达到清洁肠道、稀释毒素、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6]。该疗法具有见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7],值得深入挖掘。本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文献报道的临床治疗UC 的中药灌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及检索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关于中药灌肠治疗UC 的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 年10 月,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要检索词与“灌肠治疗”相配进行全文检索。
1.2 纳入标准
为保证纳入处方的疗效,对试验类型、有效率及人数进行限制。随机对照试验类文献:①中药灌肠或与西药联用治疗UC 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措施上唯一不同的是有无中药灌肠;②试验组有效率较对照组提高至少10%;③每组人数≥30 名。疗效观察类文献:①仅用中药灌肠治疗UC 的临床效果观察试验;②有效率≥85%;③人数≥40 名。
1.3 排除标准
①同一研究相关的多篇临床文献仅纳入1 篇;②中药数据不完整或指代不清。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药名称参照《中药学》[8]进行规范化处理。所有数据录入完成后,由2 名研究员进行数据校对,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1.5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报表”模块对录入处方药物的特性进行分类统计;使用“数据分析”模块统计用药频次,并进行用药关联规则及新方分析的数据挖掘。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2 首处方,170 味药物,总用药频次2681 味次。
2.1 药物频次分析
对出现中药进行分析发现,使用频次排在前3 位的依次为黄连、白及、黄柏,出现频次在30 次以上的有23 味药物。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30 次的中药频次统计
2.2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对药物的特性进行统计。四气中寒、温性药物应用所占比例大,热性药最少,见表2。五味中苦、甘味应用最多,咸味最少,见表3。归经多归于肝、胃、大肠、脾经,见表4。
表2 中药四气统计
表3 中药五味统计
表4 中药归经统计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分析
对纳入处方涉及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确定支持度为30,置信度为0.8;获得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共79 条,涉及19 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50 的药对及药物组合共24 条,见表5。以网络图展示常用药物组合,见图1。获得关联规则10 条,见表6。
表5 频次≥50 的药对及药物组合
表6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药物关联规则
图1 常用药物组合网络图
2.4 基于熵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根据研究的处方数量,结合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将相关度参数设置为8,惩罚度参数设置为2,进行熵聚类,获得7 个新处方。见表7。
表7 新方组合
3 讨论
UC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成直肠型、左半结肠型、广泛结肠型[9],各型临床表现存在差异[10]。目前认为中药灌肠治疗直肠型及左半结肠型UC 具有明显优势[11-12]。据统计,这两种类型在UC 患者中占比达70%~75%[13]。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灌肠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其理论依据被逐步探索。目前认为,灌肠药物可经直肠中静脉及淋巴系统进入循环[14],避免了口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消化液对有效物质的分解、破坏,提高药物有效浓度[15];其次,中药灌肠直接作用于病损部位,可促进肠道炎症物质吸收、溃疡愈合。
3.1 UC 治则规律
中医认为,UC 属于“久痢”“肠癖”“滞下”等范畴。其在活动期以实证为主,病机为湿热蕴结肠道,气血不调。故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为活动期主要治则。根据本研究得到的数据结果可知,四气、五味的使用频次中,寒性、苦味最多。“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寒药物的运用体现了清热燥湿的治则。五味频次中咸酸较少,咸酸敛阴滋腻,无益于气血的调和,治疗时应少用咸酸之品。
《证治要诀·痢》载“治法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以及《寿世保元》提出的“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均提示在治疗UC 全程中,始终顾护胃气的必要性。根据本研究结果可知,温性、甘味药物使用频次仅次于寒性、苦味。甘温能和、能缓,可以避免苦寒太过,损伤胃气。
UC 病位在大肠,与脾胃相关,用药归经以大肠经、脾经、胃经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归肝经的药物最多,可见从肝论治也是治疗UC 的重要思想。现有研究证明,UC 的发病与精神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可诱发或加剧UC[16]。中医认为肝喜条达,恶抑郁,有调节情志的作用。可通过调肝,改善患者情志异常,达到改善UC 患者肠道敏感性、缓解胃肠道症状的目的;其次,从肝与大肠关系的角度来看,《医学入门》载“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提示肝与大肠功能相互影响,故可从肝论治UC。
3.2 用药、组方规律
根据用药频次分布可知,“黄连、白及、黄柏”药物在处方中应用最多。《神农本草经》载黄连主治“肠癖,腹痛,下利”,与UC 主要消化系统症状相合,是治疗UC 的要药。现代研究认为,黄连所含物质具有广谱抗菌[17]及减轻黏膜炎症作用[18-19]。《药性歌括四百味》认为白及“功专收敛,肿毒疮疡”。正如《医略十三篇》所云:“治痢之法,当参入治痈之义。”可见白及可通过收敛消痈的特性治疗UC。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具有抗菌、抗炎、修复黏膜及止血作用[20]。《神农本草经读》载黄柏“止泻利者,湿热泄痢,惟苦寒能除之,而且能坚之也”,明确提出黄柏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良药。现代研究表明,黄柏所含物质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既往中药认识和现代药理研究均表明,“黄连、白及、黄柏”可改善腹痛、脓血便等症状,并具有抗菌、抗炎等治疗UC 的共性[21]。
从药物、药对及组合中可以看出,白头翁汤的使用较多,该方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白头翁汤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通过抗内毒素、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等机制发挥抗炎作用[22-23],并通过调控白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3、mRNA 的表达来抑制炎症损伤[24-25]。此外,韩捷[26]的研究表明,白头翁汤还有促进黏膜组织修复的功用,对UC 溃疡面的愈合有一定作用。
3.3 新处方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得到7 个新处方,其中处方1 以清热化湿止泻为主,处方2、5 以活血止痛止泻为主,处方3 以收敛止泻为主,处方4、7 以健脾行气止泻为主,处方6 以温阳行气止泻为主。体现了UC 病情复杂,不同时期止泻法形式多样。但新方真正的临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综上,本研究对中药灌肠治疗UC 的临床研究处方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探讨了UC 中医灌肠治疗的治则,发现潜在的遣方用药规律,并提炼出新方,对临床治疗UC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亦期望为现代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