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价值探讨

2021-07-28倪玲玲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肾功能肾病血糖

倪玲玲

启东市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启东 2262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代谢障碍引起肾小球形态改变与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组综合征,由糖尿病慢性进展而来,尤其见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者[1],根据国内统计数据,糖尿病人群总体患病率超过20%[2]。该病病因病机复杂,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是遗传、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高血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病病程冗长,呈慢性进展,患者早期肾功能代偿,无明显肾损害相关临床征象,但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会不可遏制的进行性下降,直至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3],因此临床对于本病,主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断该病重要方法,但是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多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已经出现临床症状时才有明显升高,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不够敏感,探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72例糖尿病患者为例,探讨生化指标HbA1c、FPG、mAlb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合并肾病及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A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51~70岁,平均(62.32±5.84)岁。B组(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50~68岁,平均(62.53±5.77)岁。C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53~69岁,平均(62.41±5.92)岁。3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获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该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疾病诊断符合WHO相关标准;经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白蛋白排泄(UARE)等相关临床检查,明确糖尿病肾病I~IV分期,分期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版)相关标准[4];将分期为I~II期的单纯糖尿病患者纳入A组,患者GFR≥60 mL/(min·1.73 m2);分期为III期的早期糖尿病患者纳入B组,患者GFR30~59 mL/(min·1.73 m2);分期为IV期的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纳入C组,患者GFR15~29 mL/(min·1.73 m2);对该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肾脏原发或继发疾病;合并其他引起肾功能不全的内科疾病;V期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指征;近期肾脏毒性药物治疗史;合并急慢性感染;合并恶性肿瘤、甲状腺疾病、激素治疗史、严重应激等可能引起指标异常的情况;临床资料不全[5]。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样样本5 mL,另取晨中段尿液样本5 mL,送检实验室,以VITROS5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组患者血HbA1c、血FPG、尿Cr水平,以日本希森美康UF—1000i尿分析仪测定3组尿mAlb水平。检测严格遵照试剂说明书与仪器使用书,全程质量控制,每项指标各测定2次取均值,比较观察3组血HbA1c、FPG与尿mAlb/Cr(ACR)差异。指标正常参考值[6]:HbA1c≤6.5%,FPG<6.1mmol/L,ACR<30 mg/g,以超过指标正常值上限为阳性[7],统计阳性率,观察不同指标水平下各组患者的分布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HbA1c、FPG、ACR水平比较

A、B、C3组血HbA1c平均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2.690,tA-C=8.578,tB-C=5.416,P<0.05),3组血FPG平均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4.724,tA-C=7.799,tB-C=3.772,P<0.05),3组ACR平均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31.847,tA-C=28.097,tB-C=17.702,P<0.05)。见表1。

表1 3组HbA1c、FPG、ACR水平比较(±s)

表1 3组HbA1c、FPG、ACR水平比较(±s)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

2.2 3组患者HbA1c水平分布情况比较

A组HbA1c<6.5%患者占比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A-B=4.000,χ2A-C=8.084,P<0.05);C组HbA1c>9.0%患者占比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C-A=19.601,χ2C-B=10.101,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HbA1c水平分布情况比较[n(%)]

2.3 3组患者FPG水平分布情况比较

A组FPG<7.8 mmol/L患者占比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P<0.05);C组FPG>11.1 mmol/L患者占比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C-A=18.375,χ2C-B=8.571,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FPG水平分布情况比较[n(%)]

2.4 3组患者ACR水平分布情况比较

A组ACR<30 mg/g患者占比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B=30.136,χ2A-C=40.615,P<0.05);C组ACR>300 mg/g患者占比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C-A=31.448,χ2C-B=16.333,P<0.05)。见表4。

表4 3组患者ACR水平分布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现阶段导致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8],该病依据肾功能损伤程度不同分为5期,I~II期患者GFR正常或仅轻度下降,mAlb常一过性增加,无肾功能损害征象,病情可逆,以后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肾小球病理形态改变,并开始出现持续性mAlb,直至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甚至不可逆肾功能下降或丧失,危及生命[9-10]。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该病并予以有效干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FPG指隔夜空腹≥8 h未进食检测的晨起血糖值,可以反映机体β细胞基础功能,是糖尿病患者最常用检测指标。不过FPG易受饮食、时间、运动、药物、睡眠等因素影响,因此以一次FPG检测结果作为评估患者血糖的依据,可靠性欠佳[11]。HbA1c是血红蛋白与糖类发生缓慢、持续、不可逆的糖化反应所结合成的产物,其血液水平与机体血糖浓度和糖类同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存在相关性,而不受患者饮食、运动、睡眠、用药、胰岛素注射、血样采集时间、是否空腹等因素影响,因此较为稳定,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近期1~3个月的血糖水平,被视为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12]。两项指标均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常用指标,也是判断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临床研究证实,HbA1c>9%的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持续存在,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均显著提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而言,有效控制HbA1c对于延缓病症进展、预防终末期肾病、延长患者生存也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高血糖密切相关,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血糖长时间反复出现明显波动,对肾脏的危害很大[13]。有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佳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率较血糖控制理想者增加超过3倍[14]。另外,血糖控制不佳者也会加速糖尿病肾病进程,缩短患者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时间[15]。

HbA1c是血红蛋白与糖类糖化反应形成的产物,被视为衡量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主要原因在于该物质较血葡萄糖更为稳定,血液水平含量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可以较准确反应出患者近期约8~12周的血糖水平[16]。该次临床依据糖尿病肾病病情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显示随着患者病情的增加,血HbA1c与FPG呈递增趋势,与血糖控制不佳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有关。mAlb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主要临床征象,当肾小球基膜受损引起细胞通透性增加时,即可引起mAlb升高,进而导致ACR异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敏感、可靠的实验室指标[17]。该次临床研究中,不同肾功能损伤程度的患者尿mAlb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为患者糖尿病肾病病情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另有研究指出,持续高血糖患者,血HbA1c水平增高,诱导肾脏基底膜增厚,加重肾脏微血管病变,会导致mAlb,也是诱发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机制[18]。

综上所述,HbA1c、FBG、ACR联合检测可以为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与病情评估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肾功能肾病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重女轻男”的肾病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