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与防治效果束兆林
2015-10-20缪康等
缪康等
摘要:研究氰氟虫腙与醚菊酯复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比例为8 ∶5时,对稻纵卷叶螟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864 9 mg/L,共毒系数为133.9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按此配比加工成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16%氰氟虫腙、10%醚菊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剂对稻纵卷叶螟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持效性,药后7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 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1.71%~92.63%;药后14~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80.56%~95.62%,且该农药品种持效期长、对水稻保叶效果好;药后21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保叶效果仍达87.76%~91.94%,好于对照药剂醚菊酯、氰氟虫腙处理。因此,从防效和经济角度考虑,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宜用量为600~750 mL/hm2,防治适期应掌握卵孵盛期、低龄幼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
关键词: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毒力测定;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49-03
收稿日期:2015-03-01
从事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杂草生物防治研究以及丘陵地区高效农业发展对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E-mail:yqzhuang@sina.com。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危害水稻的1种迁飞性害虫[1-2]。稻纵卷叶螟属于间歇性暴发害虫,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危害明显加重,但发生水平年度间波动很大,地域、田块间发生分布也极不均匀[3]。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该虫的防治一直以兼治为主[4]。2005年以来,水稻纵卷叶螟危害逐步加重,其幼虫啃食水稻叶片,破坏水稻光合作用,造成千粒质量降低,导致田块颗粒无收[5-6]。稻纵卷叶螟成虫迁入期早、峰次多、发生量大、世代重叠明显,田间防治难度加大。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规、廉价药剂以沙蚕毒素类、有机磷类及其复配剂为主,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防治效果下降,使其明显产生抗药性[7-11]。氟虫腈一度是水稻害虫总体防治的首选药剂,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品种[12-13],但由于其对水生生物影响大,限制了在水稻上的使用[14];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对纵卷叶螟防效好,但价格高,并受专利保护[15-16]。因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是生产无公害稻米的关键。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有效成分:16%氰氟虫腙、10%醚菊酯)是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开发的农药新品种。2014年,本研究将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在水稻上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分析了该复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96.2%氰氟虫腙原药,德国巴斯夫公司;95%醚菊酯原药,江苏辉丰农化有限公司;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江苏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24%氰氟虫腙悬浮剂,德国巴斯夫公司;10%醚菊酯悬浮剂,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
1.2供试害虫
稻纵卷叶螟由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提供虫卵,采用玉米饲养至3龄幼虫进行测定。
1.3试验设计和方法
1.3.1室内生物测定采用定量喷雾法进行测定[17]。称量0.103 95 g氰氟虫腙原药,用甲醇溶解定容至50 mL,配成 2 000 mg/L 的氰氟虫腙甲醇溶液;称量0.052 63g醚菊酯原药,用甲醇溶解定容至25 mL,配成2 000 mg/L的醚菊酯甲醇溶液。将单剂2 000 mg/L氰氟虫腙、2 000 mg/L醚菊酯按氰氟虫腙 ∶醚菊酯比例分别为2 ∶5、4 ∶5、6 ∶5、8 ∶5、10 ∶5配成混剂后,加适量0.1%吐温80稀释成5个浓度(有效成分),另设清水为对照,共6个处理。采用不施任何农药的无稻纵卷叶螟虫卵的盆栽稻苗,先喷药晾干后,每盆接20头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用40目纱网笼罩,盆钵置于室内饲养。每个浓度重复4次,每盆钵1次重复,4个盆钵定量喷雾 120 mL,于药后24 h检查幼虫存活数,计算存活率、毒力回归方程、半致死浓度(LC50)。
1.3.2田间试验试验田设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采用沙质壤土,肥力中等。供试水稻品种为镇稻18,2014年5月25日旱育秧,6月29日插秧,密度为 30万穴/hm2,栽培条件均匀一致。设置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分别称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24%氰氟虫腙悬浮剂 375 mL/hm2,10%醚菊酯悬浮剂 1 200 mL/hm2,对照共6个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0 m2,处理间用泥埂相隔,防止田水串流,确保各药剂试验数据的准确性。2014年8月29日,在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盛期喷药,采用长江-10型喷雾器细喷雾,按试验设计处理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依次施药,药液量为 750 kg/hm2。喷药前、喷药后7、14、21d,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穴,共计调查100穴稻纵卷叶螟虫口数、白叶数,以对照区稻纵卷叶螟自然虫口增减率计算杀虫效果(即防效),以对照区白叶率计算保叶效果,同时目测试验药剂对水稻是否有药害,并记载药害的类型、危害程度。
1.3.3试验方法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药剂的实际毒力指数=标准药剂的LC50供试药剂的LC50×100%; (1)
理论毒力指数=(药剂A的毒力指数×药剂A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药剂B的毒力指数×药剂B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 (2)
共毒系数=混剂的实测毒力指数(ATI)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100%;(3)
减退率=[(药前虫口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数]×100%; (4)
杀虫效果=[(防治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5)
白叶率=(白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6)
保叶效果=[(对照区白叶率-防治区白叶率)/对照区白叶率)]×100%。 (7)
显著性测定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进行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氰氟虫腙、醚菊酯单剂对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5.573 0、0.458 2 mg/L;氰氟、醚菊酯的比例为2 ∶5、4 ∶5、6 ∶5、8 ∶5、10 ∶5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1.54、141.12、137.04、133.90、123.37,均超过12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以4 ∶5的共毒系数141.12为最高、增效作用最大(表1);对于供试药剂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10%醚菊酯、16%氰氟虫腙),即氰氟虫腙与醚菊酯配比为 8 ∶5 的共毒系数为133.90,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配比合理且经济适用。表1氰氟虫腙与醚菊酯不同比例混配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药后24 h)
药剂比例毒力回归式LC50( mg/L)共毒系数氰氟虫腙y=2.247 6+1.955 1x25.573 0醚菊酯y=5.713 8+2.105 9x0.458 2氰氟虫腙 ∶醚菊酯2 ∶5y=5.619 2+1.965 7x0.484 2131.54氰氟虫腙 ∶醚菊酯4 ∶5y=5.508 0+1.892 6x0.576 2141.12氰氟虫腙 ∶醚菊酯6 ∶5y=5.269 8+1.892 6x0.720 1137.04氰氟虫腙 ∶醚菊酯8 ∶5y=5.101 8+1.614 0x0.864 9133.90氰氟虫腙 ∶醚菊酯10 ∶5y=4.952 3+1.503 7x1.075 7123.37
2.2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
表2试验结果表明:施药7 d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450、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649%、91.71%、92.63%,具较强的触杀性,3种浓度之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且与对照药剂10%醚菊酯悬浮剂(89.87%)、24%氰氟虫腙悬浮剂(76.42%)处理的杀虫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药后14 d,26% 氰氟·醚菊酯悬浮剂450、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依次为84.09%、9028%、95.62%,3种浓度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24%氰氟虫腙悬浮剂(94.53%)无显著性差异,中浓度、高浓度杀虫效果显著优于10%醚菊酯悬浮剂(76.13%)处理的杀虫效果(P<0.05);施药21 d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3种浓度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88%、80.56%、88.33%,杀虫效果与对照药剂24%氰氟虫腙悬浮剂(78.13%)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醚菊酯悬浮剂(31.06%),其中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高浓度处理杀虫效果显著优于低浓度(P<0.05),与中浓度的杀虫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从药剂的成本和防治效果考虑,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以600~750 mL/hm2为适宜的剂量。
2.3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
表3试验结果表明:施药7 d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 450、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分别为62.08%、67.29%、71.75%,3种浓度处理的保叶效果与24%氰氟虫腙悬浮剂(63.20%)、10%醚菊酯悬浮剂(65.24%)处表2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水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
理的保叶效果均无显著差异;药后14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450、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依次为71.28%、76.00%、83.69%,3种浓度处理的保叶效果与24%氰氟虫腙悬浮剂(79.79%)无显著性差异,而均显著高于10%醚菊酯悬浮剂(50.24%);施药21 d后,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450、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分别为63.78%、87.76%、91.94%,其中高、中浓度处理的保叶效果显著好于低浓度,而与24%氰氟虫腙悬浮剂(84.18%)无显著差异,3种浓度保叶效果均显著优于10%醚菊酯悬浮剂(52.84%),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情况良好、均无药害发生。因此,从保叶效果考虑,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以600~750 mL/hm2为适宜的剂量。表3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对水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 3结论与讨论
农药的剂型有很多种,新型、环保、低毒的悬浮剂是目前替代高毒农药主要剂型之一[18-20]。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是新型环保型复配杀虫剂,为水基化剂型,与环境相容。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氰氟虫腙、醚菊酯复配比例为2 ∶5、4 ∶5、6 ∶5、8 ∶5、10 ∶5时,共毒系数均超过12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以4 ∶5复配比例的共毒系数最高,增效作用最大。本试验研发的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10%醚菊酯+16%氰氟虫腙,氰氟虫腙与醚菊酯配比为8 ∶5)的共毒系数为133.90,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且配比合理,经济适用。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1.71%~92.63%,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与对照药剂醚菊酯乳油、氰氟乳油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药后14~21 d,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600~750 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80.56%~95.62%,与氰氟虫腙无显著性差异,而显著优于对照药剂醚菊酯悬浮剂。在保叶效果上,中、高浓度的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也有很好的效果,药后21 d的保叶效果在85%以上。综合考虑2种单剂药剂价格及防治效果,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10%醚菊酯、16%氰氟虫腙)为最优复配比例。同时,针对现代农业和无公害稻米生产的需要,26%氰氟·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宜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低龄幼虫高峰期,推荐剂量为600~750 mL/hm2,用水量不低于750 kg/hm2,在无露水时力求均匀细喷雾。该农药对农作物其他害虫的控制作用有待进一步试验。
参考文献:
[1]蒋春先,齐会会,孙明阳,等.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J]. 生态学报,2011,31(21):6495-6504.
[2]齐国君,芦芳,高燕,等. 稻纵卷叶螟2010年的一次迁飞过程及其虫源分析[J]. 昆虫学报,2011,54(10):1194-1203.
[3]高月波,陈晓,陈钟荣,等.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迁飞的多普勒昆虫雷达观测及动态[J]. 生态学报,2008,28(11):5238-5247.
[4]束兆林,缪康,赵来成,等. 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5):74-76.
[5]华南农学院. 农业昆虫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15-225.
[6]陶恒长,邰小平. 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6):73.
[7]汪智渊,束兆林,吉沐祥,等. 杀螟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05(4):54-55.
[8]缪康,束兆林,赵来成,等. 29%辛硫·氟虫腈乳油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J]. 江苏农业科学,2008(4):118-119.
[9]石瑞琛,邹雪玉,陈宏. 几种药剂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析[J]. 福建稻麦科技,2006,24(3):24-25.
[10]游泳,胡进锋,王长方,等. 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J]. 华东昆虫学报,2007,16(4):268-270.
[11]苏建坤,褚柏,陈伟民. 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 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81-84.
[12]郭慧芳,方继朝,束兆林,等.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2001,28(3):259-264.
[13]李保同,裴春梅,葛洪滨,等. 66%氟虫酰胺·氟虫腈WG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J]. 农药,2009,48(6):448-449.
[14]孙竹君. 氟虫腈的禁用促使我国水稻杀虫剂重新洗牌[J]. 中国农药,2009(10):21-24.
[15]陈再廖,朱洁,莫小平,等. 20%氟虫双酰胺等新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应用技术探讨[J]. 上海农业科技,2010(2):113-115.
[16]杨廉伟,陈将赞,戴以太,等. 三种酰胺类新农药对水稻孕穗期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试验[J]. 昆虫知识,2010,47(2):393-395.
[17]韩丽娟,顾中言,王强,等. 农药复配与复配农药[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40.
[18]华乃震. 农药悬浮剂的进展、前景和加工技术[J]. 现代农药,2007,6(1):1-7.
[19]王郁,罗大全. 农药悬浮剂发展现状与展望[J]. 广西热带农业,2008(1):21-23.
[20]冷阳,仲苏林,吴建兰,等. 农药水基化制剂的开发近况和有关深层次问题的讨论[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4):29-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