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实证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07-29邹明洁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英语水平英语专业跨文化

邹明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高水平的跨文化人才。一直以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外语教育的重点之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1]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规定通过跨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助于增强国家的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各国人民的交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特别强调了对外语类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跨文化批判意识,能有效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本研究将描述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分析影响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因素,为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对外传播人才提出参考建议。

1 跨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

1.1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及维度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面对不协调的差异,消除陌生感和无力感,恢复常规及建立跨文化联系的能力[3]。从能力构成的因素来看,跨文化能力是以积极的态度,运用跨文化知识与技能,有效、得体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能力[4]。跨文化能力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际与环境,适当性及有效性,知识、动机与行动[5]。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与外语教育相结合,跨文化能力包括“他文化知识、我文化知识,解读和联系的技巧,发现和互动的技能,对他人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做出判断,并对自身持保留的态度”[6]。国内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强调跨文化能力的综合维度,如吴卫平认为跨文化能力是“通过成功运用个人的跨文化资源(知识、技能、意识、态度等),在各种跨文化情景下与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而恰当的交流和互动的综合能力”[7]。潘亚玲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在跨文化情境下,兼顾和积极利用母文化和异文化,调整情感、认知和行为,与异文化成员进行得体、有效和令人满意的交际的能力[8]。由此可见,关于的跨文化的内涵国内外的研究有普遍认同的维度,包括文化知识、交际者的态度、行为及交际的有效性。

1.2 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及研究

跨文化能力的测量主要通过使用自评量表进行测量,以及通过观察表现性行为、评价学习档案及个人访谈等测量。高永晨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9],并在此理论框架下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对中国各省市的大学生进行了跨文化现状调查[10-11]。吴卫平等基于跨文化ICC评价模式,从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等维度构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12],结合访谈对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13]。国内不少学者以上述量表为调查工具,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如闫建敏和杨长喜研究的民族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民族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为中上,课程、课外实践能显著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国际化活动却对跨文化能力影响甚微[14]。唐佳梅和洪宇研究了外派记者的跨文化能力,发现外派记者的跨文化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15]。其他学者分别研究了对外体育工作者,工程科技人员,日语专业学生及硕士研究生的跨文化能力[16-19]。基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彭仁忠等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型[20];张红玲和姚春雨从四个视角、三个层面、两个语境和一个平台构建了中国学生跨文化发展一体化模型[21]。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关注普遍学生群体,几乎没有涉及医学院校学生的跨文化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聚焦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描述其现状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大学英语教学班以及英语专业教学班,其中医学专业学生108人,英语专业学生317人;没有通过任何英语等级考试157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06人,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82人,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81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吴卫平等[12]构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ICC)自评量表为调查问卷,该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信息表,涵盖年级、专业、英语水平测试成绩、跨文化接触频率等。第二部分为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包括五个主要维度,中外知识、意识、态度和技能,总共28个描述项,采用里克特量表,选项从“1~5”分别代表“非常弱/些微”“较弱/一点”“一般/一些”“较强/较多”及“非常强/非常多”。

2.3 数据收集及分析

笔者采用当堂发放问卷,即时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26份,回收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为95.1%。问卷的全部数据均输入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问卷的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3,具有较高的信度。KMO and 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KMO=0.945,Approx.χ2=12373.679,df=378,P=0.000),可以做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转后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其特征值均大于1.0,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8.532%,较好地解释了表中各因子的特征,具有较高的效度。继而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探讨学生跨文化能力在不同维度的差异。

3 研究结果及讨论

在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自评调查量表中,跨文化能力由以下部分组成:跨文化知识(本国文化知识与外国文化知识),态度与意识,跨文化技能(交流技能与认知技能)。

3.1 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分析

中医药院校学生跨文化能力总体比较薄弱,如表1所示,跨文化能力水平的总体均值为3.0144,其中跨文化态度均值最高(均值为3.7826),外国文化知识均值最低(均值为2.2733)。跨文化态度包括跨文化交流的意愿、对不同文化及习惯的容忍度以及学习外语的意愿等。其得分最高说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均能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和较高的意愿进行跨文化交流,不排外。与此维度相近的跨文化意识均值为3.2508,跨文化意识是态度的更深一层,包括意识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相似性与差异性,文化身份,风格和语言的运用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会对交流和工作产生影响。开放友善的态度和求同存异意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跨文化能力。

表1 跨文化能力各部分描述性数据

在知识层面,本国文化知识得分不高(均值为3.3044),其包括本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生活方式、价值观及社交礼仪等。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了解更是最薄弱的,外语学习不足以显著提高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外语学习停留在语言层面,重形式,轻内容。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与中华文明和历史息息相关,本国文化知识能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文化自信。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应同时加强中国文化的普及,在外语教育中将外国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操练中,以达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中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

跨文化技能是跨文化能力中得分较低,其中交流技能均值为2.9857,认知技能为2.4909,这结果反映了态度意识和行为的不对等性。大部分的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有开放的态度,能意识到差异,但落实到具体的交流,他们还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并转变为有效的交际行为,具体表现在:①外语语言能力的不足导致交流的不顺畅;②出现误解或问题时缺乏解释本国文化的能力;③缺乏多角度差异性看待社会问题的能力;④在认知技能方面,不能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获取知识,在出现冲突和误解时缺乏反思和学习并寻求解决办法的能力。跨文化技能的缺乏与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语言能力较弱以及跨文化接触强度较低相关,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跨文化交际,缺乏足够的实践,跨文化交流和认知技能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

3.2 不同背景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比较

3.2.1 不同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从表2结果可见,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优于医药专业学生。本国文化知识(P=0.719>0.05)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医药院校的医药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并不优于其他专业学生。其余各个方面英语专业学生与医药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均达到显著差异(P=0.000, 0.000, 0.010, 0.000 <0.05)。即使学习了大学英语,医药专业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还是非常薄弱(均值为1.85),这反映了大学英语教育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外国文化知识接触程度更深,其外国文化知识水平、跨文化态度和意识均优于医药专业学生,因此他们的跨文化态度更为开放,交流意愿更强,交流技能更好,跨文化交流的成功概率更高。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更强,根据这一特点,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应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在医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开设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并开展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以满足医药专业学生日后跨文化工作需求。

表2 不同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2.2 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笔者从两个角度考察不同英语水平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差异。首先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英语水平的参考标准,将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与意识、跨文化交流技能与认知技能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274, 0.483, 0.063, 0.044, 0.500, 0.230>0.05)。然后,以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为另一个英语水平的参考标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为教育部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的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水平分为优秀(≥80)、良好(70~79)、合格(60~69)、不合格。以此进行单因素组间方差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F=0.339, 1.157, 0.443, 0.604, 0.753, 0.547,P>0.05)。由此可知,英语水平的高低对跨文化能力各个组成部分影响有限,这是因为对本国及外国知识的获取不取决于英语水平,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学生们有各种方式学习文化知识;英语水平的高低对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跨文化态度和意识的影响也不大,而在行为上体现的跨文化技能则因为实践机会的稀少,让英语水平无用武之地;再者,虽说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在跨文化交流中,中文和其他外语的使用更为频繁,因此局限了英语水平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3.3.3 不同跨文化接触频率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调查了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接触的次数,其中几乎没有和外国人接触的学生占33.9%,一年接触一次及以上的学生占13.2%,每月接触一次及以上的占9.2%,每周接触一次及以上的占42.4%,每周均有跨文化接触的占1.6%。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学生有跨文化接触的机会,接触的频率中等。以跨文化接触频率为单因素,进行单因素组间方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外国文化知识维度,每月一次及以上或每周一次及以上的跨文化接触的学生与几乎没有接触学生跨文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跨文化态度上,每周一次及以上的接触比每月一次及以上的接触在跨文化能力上有显著差异;每周一次及以上的接触比几乎没有接触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余维度,每周一次及以上的跨文化接触比几乎没有跨文化接触的学生在跨文化能力上达到显著差异,但其他的接触频率并未构成跨文化能力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跨文化接触频率越高,跨文化能力也越高,在外国文化知识维度,只要有跨文化接触,频率达到每周或每月一次及以上就可以提升外国文化知识水平;而在跨文化态度方面,越频繁的接触越有利于改善跨文化态度,每周一次的接触优于每月一次的接触,也优于毫无接触;在其他维度,跨文化接触需达到一定的频率,如每周一次及以上才能对跨文化能力产生正向有效的影响。

表3 跨文化接触频率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4 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应用跨文化能力自评量表对中医药院校学生进行了跨文化能力的实证调查,结果表明中医药院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水平总体偏弱,跨文化态度得分最高,外国文化知识得分最低;中医药院校学生有开放的跨文化态度和较为强烈的交流意愿,能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优劣,能求同存异;但是苦于外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实践机会少而导致的技能薄弱,以至于未能转化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不同背景的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呈现不同的特征。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普遍优于医药专业学生;跨文化接触频率在不同维度的影响不一样,总的来说保持每周一次及以上的跨文化接触能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英语水平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不大。上述研究结果为中医药院校跨文化教育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是既懂中医药又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中国文化课,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内容为依托,融合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第二,仅凭课堂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技能,中医药院校应凭借海外传播的契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跨文化实践机会,开展国内外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以“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与不同文化的人跨交流的机会。第三,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群体间的差异性,为不同专业、不同跨文化接触条件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重点突出跨文化教育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实行差异化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英语专业跨文化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To improve and rectify the tourism market
英语水平
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