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药剂及其复配组合对黏虫的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2021-07-28李玉武王耀林翟玉波范文忠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毒力测定杀虫剂

李玉武 王耀林 翟玉波 范文忠

摘 要 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与联苯菊酯、溴氰菊酯进行复配,开展室内测定及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黏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黏虫的有效杀虫剂。结果表明,甲基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在黏虫发生盛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30+7.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维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20+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防效在87.5%以上。在杀虫剂浓度降低20%~50%时,增加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

关键词 黏虫;杀虫剂;复配组合;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03

黏虫为主要的农业害虫,遍布各地,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近几年黏虫已成为吉林省重要农业害虫之一。2012年8月14日,全国黏虫发生面积近333万公顷,危害程度为近十年最重。近年来,吉林省主推氯虫苯甲酰胺作为防治黏虫的主要药剂,我们在做预试的基础上,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与联苯菊酯、溴氰菊酯进行复配,于2019年6—7月开展室内测定及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黏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黏虫的有效杀虫剂,为指导农业生产防治提供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0%氯虫苯甲酰胺EC(美国富美实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河北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0%联苯菊酯EC(山东奥维特农药有限公司);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山东东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浸渍法。以当地发生黏虫为靶标,供试杀虫剂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每种药剂以有效成分计算配制5~7个不同浓度待测药液。在室内,筛选2~3龄,个体大小一致的黏虫25~40头,在不同药液中浸3 s,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药液,置于塑料方盒中,盒内放置新鲜的玉米叶片,每一浓度重复3次,移入25 ℃、24 h光照的生化培养箱中,12 h后针刺虫体,确定死亡率;统计校正死亡率;根据浓度对数—死亡率机率值分析法(Bliss),采用DPS2000数据处理软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LC50)及LC90的值[4-8]。

进行二元复配。以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为主,分别与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按有效成分质量比进行不同比例复配,方法同上;采用Wadley法评价。增效系数SR>1.5为增效作用,1.5≥SR≥0.5为相加作用,SR<0.5为拮抗作用。

计算公式:

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LC90/待测药剂LC90×100

LC50(理论)=(单剂a%+单剂b%)/[单剂a%/(单剂a%×LC50)+单剂b%/(单剂b%×LC50)]

增效系数(SR)=LC50(理论)/LC50(实际)

上式中,a、b分别表示不同的单剂,a%、b%分别表示单剂a、单剂b百分比。

1.2.2 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玉米田进行,供试品种为先玉335。

试验在室内生物测定的基础上设17个处理,即分别采用联苯菊酯20 g/hm2、“联苯菊酯15 g/hm2+助剂迈飞150 mL”、高效氯氟氰菊酯15 g/hm2、“高效氯氟氰菊酯12 g/hm2+助剂迈飞150 mL”、氯虫苯甲酰胺45 g/hm2、“氯虫苯甲酰胺30 g/hm2+助剂迈飞150 mL”、甲基阿维菌素4 g/hm2、“甲基阿维菌素2 g/hm2+助剂迈飞150 mL”“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 g/hm2)”“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4∶1(20+5 g/hm2)”“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20+5 g/hm2)”“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30+7.5 g/hm2)”“甲基阿维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1∶2(2+4 g/hm2) +助剂迈飞150 mL”“甲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 g/hm2)”“甲基阿維菌素+联苯菊酯1∶4(2+8 g/hm2)”“甲基阿维菌素+联苯菊酯1∶4(3+12 g/hm2)”(以上药剂含量均为有效含量),以清水为对照(CK)。助剂使用北京广源益农化学有限责任公司迈飞150 mL。重复1次,顺序排列,大区面积1 000 m2,在黏虫发生盛期,进行施药。每处理区间预留6行为保护行,按试验设计的用药剂量,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飞行高度为5 m,飞行速度为5 m·s-1,更换药剂时将药箱清洗干净,再进行下一个处理施药。田间调查在药后15 d进行,对角线法,选择取样100株/点,每一处理取3个样点,调查黏虫量,最后进行防效方差分析[9-11]。

相对防效(%)=(对照虫量-处理虫量)/对照虫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黏虫的室内毒力

由表1可见,药剂对黏虫的毒力指数排序为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

由表2可见,甲氨基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增效系数为0.54~1.55,药效评价为相加或增效,当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为1∶2时,增效系数极值为1.55,说明甲氨基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1∶2为最佳配比。

由表3可见,甲氨基阿维菌素与联苯菊酯复配增效系数为0.92~7.72,药效评价为相加或增效,当甲氨基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质量比为1∶4时,增效系数极值为7.72,说明甲基阿维菌素与联苯菊酯质量比1∶4为最佳配比。

由表4可见,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增效系数为0.73~1.68,药效评价为相加或增效,当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为4∶1时,增效系数极值为1.68,说明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为4∶1为最佳配比。

由表5可见,氯虫苯甲酰胺与联苯菊酯复配增效系数为0.70~3.10,药效评价为相加或增效,当氯虫苯甲酰胺与联苯菊酯质量比为4∶1时,增效系数极值为3.10,说明氯虫苯甲酰胺与联苯菊酯质量比为4∶1为最佳配比。

2.2 不同药剂组合对黏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6可见,复配组合处理“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30+7.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维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20+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均高于单剂的防效,说明二元复配,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防效在87.5%以上。“高效氯氟氰菊酯12+助剂”与高效氯氟氰菊酯1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甲基阿维菌素4与“甲基阿维菌素2+助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在杀虫剂浓度降低20%~50%时,增加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减量的多少依不同杀虫剂而不同。

3 小结

室内毒力测试表明,甲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为1∶2时,增效系数极值达1.55,为最佳配比;甲基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质量比为1∶4时,增效系数极值达7.72,为最佳配比;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质量比为4∶1时,增效系数极值达1.68,为最佳配比;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质量比为4∶1时,增效系数极值达3.10,为最佳配比。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黏虫发生盛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30+7.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20+5)”“甲基阿维菌素+ 高效氯氟氰菊酯 1∶2(3+6)”“氯蟲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20+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 4∶1(15+4)”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防效在87.5%以上。使用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在杀虫剂降低20%~50%时,增加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

试验中发现,甲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对药剂具有互补作用,可以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但对田间天敌的影响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晓培,余正军,王清文,等.7种杀虫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陕西农业科学,2020,66(8):37-40,64.

[2] 黄守敏,胡向奇.4种植物粗提物对粘虫及小菜蛾的毒力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5):60-63.

[3] 陈垠彤.三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粘虫的室内生物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 刘华梅,胡虓,王应龙,等.对草地贪夜蛾高毒力的苏云金杆菌菌株筛选[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35(5):721-728.

[5] 袁伟宁,魏玉红,牛丽敏,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3种鳞翅目害虫与赤眼蜂的毒力[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48-152.

[6] 来有鹏.12种杀虫剂对茴香薄翅野螟幼虫毒力的测定与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2):45-48.

[7] 袁敏,欧后丁,杨茂发,等.烟草粉螟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5):36-40.

[8] 赵玉玉,李伯辽,李梅梅,等.黏虫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8,55(5):857-864.

[9] 黄芊,蒋婷,蒋显斌,等.广西回迁粘虫产卵能力及其对11种杀虫剂敏感性测定[J].环境昆虫学报,2017,39(6):1363-1368.

[10] 赵玉玉,李帅,李怡萍,等.中国陕晋两省部分地区粘虫田间种群的抗药性[J].农药学学报,2017,19(2):182-188.

[11] 高雪瑶,杨现明,陆宴辉,等.共生菌Asaia在四种鳞翅目害虫中的感染情况[J].应用昆虫学报,2016,53(4):830-836.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毒力测定杀虫剂
跟踪导练(一)3
雷人!美国瘾君子磕起杀虫剂
正确杀虫 避免污染
杀虫剂也是有毒的
杀虫剂,别乱喷
2015中国植保市场杀虫剂畅销品牌产品
烟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
咖啡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测定
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与防治效果束兆林
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梨果采后青霉病、灰霉病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