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与机制研究

2021-01-12王红梅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红梅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阜新12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新时代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准确把握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民族院校要认清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创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新局面,提高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一、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019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形势和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局已经形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潜流”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国际上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族”“宗教”问题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国内“三股势力”伺机而动;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处理不当的事情时有发生;我国民族工作发生了“进城”“下海”“入世”“上网”等新变化。居安思危,加强民族工作的针对性、现实性的研究也必然需要提到议事日程。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办学属性和特点的必然要求

民族院校作为各民族学生的“聚集地”,民族团结教育历来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言而喻,有其深厚的历史溯源和理论实践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机制。但是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意见》当中指出:“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载体方式不适应等薄弱环节。”[1]同时,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时流于形式,忽视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创建工作的系统性、常态性和长效性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新时代、新情况和新挑战,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到民族院校教育全过程,彰显民族院校办学属性和特点,是民族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义所在。

二、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一)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实在的内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核心内容,并且是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教育,必须秉持“内容为王”,要有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育内容为依托、为抓手,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充分体现思想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思想性,突出其政治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功能。

(二)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合乎实际情况

在教育过程中,民族院校的办学条件,民族学生的民族属性、生源情况、文化背景、以及个性差异等,都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民族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必须立足民族院校的特点,因地制宜、使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有扎实的运行机制

育人是一件细致、周密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不是搞一两个运动式的教育活动就能够见到效果的。要做实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团结教育能够真正覆盖到全体学生,才能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都有我们的民族团结教育在陪伴和助力他们的成长。

三、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与机制设计

民族院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尊重各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四个要”为根本遵循,即内容要实、动力要足、路径要多、机制要全,积极创新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开创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新局面,提高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效性。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楷模,成为繁荣民族地区经济的骨干,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内容要实: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体系

做好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教育形式创新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的教育定律是“铁律”。提高民族院校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实效,基础在教育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

在我国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本本”可依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它们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清楚的教育内容体系,都有经过权威专家编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要点。民族团结教育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迄今为止,它的教育内容不够十分明确,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及课程标准,这也是民族院校去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中感觉到迷茫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了我们民族理论研究者带来无限的研究动力及发展空间。着眼现实,做好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在规范性上下功夫,建构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体系。

构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体系,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所谓从具体到抽象指的是,我们要以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为基础,抽象概括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价值目标。所谓由抽象到具体指的是,我们在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的时候,一定要紧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和价值目标,分门别类地去设计出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内容,使每一个教育内容都有具体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相对应。如此建构起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体系才能全面、科学,且有本、有源。

(二)动力要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我们要做实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作量大,需要有充足的动力,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思政教师毫无疑问是其中最稳定、最关键、最积极、最主动的一支关键力量,是主力军。但仅凭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定要团结联合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

1.在校园内实现协同育人

在校园内,民族院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去,实现整个学校立德树人的协同效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的教育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要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为主体的二级学院、学生社团、职能部门联合工作的协同机制,让学校内部的各种力量都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来。校园内协同育人是三个协同育人当中最主要的方面,可以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深入地融入到学生校园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只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的局面,实现全员育人;能够巩固学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引领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

2.学校与校外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协同育人

要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资源,创设有利条件,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局限性,让民族团结教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进入到真实的民族团结教育现实的广阔场景。了解民族团结的历史细节,触摸民族团结的时代脉搏,能够让民族院校师生受到更丰富、更直观的教育,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路径要多:搭建起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场域

要搭建一个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场域。在整合这些资源,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形式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场域的建设,共同搭建好以校园文化活动大舞台为大本营,以校外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基地为支点,以实训实习企业为延伸的媒体化、实体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场域。二是我们还要特别注重虚拟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场域的建设。一个是传统的主机网网站,优质特征网站;另一个现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打造好,诸如微信公众平台、抖音短视频社区平台等新兴媒体形式。这些虚拟化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场域的建设,使民族团结教育的虚拟社区建立起来,进而唱响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四)机制要全: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推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是检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工作机制

为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工作能系统地、有步骤地推进,要建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工作机制。民族院校可以成立相应机构(如成立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导小组),从学校育人的整体思路出发,宏观把控,来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总体布局、总体部署、总体步骤、总体进度、总体监督,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团委、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校内与校外相互协调、相互协同的“三全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力争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2.建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精品教材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民族院校学生接受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国家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没有国家的统编教材,因此,规范性的教材编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民族院校要组织精兵强将精心编写《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引领,以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观,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总目标,以当今社会上与民族有关联的现象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融入点来组织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在不失理论性、政策性、导向性、现实性的基础上,注重普及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使之成为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经典课程教材。

3.构建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为了突出民族院校特色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定位为全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建议本科2个学分,32个学时(16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专科1个学分,16个学时(8学时理论+8学时实践)。一是可以规范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的发展。二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目标指向。

民族院校除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思政课程以外,其他思政课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元素,要构建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核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课程体系。同时,民族院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和协调,深入挖掘和梳理民族院校专业课程和其他非专业课程中民族团结教育的资源,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找到适合每个课程特点的有机融入民族团结教育要素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领略不同的课程带来的不一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形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4.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研体系

民族院校与教学科研单位紧密衔接、合作,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有条件的民族院校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建设承担重要任务,为民族院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智力支撑,也为民族院校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骨干人才搭建研究平台。同时,民族院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去发展自己,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水平,树立起既是本课程、本岗位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手,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5.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法”可依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3]民族院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依据民族院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章程”“实施方案”“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体系,不断提高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例如,保障制度可以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开展有了稳定的人员、经费、场所等重要保障。激励制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活动能够有一个预判。同时,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付出能够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这既是持久动力的需要,也是公平正义的需要。量化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可以了解每一个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参与情况、参与程度,以及对他的表现等各方面进行连续的、精准的跟踪和指导。导师制可以让各民族学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教育教学项目都能够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老师去跟踪负责,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的目的,是使民族院校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之前,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化、全方位、多形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形成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更不容易,它牵涉面广、难度大,是块硬骨头,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族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是很难把它做好的。在近百年前,陶行知先生曾经大声疾呼:“纸上的教育改造能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意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今天我们要做好民族院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也需要民族教育工作者要有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的精神才行。民族教育工作者要携手同行、共同努力,深入推进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