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 勇当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探路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发展纪实
2021-07-29本刊编辑唐超
文/本刊编辑 唐超
自2017年8月开业至今,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创新同质化模式,多措并举打造福建地区医疗高地,在区域辐射和引领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成为深化医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试验田。
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曾数次考察,并给出了高度评价的医院;这是开业第一年,就在首次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级的医院;这是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创新管理模式,让当地患者“大病不出省”也能享受到“国家队”高水平医疗服务的医院;这是在当地引入百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数十项当地医疗领域技术空白的医院;这是全国首批10个试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第一家揭牌单位,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优秀样板的医院。
这家医院就是厦门市先行先试,携手国家医疗队“排头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建设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以下简称“厦门医院”)。
自2017年8月开业至今,厦门医院创新同质化模式,多措并举打造福建地区医疗高地,在区域辐射和引领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成为深化医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试验田。今天,《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走进厦门医院,解密这片“试验田”背后的故事。
补齐医疗短板 形成区域辐射效应
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共同的困局——“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市也不例外。据了解,福建省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厦门从改革开放以后,呈现整体快速发展状态,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相对不足。“我们希望精准地补齐厦门、福建当地部分医疗领域短板,将上海总部先进的理念及优势学科带到厦门,更好地满足当地百姓的就医需求。”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厦门医院筹建,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的顾建英谈及建设厦门医院的初衷时表示。
的确,正如顾建英所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姚冠华也在采访中说道:“长期以来,厦门整体医疗资源与城市定位并不相符,总量不足和优质资源不够。厦门市需要加快补齐医疗卫生短板,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然而医疗水平的提升,需要沉淀和积累。每年有大量患者辗转奔波至上海大医院看病,作为我国医界翘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上海总院’)更是厦门市及周边群众跨省求医的首选之地。”
因此,为补齐厦门当地医疗短板,解决市民不出省就能看大病、难病,厦门市委、市政府勇立先行先试潮头,和复旦大学合作共建厦门医院。医院由厦门市政府全额投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双方都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让厦门及周边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
“2014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上海市委、福建省委、厦门市委、复旦大学党委等多方领导动议;同年6月1日选好地址,8月8日签订合作协议;2015年9月18日医院打下‘第一根桩’;2016年4月24日结构封顶,6月开始内装修;2017年8月20日投入试运行;2018年1月8日全面开诊……”关于厦门医院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仿佛都刻在了顾建英的脑海中。“厦门医院在建设中创造了很多奇迹,用了不到700天的时间,医院就开业试运行了!”顾建英感慨道。
秉持“中山标准” 以同质化管理为抓手
与上海相距1000多公里的厦门医院,如何能够高速高效地运营,如何能够更好地将上海总院的医疗技术、医疗水平及管理理念等平移,这实际上是很大的考验。而“同质化”管理,成为关键抓手。
顾建英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详细介绍了厦门医院作为上海总院在厦门的分院区是如何实现同质化管理的。
一是行政架构同质化。厦门医院院长由上海总院院长樊嘉兼任,党委书记、执行院长由上海总院副院长兼任,以确保医院管理思路一致,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均由复旦大学征求合作方意见后任命。
与此同时,为确保医疗和管理水平同质化,厦门医院临床业务科室实行“双主任”制,即各科室主任由总院相应科主任兼任,科室执行主任由总院专家骨干担任并长期派驻厦门;而行政上则实行“垂直管理”,总院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的第一负责人。
顾建英至少每两周去一次厦门医院,在厦门待上1~2天。每次去厦门,她都是早上5点出门,坐最早航班,8点多到达厦门,这样不耽误一天的工作。而不在厦门时,她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召开院长办公会、党委会和全院干部大会,“两地信息是连通的,上海开干部大会,厦门也跟着开,上海怎么做,厦门也要怎么做,完完全全‘一脉相承’。”
2020年10月22日,全国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复旦中山厦门医院。
二是医疗质量管理同质化。厦门医院的医务核心制度、标准、流程等均在上海总院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当地政策和实际进行修订并实施。全面平移总院优势医疗业务,持续不断地将新技术、新项目引入厦门。
三是人才管理及培养同质化。为推动厦门医院各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上海总院派出120多名资深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且对不同层级的医务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常驻的上海专家每两周回上海总院工作2天,以了解学科最新技术、先进理念等,保证医疗水平“不掉队”;按照当地需求,成立了包括樊嘉、葛均波两位院士在内的12个名医工作室,团队专家成员每周轮流在厦门开展门诊、手术、查房、教学等工作;厦门医院招录的所有医务人员,均须在上海总院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厦门工作,以确保“复旦中山”高标准严要求的基因融入每一位厦门医院医务职工的工作日常。
四是信息管理同质化。顾建英表示,筹建厦门医院时,信息化平台就是按照多院区一体化管理模式设计的。厦门医院采用和上海总院基础架构一致的信息化系统,开通两条沪厦直通专线,搭建沪厦信息诊疗平台,实现了两地数据高效互通兼容及信息安全。同时,厦门医院引入RFID物联网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5G智能运用和物联网创新研究中心建设,保持信息技术与总院的同质化发展。
信息的互联互通,便于沪厦专家在两地均可线上查询、调阅两地患者病例资料,开展远程会诊讨论、远程看诊,完成医嘱下达、在线开具处方等,更好地满足更广大百姓的就医需求。
五是人文、文化建设同质化。文化是医院重要的基因,是医院发展的核心软实力。拥有84年历史的上海总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厦门医院更是在文化上与上海总院“同根同源”,始终秉承上海总院“一切为了病人”的精神,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创新、关爱”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好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的科学管理等优良传统。
“我们让所有招录的职工都到总院接受培训,就是希望他们从入院起,就开始了解上海总院的文化。”顾建英介绍:“我们希望每一位职工都能将患者关爱真正融入日常诊疗,推动厦门医院高效高质地运转。”据悉,包括上海总院原院长杨秉辉创立的“中山大讲堂”,也从医院开业之初就落地厦门,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且得到了厦门及周边地区其他医院同行的学习和借鉴,纷纷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及免费咨询活动。
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外科专家,复旦中山医院院长兼厦门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在厦为患者看诊。
并非全“复制” 管理创新更“接地气”
通过“高位嫁接”的方式,将上海总院先进且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和制度流程完全实现“同质化”,不仅具有艰巨性,更具有探索性。
由于上海和厦门的城市发展不同,医政管理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同质化的同时,厦门医院会根据当地政策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需要和当地进行融合,才能更加接地气。我们在厦门医院的建设探索中不断创新和开拓。”顾建英介绍。
在医院整体后勤保障方面,厦门医院以工业4.0的要求做后勤保障,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代替人力,进行后勤智能管理。譬如,通过后勤运维中心实现对空调的新风、冷源等13个系统实时监控及自动控制,既节省人力、降低耗能,又保障医院机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采用国际先进的三大物流系统、气动物流系统有效解决了医院小型物品的物流智能配送问题,提升了急救响应速度及物品传输效率;AGV智能引导车可实现楼宇间和楼层间无人驾驶的运输作业,最大可运输500公斤的物料,解决了院内病人餐食、药品、医用及生活垃圾、衣物被服及批量供应室消毒物品运输的问题,达到了节约人力成本、有效减少院内流通拥堵的目的。
2 复旦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顾建英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
在绩效管理方面,厦门医院在绩效管理理念上和上海总院是一致的。顾建英表示:“上海总院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进行综合目标管理,医院的运行效率(包括学科人才、医教研、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是绩效考核的指标,这一系列的考核同样纳入厦门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中。”但是,作为一家成立不到4年的新医院,和拥有84年历史的上海总院还是有所不同,“新医院的效率肯定没有上海总院高,因此厦门医院采用先进的SAP系统做全成本核算,并不断完善和创新。”
此外,在机构设置上,厦门医院与上海总院略有不同,成立了客户服务部,建立了“一站式”患者服务和接待沟通制度,并通过“互联网+”建立了重大疑难疾病术前公正等全国首创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好广大患者。
主动作为显担当 真抓实干出成效
正是由于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在运营保障、技术提高、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为医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而上海总院作为合作方也不计得失、真心实干,为项目的成功创建奉献了智慧和力量。回顾创建走过的路,从上海总院领导到临床业务科室、行政职能部门的主任、专家,以及广大沪厦职工,都为厦门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一系列困难挑战的攻克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厦门医院就像自己家的孩子一样,这些年的经历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回味的。”见证了厦门医院“从无到有”,顾建英颇有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感慨。
同样,厦门医院也用显著的成绩,证明着上海总院所倾注的心血没有白费。运营近4年来,厦门医院为厦门、福建乃至东南沿海一带患者带来了上海技术、优质服务,在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百姓口中赞誉的“家门口的上海医院”。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负责人孙志诚参观调研厦门医院后曾感叹:“你们把我脑海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首先是医院医疗业务的快速发展。医院核定床位800张,目前已开放550张,涵盖42个临床医技科室,各项业务数据稳步攀升。即便受疫情的影响,医院2020年各项业务数据仍呈增长趋势,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不断提升,已超70%。其中心外科、心内科、胸外科等优势学科三四级占比超过95%。
其次是区域影响力逐步加强。第一,医疗资源补短板促提升明显。开业至今,厦门医院共引入上海总院临床新技术百余项,且填补了52项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其中福建首例9项,厦门首例43项)。例如血管外科,在福建厦门地区是一块短板。而上海总院在血管外科素有“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的美誉,上海总院派出了血管外科专家王利新作为厦门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作为年轻骨干医生,王利新执行主任不仅在厦门牵头成立了厦门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还在推动当地学科建设发展和创新疑难杂症诊治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和贡献。
第三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厦门医院与闽西南地区20余家医院联合发起成立了“沪闽心脏大血管联盟”;与厦门当地及周边多家医疗机构签署“医疗技术协作协议”,推动优质区域医疗资源从厦门市延伸到周边地市。
第四是对周边患者吸引力逐步增强。数据显示,厦门医院患者群体已覆盖福建全省;在住院患者中,市外患者人次逐渐提高,33%疑难危重患者来源于厦门市外,初步发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顾建英举例说道,“厦门当地有一家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刚开业时,提及中山医院,当地老百姓第一反应是‘厦大中山’。随着厦门医院的发展,现在打车时厦门的出租车司机都会主动询问,是去厦大中山(医院)?还是去复旦中山(医院)?”这也说明了厦门医院已在当地形成了很好的口碑。
2019年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到厦门医院调研考察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
另外,医教研协同且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医院获批国家及省市各类科研课题立项共184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共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项,省级13项,市级23项,各级项目均取得新突破。
厚积薄发 承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任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无到有,要组建一个全新的团队,建设一家全新的医院,对我们而言挑战是巨大的;全新的市校合作、跨省异地办医模式,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也面临着挑战,没有任何的‘先例’和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顾建英不禁感叹:“虽然当地政府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对于一家新建医院,还是有着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谈及现在的困难,顾建英说,两地运行成本压力很大,尤其是人员成本、教育培训成本等。“每年上海总院有百余人在厦门常驻,对总院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但对于一家从零开始的医院来说,要想精准补齐厦门、福建医疗领域的短板,不是派3个人、10个人就能搞定的。”
然而,从上海总院派到厦门医院的人才有限,如何将人才“输血”转变为“造血”,厦门医院正在探索。顾建英透露,医院一方面通过柔性引进与直接引进,双管齐下选用人才;另一方面依托总院优势,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人才。同时与相关部门探索新政,让上海总院派驻人员不落户也可享受福建省及所在市、区同等条件下落户人才的评选及科研课题申请等相关资格。此外,医院还将进一步积极开展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孵化及科研基金的申请、优秀青年医生培养计划、优秀人才出国进修交流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作,从而使医院逐步实现“造血”,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专家团队。
2020年10月22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也是全国首家揭牌的单位。在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院长樊嘉表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揭牌,不仅是对厦门医院前期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标志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医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医、教、研、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在5年内建成1个国家级、2~3个省部级临床重点专科,争做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典范、跨省紧密型医联体的标杆,更好地服务于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一带广大患者,为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樊嘉院长所言,下一阶段,厦门医院将在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复旦大学以及上海总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深入探索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重点开展学科培育和建设工作,将总院重点优势学科全方位平移落地,建设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并在现有12个名医工作室的基础上,申请增加数个学科名医工作室,进一步引入新技术、新项目,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级;同时与厦门市及福建省医保局共同探索医疗新项目引入收费新机制。“我们还将搭建科研创新和孵化平台,加强与高水平院校及企业的横向合作,加快推进科研教学大楼的建设,促进学科建设。”顾建英表示。
厦门医院虽是一家开业3年多的年轻医院,但厚积薄发的潜力不容小觑,顾建英道出未来规划的同时,更期待其在厦门美丽的五缘湾畔释放出独特的医疗魅力和广阔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