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阳市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探讨

2021-07-28胡庭坤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模式建议现状

胡庭坤

摘 要 山地中药材产业是贵州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12大产业之一。简述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及主要模式,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贵阳市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健全培养机制,改善中药材产业人才结构;进一步加大中药材产业的宣传力度,构建全市中药材信息平台;加强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补齐产品交易不畅短板;加强中药材产地加工体系建设,提高中药材品质和附加值。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路径;模式;问题;建议;贵州省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3.014

目前,山地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贵州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12大产业之一。通过调研,笔者概述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贵阳市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1 贵阳市山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阳市中药材种植业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市农业农村局带领下,贯彻省农业产业革命精神,按照“五步工作法”要求,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根据市委、市政府“五子登科”的要求,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为主线,做好大企业发展、大品种培育、大项目引进等各项工作,中药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底,贵阳市中药材生产面积达2.66万公顷,产量13.97万吨,产值10.91亿元。据统计,当前全市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共74个,主要有铁皮石斛、白芨、天麻、黄精、刺梨、厚朴、杜仲、淫羊藿、瓜蒌(吊瓜)、金银花、鱼腥草等;大小种植基地共120余个,其中面积13.33 hm2以上集中连片基地30个,约666.67 hm2,占全市中药材总生产面积的29%,33.33 hm2以上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有天门冬、黄精、铁皮石斛、天麻、瓜蒌、艾草等基地10余个;全市中药材经营主体共113家,带动农户约2 000户5 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29人,帮助农户每667 m2增收2 200元以上。目前,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了产地初加工、区域相对集中加工为主的产品加工模式。按照就近加工原则,主要建有产地初加工点12个、区域加工厂3个,分别位于开阳县龙岗镇台湾物流园、修文县扎佐物流园和息烽县九庄镇。

2 山地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2.1 加强中药材种繁基地建设,保障中药材质量

围绕贵阳市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全市重点中药材品种的种子种苗提纯复壮,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品种,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中药材种繁基地,集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已初步在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乌当等区(市、县)建立种子种苗基地8个,面积333.33 hm2,年产优质种子、种茎1 000 t,种苗1 500万株,其中80%的种苗用于满足贵阳市内中药材基地生产需求,20%的种苗销往其他地州或省外。

2.2 加强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中心

围绕农村产业革命、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结合市中医药制药企业原料需求,采取差异化扶持发展的方式,加强“四类”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规模示范效应。1)推进规范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在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乌当等区市县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推广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30余个。2)在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发展林下铁皮石斛、天麻、黄精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个,实现生态发展与中药材产业发展有机融合。3)建立药食同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在乌当区、修文县、息烽县、清镇市、开阳县等建立农旅结合的天麻、何首乌、鱼腥草等药食同源中药材示范基地。4)建立“定制药园”,积极引进医药企业到开阳县、修文县、花溪区等发展“定制药园”3个。

2.3 加强科技投入,提升中药材生产技术

结合贵阳市优势,初步与省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开展项目合作和产学研对接,如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展黄精规范化栽培技术项目,与省农科院中药研究所联合推广白芨种植等。同时,加大中药材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培训资源,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基层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培养,建立市、县、乡三级中药材技术培训体系,2020年开阳县、息烽县、清镇市三地列入了省级培训计划,培训工作已相继开展,预计培训人数将达到1 000人次。

2.4 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建立现代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引进省市级龙头企业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引进国药(贵州)同济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益佰药业、贵州威门药业、贵阳德昌祥药业在乌当区、花溪区、修文县建设中药材基地、“定制药园”等。加强对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指导、支持,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推动农企联结。

2.5 加强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提升中药材产品附加值

充分发挥贵阳市医药企业聚集优势,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区域加工厂建设。目前全市主要建有產地初加工点12个、区域加工厂3个,位于开阳县龙岗镇台湾物流园、修文县扎佐物流园和息烽县九庄等地。

2.6 加强中药材供销体系建设,保证中药材销售管道畅通

按照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商贸业布局专项规划,在修文北部电商物流园建成贵阳现代化中药材物流交易中心,构建电子交易中心、信息平台,使其成为全省中药材的集散中心、仓储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提供供求信息和交易服务,辐射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产房已建好,正在着手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有实力的企业进驻。

2.7 加强品牌创建,构建中药材品牌体系

加大中药生态品牌商标注册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申报认证力度,大力扶持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分别实施GAP、GMP、GSP认证,鼓励中药材企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开展道地药材、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示范基地建设、“三品一标”认证等标准规范的制定。目前“益佰”“同济堂”等已获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药材药品展销展示活动,申请承办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药材药品展销会,定期组织药材药品企业到重要销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将中药、民族药纳入旅游商品宣传推介范畴,全方位打造“爽爽贵阳、苗药之都”产业名片。

3 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3.1 主导模式

当前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基地+农户”和药厂“定制药园”等。前两种模式是企业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其中第一种模式是政府起到招商引资、政策支持的作用,产业发展还是以企业带动为主导;“定制药园”发展模式,即是制药企业在适宜种植自身需求的中药材原料地区以订单形式与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签订种植回收合同而形成的中藥材种植基地。

3.2 创新发展模式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多年生木本药材,林下套作高效草本药材,实现以短养长。例如,在清镇市红枫湖周边几个乡镇,大力发展元宝枫,打造环湖中药材产业带,同时林下套作部分一年生草本药材,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目前清镇市元宝枫种植面积已达2 800 hm2,规划未来三年将达到4 000 hm2。息烽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一县一品”的思路,发展以菊花、吊瓜和刺梨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产业,目前全县菊花种植面积267 hm2,主要分布在永靖镇、西山镇;刺梨种植面积1 933 hm2,主要分布在永靖镇、青山乡、养龙司镇、流长镇;吊瓜种植面积667 hm2,主要分布在九庄镇、温泉镇、流长镇。

探索“中药材+乡村旅游+健康美食”“中药材+健康养生”“中药材+健康养老”等新发展模式。初步建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如威门药业在乌当区下坝乡建设的集铁皮石斛种繁、示范种植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康体中心;贵州瑞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清镇建设的以天麻种植、药膳品鉴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休息中心等。

4 贵阳市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贵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1)资金投入短缺,基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了基地的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影响基地产出和效益。2)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配备不齐全、设备落后,辐射基地周边发展效果不明显。3)缺乏大型中药材交易平台,中药材产品常有先销往外部市场、后返销回省内需求端的现象,增加了销售成本,产品附加值不高。4)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较低,专业人才缺乏,一些生产上的关键技术还未取得重大突破。5)中药材产地加工规模不大、水平较低。目前贵阳市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地加工企业不多,多数产地加工都还处于零散采收、清洗、晾晒和简单收集的状态,加工出来的产品附加值较低。6)缺乏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原料销售及制药企业原料采购渠道不畅,时有贵阳市当地中药材通过省外市场重新流入贵阳市制药企业的现象,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7)部门多头管理,导致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人才,制约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发展。

5 推进贵阳市中药材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5.1 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行之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

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中药材资源、基地生产、加工、流通、科技创新、信息化、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逐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5.2 健全培养机制,改善中药材产业人才结构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培育中药材产业创新人才,应在强化基础培养和引进基础上改善人才结构。1)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中药创新领军人才,支持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2)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与评价要突破现有机制,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激励人才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3)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到基地,服务中药材生产一线,推动基层特色技术创新发展。

5.3 进一步加大中药材产业的宣传力度,构建全市中药材信息平台

各级政府要转变传统思维习惯,拿出一定的资源和经费,整合好全州宣传资源,统筹好政府、企业、合作组织等各方力量,指导各县就中药材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形成宣传合力。构建中药材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探索组建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联盟。

5.4 加强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补齐产品交易不畅短板

积极争取国家、省两级的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大型中药材流通企业,在贵阳市建设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5.5 加强中药材产地加工体系建设,提高中药材品质和附加值

积极引进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和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业,以回收加工带动种植,以加工优质产品开拓销售渠道,以加工优质中药材产品提升附加值,强化品牌建设。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模式建议现状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