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29余燕平杨仙姬李龙凤黎燕清

全科护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置管胸椎尖端

余燕平,杨仙姬,李龙凤,黎燕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简单、可长期留置,是一种理想的静脉通道。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我国引进,在新生儿重症病房广泛引用,是新生儿静脉治疗的主要途径,主要应用在需要长期行静脉补液的新生儿病人中[1]。对于需要进行静脉用药或行肠外营养支持的新生儿,使用PICC在改善患儿病情、避免造成重复穿刺痛苦、挽救危重症新生儿生命、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2016版实践指南指出,经上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上壁交界连接点(cavo-atrial junction,CAJ)或靠近CAJ的上腔静脉的下段,胸部X线显示导管尖端位于第5胸椎~第7胸椎之间[3]。当PICC尖端异位时,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4]。在进行PICC置管时,导管尖端是否达到理想位置是置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国内PICC置管后,多数仍采用胸部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有研究报道用此法定位PICC异位率高达20%[5]。研究发现,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已经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胸部X线定位方法,并且在实时定位、效率高、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少优势[6]。本研究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观察组男27例,女28例;胎龄27.4~40.0周,平均32.3周;体重0.83~4.1 kg,平均2.16 kg。对照组男38例,女37例;胎龄28~39.5周,平均31.6周;体重0.9~3.98 kg,平均2.08 kg。

纳入标准:①具有PICC置管指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②无PICC置管禁忌证,如无穿刺部位感染、损伤、凝血障碍静脉血栓形成史等;③体表心电图正常,无心律失常,P波清晰可辨。排除标准:血管畸形、纵隔肿物部分压迫、凝血功能障碍、患儿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非上肢置入PICC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儿家属都对此次调研知晓而且认可,同时此项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置管准备 设备物品准备:PICC套包(一次性使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1.9Fr)、连接心电导联夹的无菌心电鳄鱼夹、电极片3片、生理盐水、10 mL注射器、肝素帽、置管包等置管用具、多参数腔内心电监护仪(深圳科曼公司COMEN C-100)1台。人员准备:指定4名取得PICC资质认证证书的PICC专科护士,全部选择上肢血管穿刺(首选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腋静脉)。项目开始前对PICC置管护士进行培训,统一标准。

1.2.2 置管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操作前准备,量取导管长度,消毒,常规穿刺送管,送管至腋下时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胸部,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置入相应刻度后固定导管,行床边胸部X线检查定位。

观察组:①操作前在患儿右侧胸壁(避开需消毒部位)、左右大腿两侧粘贴电极片,连接3导联心电监护,调节Ⅱ导联,引出体表心电图。②同对照组,进行常规操作前准备,量取导管长度,消毒,常规穿刺送管。③导管送至预测长度时,将PICC导管尾端连接肝素帽,用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插入肝素帽内约1/3,将无菌心电鳄鱼夹一端连接在注射器针梗钢针后2/3部分,一端连接心电导线,引导出腔内心电图[7]。④观察并记录腔内心电图。根据P波振幅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心电监护仪显示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逐渐增高,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时,P波振幅达到最高峰;此时导管继续推进至右心房中下部时,P波振幅减低,出现双向P波,甚至负向P波。此时,停止送管,缓慢往后退管,直至双向P波或负向P波消失,观察P波与R波关系并打印腔内心电图,记录导管刻度并固定导管[8]。⑤术后行胸部X线检查定位,确定导管位置。

1.3 观察指标 ①置管质量:包括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胸部X线定位显示在第5胸椎~第7胸椎)。②置管并发症:PICC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心律失常、穿刺部位血肿、静脉血栓、导管堵塞、血流感染[7]。

2 结果

表1 两组患儿置管质量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的必要性 新生儿血管条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置管方式对导管尖端准确定位有所影响,导管尖端定位不准确会增加新生儿置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以往研究指出,这一情况的发生与新生儿体表测量误差大、窦房结定位不准确等原因有关[9]。胸部X线检查是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金标准,但因新生儿个体差异,该项检查仅可用于操作后的验证[10]。所以,采用何种置管方法来保证新生儿PICC置管准确定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近些年,腔内心电图法因导管头端定位精确而受到广泛运用。腔内心电图法是在PICC置管期间选择导丝/盐水柱作为腔内电极,并代替体表心电图的右锁骨下方电极,通过获取心房、上腔静脉等不同部位P波特异性变化,达到确定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的目的[11]。该技术利用P波在不同部位发生特异性变化的特点,解决了新生儿个体差异的误差,同时还可以避免“废管”和重复置管的经济负担,减少相应并发症而导致的治疗费用。与胸部X线检查相比,腔内心电图法可以实时引导定位,确认后即可开始治疗,不必等待拍X线片的时间。在安全性方面可以避免误判风险,减少新生儿置管的各种并发症。

3.2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的可行性 目前临床上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体表测量法、X线尖端定位法、B超引导辅助定位法以及静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等[12],其中体表测量法定位准确性较差,X线尖端定位法、B超引导辅助定位法的定位准确性虽然相对体表测量法高,但是操作较为复杂,置管平均耗时过长,最佳位置到达率低,有时需要护士二次置管。因此,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在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引导下为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定位,可对PICC置管持续性检测,同时可根据不同部位P波的特异性变化及时纠正PICC导管位置,实现实时定位,此外减少置管平均耗时以及二次置管,从时间和经济成本来看体现出较大优势,置管效果理想的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13]。

本研究通过腔内心电图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PICC导管上腔静脉的到位率,降低了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安全性能,同时最佳位置到位率较传统PICC置管胸部X线定位法明显提高,降低了护士二次调整导管位置的概率,具备较大的时间和经济效益。

3.3 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的局限性 在采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的55例患儿中,1例导管末端到达胸骨正中线第2胸椎水平后转行到对侧锁骨下,另有2例(3.64%)导管末端位于第2胸椎~第4胸椎水平,6例(10.91%)位于第8胸椎~第10胸椎水平,46例(83.64%)位于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观察PICC导管末端位于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时P波与R波的关系:P波位于R波50%~80%的有33例,P波与R波相平的有13例;而PICC导管置入过深(第8胸椎~第10胸椎)的6例中,P波位于R波50%~80%的有2例,P波与R波相平的有4例。有研究表明,1月龄婴儿体重增长0.7~1 kg,身长增长3~4 cm,若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极易因身体长轴的自然生长导致导管移位[14],但因本研究样本尚少,关于P波与R波振幅的规律及最佳比值的结论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置管胸椎尖端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纳米尖阵列屏蔽效应与发射面积耦合机理仿真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李业甫胸椎分段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曲安奈德混悬剂辅助治疗老年多节段胸椎骨折后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