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八院:医养大时代的先行者

2021-07-29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养成都市成都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成都八院最终形成了健康管理、养老、医疗、康复、照护、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特色医养结合模式,领风气之先。

受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介绍经验之前,陈芍带领下的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成都八院”)并不为行业所广泛熟知。这是一家偏居成都一隅、由干部疗养院转型而来的市属三级医院,在医疗资源丰富的蜀地,本算不上出众。然而,今天它却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的样板。

成都八院成为医养结合明星,源于多年的积淀、探索,亦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中国已经站在了中度老龄化的边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时代考题,国家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会议更是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这意味着医养结合已成为应对

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比2017年底增加了59.4%。巨大的医养刚需激发了医养机构的活力,然而庞大的数量之下,高质量发展的医养结合机构却寥寥无几。

最终,在医养大时代下,能够引领发展的是几家深耕细作、孜孜不倦探索的机构,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推介的成都八院正是其中的典范。

转型之路

成都八院成立于1979年,前身是成都市干部疗养院,主要为老干部、劳模等特定人群提供医疗护理、疗养休养等服务。2000年更名为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开始面向社会收治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但由于医院毗邻成都市植物园,交通不便,周边人口稀少,知晓度低,几乎没什么业务,生存前景堪忧。

陈芍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很多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无论在综合医院、养老机构还是家庭,都难以获得专业的照护,从2005年开始,医院探索医护康养一体化发展。

彼时的医院领导班子痛定思痛,作出了变革的决定。“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无论在综合医院、养老机构还是家庭,都难以获得专业的照护。”成都八院党委书记陈芍回忆,面对这一人群的照护需求,医院从2005年开始探索医护康养一体化发展。

功能定位的转变让成都八院换了颜色,原本的环境劣势变成了天然优势,作为一家公立医院的医疗底子也为医养结合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医护康养一体化模式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欢迎,400张床位在短时间内便供不应求。

那是公立医院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新医改推出前行业发展的混沌时期,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但医养结合并不是公立医院关注的点——医保扩面释放的就医需求让其所有精力都聚焦在了“医”上。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八院并没有迷失方向,而是笃定地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坚持到底。

方向既定,成都八院开始根据老年疾病谱着力打造相关专科。

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需要长期的医疗、康复及专业照护,单一的内科或康复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因此,医院针对老年疾病谱、老年综合征的特点,广泛建设老年医学亚专科。对于需求最多的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临终关怀科、老年心血管科、老年内分泌科、老年呼吸科与老年护理,医院加大投入,重点建设。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医院以阿尔茨海默病为重点打造了神经内科。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居全球之首,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专业的治疗、照护资源明显短缺,成都八院看到了这样的需求,积极布局阿尔茨海默病综合管理区,除提供基本治疗外,还提供专业照护和专业康复训练。“我们通过规范的临床治疗、康复、护理及心理辅导,尽最大努力延缓认知功能障碍。”陈芍说,医院尤其重视人文关怀,通过情景模拟、怀旧疗法、音乐治疗等活动,平缓患者情绪,减少精神症状。

康复医学科亦是重点打造的科室,该专科以老年疼痛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中医养生康复为重点,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肺功能训练、疼痛康复及传统中医针灸、推拿及小针刀等项目。目前康复治疗区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是市级公立医院中规模最大的老年康复治疗中心。

医院还着力打造安宁疗护中心,开展疼痛管理、姑息性镇静、营养评估及支持、临终照护等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基本治疗和人文关怀,让老人有尊严、安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陈芍表示。

专科体系为医养结合提供了强大的医疗保障,康养方面,成都八院同样不遗余力。“医养结合涉及医护康养四个方面,医院2005年转型时医疗和康复人才充足,照护却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当时专业护理员缺口尤其大。”陈芍直言。针对此状况,成都八院返聘退休护理人员,在全国最早成立照护管理部,面向社会招聘、管理、培训专业护理员。

陈芍告诉记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照护人员的服务密切相关,后者的专业性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都八院着力培养生活照料+护理技能+职业爱心护理员,使其具有保姆的生活照料职能,也具备部分护士的观察处理技能以及老年疾病常识和急救常识,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打造实用性、复合型照护人员的体系。目前医院已拥有一支400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不仅如此,还为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复合型护理员,可有效解决6万家庭的专业照护需求。人才源源不断,医院就此建立起专业的照护体系,把老人按健康状况分为ABCDE5类,相应地配备不同专长、不同特点的照护人员,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照护服务。

2011年,医院获原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创新提名奖”,成都八院围绕老年患者的医养结合模式基本成型,2014年被成都市确立为“医养结合试点医院”,2015年成为成都市唯一的老年服务示范培训基地。2021年,成都八院党委书记陈芍受邀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四川省代表就公立医院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驱动因素及特色管理等介绍经验,并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

六位一体

2005—2014年的10年间,成都八院完成了向医养结合机构的转型,医院发展也迈上了全新的阶段。2014年医院床位达到600张,但仍无法满足老人需求,人等床现象日渐凸显。为此,医院主动走出去,和周边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护理院、日照中心、社区卫生机构签约,开展医养协作,为老人提供快速转诊和绿色就医通道。同时,医院组建了专业的队伍,向上述机构提供健康宣教、健康管理、医疗巡诊、康复、照护培训及营养指导和心理指导。

把医养结合服务延伸到社区,成都八院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一家医院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

2016年,医院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2017年底,医院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床位增加到1200张,但仅仅半年之后,预约排队等候再次成为常态。2020年底,二期项目开工,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届时总床位将达到2000张。

规模不断扩大,满足更多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同时,成都八院更加注重内涵式建设。

众所周知,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成都八院,每个老人患病两种至二十几种不等,医院曾经统计,平均每个老人患7.5种疾病。多病共存之下,如何按临床路径为患者提供服务?陈芍给出的答案是多病共治临床路径。

1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已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的样板。

2 安宁疗护中心医务人员在照顾老人。

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评估和老年医学多学科团队是老年医学三大核心,多病共治的关键在于老年综合评估(CGA),老年综合评估是采用多维度、多学科的方法对老年患者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和整合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为目的的预防和诊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成都八院已建立起系统的老年评估实施方案及流程。对于65岁以上患者,入院24小时内,住院医生对其完成老年综合评估初筛。根据初筛结果邀请相关科室多学科(如内科亚专业、营养、康复、心理、中医、临床药师等)团队,进行进一步综合评估,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评估结果及干预计划,并在干预计划实施过程中观察效果,根据病情可再次评估,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前再次评估,评价干预措施效果,门诊会长期随访,关注患者出院后的情况。

采访中,陈芍强调最多的是关爱、人文关怀,在她看来,医养结合的灵魂就是关爱老人。“医院着力建设‘孝爱医和合’文化,老年人需要的高精尖技术和科技并不多,他们需要的是基本的医疗保障、专业的照护,最重要的是人性关怀。”

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增强医务人员的“孝爱”素质,督促医务人员将专业知识及技能和医院“孝爱医和合”文化紧密结合。医院还面向社会招募成立“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联盟,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家来自社会各界的单位加入,联盟现有志愿者1万多名,会定期和不定期为老人开展公益活动、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无偿志愿服务。此举一方面让老年人体会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关爱老人的行列,让更多人体会到关爱老人就是关爱自己。

独特的发展经历和理念,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成都八院:作为老年专科医院,专攻老年医疗技术,根据长期的实战经验不断调整、创新丰富理论内涵,指导医疗临床工作。在安宁疗护、老年康复、老年照护等方面走在前列;毗邻成都市植物园,地理环境优越,为医养结合提供纯天然“氧吧”;“孝爱医和合”文化为医养结合注入独具特色的内涵,使医养结合服务更具人文情怀。

独辟蹊径的成都八院在大健康理念下不断进行合理的功能延展,最终形成了健康管理、养老、医疗、康复、照护、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特色医养结合模式,既回应了老年人群的健康和医疗需求,又使医院得到长足和健康的发展。

延伸服务

“医”与“养”的资源衔接不足、相关服务机构目标定位偏离、缺乏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相关人才短缺等被认为是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而成都八院无疑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针对行业普遍关注的收费标准问题,陈芍介绍,就医疗服务而言,作为一家公立医院,成都八院严格按照国家医疗收费标准收费,不存在障碍;养老服务属于民政部门管理的部分,如床位费、伙食费、照护费等有相关标准,按标准收费。没有标准的可在民政部门备案后收费。

3 2019年9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敬静(时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到院调研,要求努力建成全国阿尔茨海默病综合管理示范区。

陈芍表示,成都市医疗保障制度对医养结合一直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如针对失能人员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为重度失能人员的照护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照护和经济负担。

当前,老年患者在疾病终末期或在临终前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极大,但康复理疗(关节松动训练、气压治疗、言语能力评定、康复评定、红外线治疗等)、安宁疗护(姑息性镇静术、疼痛综合评定等)、阿尔茨海默病(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部分项目目前还不能报销,陈芍建议扩大诊疗项目报销范围。她还建议进一步扩大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范围,通过多渠道筹资(如社会捐助等)解决城乡居民长照待遇低的问题,提升制度公平性。

陈芍认为,医养结合面临的困境并不都在医养结合机构。“应该着重把医养结合理解为一种服务,而不是纠结于机构。围绕老人提供医和养的服务就是医养结合服务,医和养的服务可以由一家机构提供,也可由多家机构共同提供,只要能达到目的,医养结合就是成功的。”

在她看来,医养结合最大的需求在基层。事实正是如此,据悉,我国老年人大多数为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机构做得再好也只能满足3%的需求,今后政策引导方向应该是居家养老,把需要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和专业照护送到家,满足90%以上的需求。”陈芍说,家庭病床的推行势在必行,政策层面需要明确哪些医疗服务可以进入家庭以及如何进入家庭、如何付费。此外,除大力培养和激励家庭医生外,还应激励更多的机构参与进去。

据了解,成都市重度失能老人约有75%接受居家照护,以亲人照料居多。与机构照护相比,亲人专业技能远不如专业护理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照护机构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和照护指导。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成都八院将照护需求最大的重度失能人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在社区创建医护康养站,为出院患者、长期卧床病人、老年病人、基础病患者、行动不便人员开展延伸上门服务,深受患者好评。

医院目前已成功申请为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居家上门服务机构,将专业的照护服务送到重度失能老人家里,派出上门服务的护理员不但有职业证书还具备丰富照护经验,在患者家中不仅能进行基本生活照护,还能根据失能人员情况进行生命体征检测、血糖监测等服务,协助失能人员进行功能锻炼和风险照护指导,让失能老人在家里既享受到亲情照护又享受到专业照护。2020年8月照护部开展上门服务至今,医院总共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了280人次上门照护服务。居家上门服务内容包括家庭巡诊、建立健康档案、康复治疗、中医上门服务、雾化吸入护理、更换胃管及鼻饲护理PICC置管维护护理、病人更换尿管护理、更换引流管护理、造口护理、压疮护理、静脉采血吸痰、换药、安宁疗护、心理咨询、健康体检等,并开展持续有效的健康指导,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为广大出院患者及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便利。

未来,成都八院将更多地尝试把服务延伸到家庭,当然这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指导和支持。

结合医院实践和自己对医养结合的理解,陈芍对公立医院转型医养结合机构或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给出了以下3条建议。

一是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或多病共存的老人,开展以医疗为主的医养结合,而不是纯养老;二是转变观念或建立一种观念,围绕老人的整体需求,提供医养一体的链条式服务,而不是片面或单一的服务;三是爱心非常重要,医养结合的灵魂是关爱老人。

猜你喜欢

医养成都市成都
11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医养当兴
医养结合护理模式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的作用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成都生活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