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的课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2021-07-28赵明霞
赵明霞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新课程的品德教育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参与的课堂、主动学习的课堂、乐于接受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关键词]开放的课堂 教学活动 学生 教学主体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中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就是他的儿童中心论。他还提出:“教师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如何利用课程优势,将课程的理念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得以贯彻和实施?笔者认为,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深入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精神,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道德与法治小学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参与的课堂、主动学习的课堂、乐于接受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
一、什么是“开放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具体表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本身之中去的课程学习新创意。开放的课堂上教师重方法的引导,兴趣、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是自身需求的表现,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的时空,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
二、如何建立“开放的课堂”
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这是对教师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师主角式课堂的彻底变革,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建立“开放的课堂”?这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的组织与评价等方面都要做出变革。
1.制定开放的教学目标——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目标应当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不单是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首先从目标描述上体现了开放性,即制定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以知识为本位转为以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例如,笔者是这样制定《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
①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排队的必要性,愿意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②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排队、遵守秩序的好习惯。
③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知道很多事情都要排队,有不同的排队方式;知道排队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排队是一种文明习惯。
④过程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探究、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白排好队、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排队的方式;通过辨析、角色换位的方法去思考如何做到既守规则,又懂礼让。
本课的目标设置,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身边的事件去分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不排队的害处,以及排好队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换位、辩论的方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活动中主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性的学习空间,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达到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统一,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2.设置开放的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放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冲破“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束缚,寻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自由与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单一内容,能够有效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所有素材都是教学内容,文献资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甚至教师,都可作为教学内容的动态形式。因此教师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实施空间。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拓展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毋庸置疑,教科书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把握不好,肯定不会是一堂好课。然而,开放的教学活动是主张“使用”教科書,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拓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大家排好队》这一课中,笔者在“不排队害处大”这一个环节,没有选用教材中“发作业本、进门拥挤、买早点”的事件,因为这些事件在学生中不是经常发生的,而是选择了领饭盒、上厕所、喝水、大课间活动、疫情测温等学生每天都会经历的事情充实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分析做这些事情为什么要排队。笔者还将“上下楼梯要排队”“自动扶梯靠右行”“拿饭盒要排队”进行了重点分析,因为这几点是学生最不容易做好,存在着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笔者还会经常播放由于没有排队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新闻报道,再次加深学生对不排队害处大的认识。这些资源都来自教材之外,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2)发掘学生资源,盘活教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而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在思辨中学习,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有生存的空间。针对本学科生活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从生活到课堂再到生活,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课内展示、交流、模拟生活情境,课外延伸,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例如,在《大家排好队》的活动四“齐出主意,行为辨析”这个环节中,针对许多学生不愿自觉排队的习惯,笔者列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给学生设置了三个情境,为了让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笔者用乐乐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图片一:春游时,同学们乘坐旅游车,乐乐猴很想坐在前排座位,可是他被排在了后面。图片二:电影院正要播放《大闹天宫》,乐乐猴特喜欢看,可是排队买票的人很多。图片三:奶奶带乐乐猴乘公交车回家,等车的人很多,奶奶让乐乐猴排队。故事情节的留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发展情节,教师则分别用小天使图片代表排队一方,小恶魔图片代表不排队一方,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方,教师则选择另一方与学生展开争辩,通过争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此时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发挥教师资源,带动教学课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开发,设想一位不敢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教师,他能带着学生打破文本的范畴开发教学资源吗?因此只有我们教师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对教材进行开发的意向,才能付诸行动,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同时教师本身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之一。例如,在辨析环节中,学生扮演小天使,教师扮演小恶魔,此时的教师就化身为辩手。争辩中,“小天使”因为理由充分而胜利,战胜了“小恶魔”,学生感到非常的开心。
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为教学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多种渠道收集多方面资料,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时,笔者下载了故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歌曲《大家排排队》、新闻报道“湖南学校踩踏事件”及“一米线是文明线也是安全线”等影像资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增强教学的魅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音像资料中剪辑相关内容播放,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空间。
3.设立开放的教学空间——打通课外发展的通道
课堂教学空间的开放在教学中具有三个维度,其中第一维度就是指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教室内,要引导学生走出狭义的课堂,使其向课外发展开阔视野,接受更多锻炼。因此开放的教学空间是教师实施课程资源共享、建立学科间的练习,打通课内走向课外的通道,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例如,在《大家排好队》活动一“情景回放 导入课题”这个环节,课前笔者在不提醒学生排队守秩序的基础上组织學生玩一次老鹰捉小鸡游戏,并录制了整个过程。课上直接播放这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了解玩游戏的心情是否开心,让学生找到不开心的理由,引起学生对排队的关注,并导入本课课题。而在本课最后一个活动“游戏考验 知行统一”环节,让学生再次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和之前玩游戏作对比,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将排好队守秩序这个道理内化为行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结束今天的课程。“老鹰捉小鸡”是体育游戏,笔者将体育游戏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设计开放的组织形式——营造课堂教学的活力
开放的组织形式是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让“活动”“游戏”“辩论”“演说”“实验”等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敢于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敢于把学生推向讲台,敢于相信学生的个体潜能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等。
排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生活事件,看似很简单。但是教学中有很多难点。因为低年段的学生思维水平还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对抽象的规则及复杂的“法”与“德”的关系很难理解,道德认知水平还处在前习俗水平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并且让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听”到自己的感受。因为只有把感受表达充分,才能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促进他们内心对规则的认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采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巧妙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因此,在《大家排好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层次需要、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讨论合作、亲身经历体验等,从中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感受到本课是生活的再现,促进他们对规则的认同。
5.运用开放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
课堂评价形式的动态开放体现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性。多元化评价指的是评价手段和评价指向的多元,包括以相对多元的标准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探索与思考,以多种方式作为评价的物质体现等。例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笔者没有立刻否定他,而是委婉地对他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发展性评价指的是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例如,当学生表达声音太小时,笔者会说:“你能举手发言说明你很勇敢,如果让大家都能听到你的答案那就更好了。”对于表达出色的学生,不必千篇一律地说“棒极了”“真好”,可以加上一句“再努把力”“你的普通话真像电视里的小主持”,学生的信心与动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指课堂教学只有把学习者的责任和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开放的课堂”是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的课堂,是儿童在快乐中主动学习的课堂,相信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生机勃勃,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张新颜,张茂聪,史德志.小学品德生活、社会与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