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全方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1-07-29金一宁关绍云赵世杰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外育人计算机

金一宁,关绍云,赵世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程”)独自承担。2014年上海高校率先开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探索,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优势及研究现状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优势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重点讲授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如何使用工具软件解决日常的事务和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也深深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范围广,影响面大,理工科的课程特点和通识课程的学科定位,使得其课程内容的难度、广度与思政的人文导引更易融合。刚刚迈入高校的新生朝气蓬勃,对一切充满好奇,且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阅历浅,面对多元、多变、复杂的信息空间和时代容易迷失方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其思想引导可以更具体、更专业、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很多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也进行着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如陈慧女等[2]以信息素养为切入点,通过挖掘名人价值范式、课中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思政资源等实施路径论述了军事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孙永香[3]、姜艺等[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案例论述了如何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刘卫国等[6]分享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

总体来看,近几年关于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含义、隐性教育方式、生成路径或某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等理论方面,但对实验教学中的思政设计关注不多,研究的重点也主要在课程内、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优势,让课程思政的教育可以延伸到课下、课外,探索、拓展新的实践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个性化特长,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丰富学识、锻炼能力、明白道理、坚定信念、塑造品格,实现《指导纲要》提出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新任务,其典型案例更少。

二、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教学模式

全方位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按照课程的授课模式,对于必修课程保证从课上到课下的一体化的时空维度的思想引导。另外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各种实践活动推动课程外思政教育个性化、持续性的思政引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1+X”课程设置的方案,对全校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程序设计基础》(以Python为例)必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主学习,实现从课上到课下思政教学的扩展,通过专业选修课、讲座和鼓励、引导学生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扩大从课内到课外的外延,这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自主学习、课外教育和课外实践形成递进、叠加的良性教学模式,从而让育人方式从由外向内的说教式渗透教育,变成了让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领悟,内化于心、融化于魂的感悟式教育。

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中课程所要完成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是不变的,也就是课程的内容是不变的,但在育才的同时要凸显育人的作用,让刚迈入大学校门的青涩的青年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政治认同,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知识是科学的、中性的,但作为知识传播的授课教师是可以为知识赋予颜色的,通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技巧,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方法、载体、案例,创建恰当的环境和氛围,做到专业之“术”与思想政治之“道”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思想的教育和熏陶,让隐性教育入心入脑[7]。

三、全方位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一)注重理论课堂的思政碰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思政工作最需要的是交流,教师用自己的真情、真意去感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课状态、表情等肢体语言可以感知学生的认同效果,便于修正内容。根据授课内容将有思政元素的热点、经典、实时的事件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的气氛烘托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时政。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发共鸣。在互联网信息社会,国内外每天发生的各类事件中都会有计算机技术的身影,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内容的广度使其思政资源异常丰富。如讲计算机硬件结构时,可涉及中兴事件、华为的芯片断供、孟晚舟事件,等等;讲算法时,我国的新冠检测方式从独立样本到5合1到10合1的改进,进而引申中外疫情中相关政策、检测等方面的对比;讲计算机发展史时,对比我国计算机发展的从落后到强大,等等。学生的爱国心、自豪感、使命感就在每节课的点滴之间、日积月累中建立起来。

(二)促进实验教学中的思政感悟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通过嵌入有价值导向作用的实验任务,不仅可以巩固理论课堂的知识,锻炼学生的信息技能,更能让学生在自主地探寻、思考中发现所要实现的价值观的引领。嵌入的思政主题可以围绕爱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等方面实验内容展开,思政案例要有代表性、有特色、与时代同步,要接地气、有格局,不是说教,而是可以让学生自我感知、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在案例设计中,主要分为两类实验来进行课程思政的实验设计。一类是验证性的案例,这类实验一般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另一类为创新设计类实验,这类实验一般是一个综合性的大的实验,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个性化的作业。此类作业不宜过多,一门课1-2个为宜。表1和表2分别为选取的部分验证性和创新性实验案例。寓思政于实验教学中,思政的案例要典型、真实、经得起推敲,有说服意义,与时俱进地为思政资料换“新衣”,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情绪和欲望,促进学生的感悟,通过反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所悟的道理进行分享和展示,其育人效果更优于老师的单纯说教。

(三)增强自主学习中思政引导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21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但对于刚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形式各异的学习渠道时,更离不开教师的辅助、指导。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人文、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有意识地为学生挖掘、加工、整理有益于学生知识扩展、能力提高和价值观认同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在一个更加自主、开放的环境和空间中,包含着隐性思政元素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理论知识的意愿,自主地形成认识问题的客观态度,利用慕课、蓝墨云、雨课堂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增强学习过程中状态的监督,引导学生知识技能、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并行提高。自主学习中的思政引导如水滴石穿的过程,没有办法用单纯的成绩来检验思政引导的效果,但是这种引导只要坚持,终将实现为国家、为社会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标。

表1 验证性思政实验设计用例

(四)拓展课外教育的思政渗透

当今社会计算机学科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这些新的技术新的应用日新月异,引领着社会发展的一个个风口。计算机基础必修课中这些内容无法讲精讲细,通过如选修课、讲座等课外教育方式继续将思政元素渗透到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教育中,不仅是对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延伸,更使思政课程的受众从全体到个体实现无缝衔接。例如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空间环境,为学生开设的《网络安全素质教育》选修课,使其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掌握安全防范技术,熟悉网络空间行为、规范、法律、法规,通过专业的知识解读永恒之蓝病毒的爆发、希拉里的邮件门、徐玉玉等真实的案例所带来的启示,让学生认清现实中国家、社会、个人面临的风险和威胁,真正理解“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强国的伟大目标的含义。拓展课外教育的思政渗透可以形成与课内教育相呼应、相促进的教育新模式。

(五)带动课外实践思政体验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育人,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特别是要积极鼓励和指引学生参加各种课程以外的实践活动,如各种竞赛(挑战杯、互联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等)、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用课内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接近社会、更贴近现实。在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展示、锻炼、提升自己,理解创新的含义,面对困难,积极探索,承受得住压力和失败,学会团结、协作,有爱心、有毅力、有担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合的评价机制和各种参与方式,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迅速成长,也更好地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

计算机学科在学生工作、学习、实践等各个方面的高渗透性,计算机基础课面对低年级学生的特性,使得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能够更早地在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起到更持续的指导作用,可以用自己专业知识的视角和良好的个人素养、较高的政治觉悟,对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进行精心引导和栽培,让课程思政的育人过程更长久,更深远。

计算机基础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上的课堂、实验教学环节到课下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维度,从课内的全体学生到课外教育、实践的个性化引导的受众维度实现了有效的无缝链接,以隐性思想的方式引导低年级的新生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独立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时事、理解时政、发现问题和现象,提出观点、策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服务社会,担负责任。

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更要充实人文修养、提升思想认识、融合思政元素,建设好思政教育的课程“主战场”,让学科课程驶入育才和育人协同并进的新航道,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在一段段的教学活动和思想引领中陪伴学生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课外育人计算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计算机操作系统
小满课外班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