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1-07-29金紫阳邱增辉蒲漪然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科课程思政思政

金紫阳,蒲 川,邱增辉,万 迪,蒲漪然,蒋 祎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育人,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才能取得目标成效?[2-3]。由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必须从学生所在的院校和专业特点出发。医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同其他类高校有着共性,也有着其特殊性[4-5]。在医科院校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更好地融合[6];同时帮助医科院校积极适应新时代变化、促进培养方式与时俱进。

1 建立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该计划最大亮点“四新”建设,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医科”背景下提出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出在培养中应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7-8]。

“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作为新医科基本内涵之一,它要求加强培养医学人才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和本领过硬的技术,通过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9-11]。因此,在“新医科”理念指导下,“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在注重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同时,将思想政治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加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和对学生医风医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 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内涵与框架

2.1 “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内涵

3×4是指基于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性,结合“新医科”理念,将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和自然科学三类;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三个目标,相互协同”“三类课堂,三维一体”“三类课程,各有侧重”“三类教师,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新医科”提到临床医学课程不是医学课程的全部,还应加强其他课程的教学,因此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将所设学科大致分为三类。同时,遵循“新医科”基本内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目标和过程两个维度强化所有课程的“育德”功能,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育德”功能落到实处,由点及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

2.2 “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框架

2.2.1 三个目标,相互协同

医科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应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建设目标基础上,体现课程思政内容与医学紧密结合,即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培育内容的基础上囊括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等,目标之间相互协同,来完成教育任务[2]。医科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目标如下:第一,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深医学生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感的同时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第三,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职业习惯,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2.2 三类课堂,三维一体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将思政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最终形成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辅相成的三维立体课堂。

第一课堂:主要形式为线下和线上课堂,根据授课内容及形式分为了“显性思政课程”和“隐形思政课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重庆医科大学的优慕课App。“显性思政”是指思政内容作为其主要教学内容,主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则是指思政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相融合,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第一课堂旨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通过新媒体传播、课程思政案例讨论、新闻解析等方式实现学生课内实践活动;设立校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课程思政”专栏,建立师生之间自由平等的沟通平台,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第三课堂: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实践平台,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如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另外还可开展清明追思、社团社会实践等公益活动。

2.2.3 三类课程,各有侧重

按照医科院校课程特色,将所有课程划分为三类,并进一步细分子类,分别阐述不同类课程应当侧重的内容和学习形式,使得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类:纯粹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又可分为思政类课程和非思政类课程。思政类课程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相关课程,其教学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同时加强对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法律意识的教育。其主要学习形式是案例分析(教师举例或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案例)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如“十九大”精神宣讲、禁烟宣传、义务献血及志愿者服务等。非思政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大学语文》《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其教学核心是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结合国家政策进行讨论分析,主要教学形式是通过举例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第二类: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卫生法学》《医学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核心包括两项:一是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二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宣讲与理解,促使医学生对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整体认识和系统思考。教学形式主要为典型案例学习、学生社会调查和课程思政实践等。

第三类:自然科学类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和非医学类,医学类课程主要指与医学相关课程,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中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等,非医学类自然科学课程主要是指除医学类课程外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类课程贯穿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挖掘历史人物的事迹。

总结分析医科院校三类课程性质,分别研究其“育德”的内容与形式,如图1。

图1 医科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2.2.4 三类教师,交叉融合

医科院校中有思政课程教师、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之前,思政课程教师几乎担负着学生育德工作的所有重担,铸魂育人是他们的职责。作为对于思政教育内容最为了解、掌握最好的一类教师,思政课程教师在改革中应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两类教师指明方向。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作为专业课与人文类知识的桥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着连接两类课程、促进两类教师沟通的重要作用。而专业课教师通常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培育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保证学生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类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实施教学方案,将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更加自然、更深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3 “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3.1 管理制度缺失,统筹工作难实施

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是实施管理行为的依据。“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方面的改革,忽视了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制度的缺失使得管理活动实施混乱,没有到达管理效果。因此,要实现“新医科”建设,同时使“课程思政”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其关键在于完善管理制度,为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管理行为提供依据。另外,管理层服务意识较低,易引发教师不满,从而使其对改革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改革中一些统筹工作难以实施,改革成效的反馈缓慢,课程思政改革进程受阻。

3.2 教师经验缺乏,改革工作难进展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课程思政改革要求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增强育人能力。“新医科”强调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而教师多注重专业本身的建设,忽视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的融合。教学改革中,非思政专业教师在育人方面缺乏经验,加之改革前未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教师无法确定改革方向与方法。教师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仅依靠一纸文件无法找到突破点,难以对本专业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改革。

3.3 考核内容冗杂,教师考核难满意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的首要评价标准,在学校传统考核体系中涉及的多为教师能力、授课方式、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此在学校考核体系中应加入培养效果、育德方面的指标。通过访谈发现,多数教师认为加入此类指标难以达到应有的考核结果,同时会增加教师负担。从教师角度出发,考核指标的增加会使考核内容冗杂,不仅会打消教师对改革工作的热情,对考核制度产生不满情绪,甚至会对课程思政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4 完善医科院校“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的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为改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4.1.1 成立课程思政改革专项工作组

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是保证课程思政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增强领导团队的服务意识,将课程思政改革专项工作组分为两级领导小组,即学校负责的改革推进领导小组和学院负责的建设小组。学校的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小组,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师资的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主要把握课程思政改革方向与工作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小组,以院长、书记为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主要任课教师任成员,落实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

4.1.2 明确课程思政三大责任体系

学校层面。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为课程思政改革确定方向,下达指导性文件;引入校外课程思政资源,如高水平专家、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研究平台等,通过与其他高校交流,提高学校课程思政水平。

教务处层面。教务处主要责任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组织思政课程教师、医学人文课程教师与其他学院专业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参与其他学院课程方案设计并实施;组织思政专家和院系教学专家对思政课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课堂评估;组织思政课教师和有经验的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人文艺术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训;组织各类“课程思政”比赛,引导全校师生进行课程思政实践。

院系层面。院长、党委书记是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院系的主要职责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和监督,包括引导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课程思政培训和实践活动;督促其规划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思路、内容和形式;组织参与课程评估。

4.2 规范工作内容,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4.2.1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不局限于课堂形式,在改革中应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课程思政与医学专业的完美融合。在体系建设中,将思政、德育内容融入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堂教学、教学监督、教学评价等过程[12]。在教材建设中融入思政内容,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参与课程思政培训,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日常备课、教案编写、教学目标设定、课堂讲授以及作业讨论等各个环节。除此之外,还应注重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把握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综合应用,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将思政内容融入生活,在实践中体会思政,在生活中体会德育。

4.2.2 制作“课程思政”实施工作手册

工作手册包括工作内容、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三大板块,旨在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第一,工作内容,包括案例库建设、规范性教案。案例库建设要求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学科特,建立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案例库,以供课程思政改革使用。规范性教案要求学校设计课程思政专用教案,在学校统一规定大纲的基础上,各学院根据学院情况进行相应变动,要求教案具有规范性、课程思政特点明显。

第二,课程思政内容。根据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将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分为六大类: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修养。

第三,课程思政融入方式。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主要有三类:案例引导式、专业导向式、实践结合式。

4.3 优化考核指标,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体系

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将“价值引领”功能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列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建立健全多维度考核体系,进而强化和引领所有课程都发挥“育德”功能[13]。

第一,建立教师层面的考核制度。分别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课中组织监督小组进行课堂听课,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考核;课后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在教师考核指标中增加“育德”方面指标。除增加相应考核指标外,增加思政专业教师对其他专业教师思政融入内容的考评,将考评成绩纳入最终考核。

第二,探索对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评价考核制度。依据课程类型在平时成绩、专业课程考试中增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在价值引领属性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探索设立一项单独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包括是否参加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教师评分后纳入平时成绩。

第三,建立反馈监督机制。教务处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处理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对教师和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解决,定期汇总分析相关问题上报学校课程思政专项工作组,对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及时调整。另外,在考核体系外设立独立的监督小组,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考核等方面进行监督,保证课程思政改革的方向不偏移。

5 结语

医科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摇篮,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医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医学生医风医德和职业道德素养起到推动作用,“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医科”理念,积极探索有效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各类课程,实现医科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推动医科院校教学发展,引发学生对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系统思考和全面认识。

“课程思政”3×4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探索中将完善体系建设,为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制度支持;扩大教学体系实践范围,让更多的专业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最终为医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教学体系支撑,加速各医科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具有高专业技能和高职业道德素养的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科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医者难自医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