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现状与岗位体能培养路径
2021-07-28谢大静
谢大静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8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岗位体能,对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和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至关重要。
1 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公共体育、轻岗位体能的倾向,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高职体育课程还多沿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缺乏自身特色,难以满足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体能需求。此外,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考评体系都存在不足。
1.1 岗位体能培养不受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课程性质只关注其公共性,而忽视其适应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对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评估、检查中,以及在各种体育比赛、教师业务能力竞赛中,都缺乏针对不同职业岗位体能的规定和考核。虽然高职院校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但体育教师一般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对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了解甚少,无法针对岗位体能需求进行靶向性教学。
1.2 体育课程目标缺乏差异性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的描述,既包括概括性目标定位,也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规格定位。在描述素质目标时,都必不可少地列有“身体素质”一条,并且多数用“具有健康的体魄”来表达,既抽象又宽泛。
1.3 体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公共体育,体育运动项目不能适应岗位体能需求,缺乏针对性。在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只关注公共体育,而忽视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对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以及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1.4 体育课程考评体系单一
高职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都过于单一,体育成绩无法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体能测试等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情感和努力,这就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2 岗位体能培养路径
体育关系到全民族的健康和发展,适应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育,更关系到高职每位学生的职业生存和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既要注重对学生强身健体的普遍性培养,又要注重对职业人所需岗位体能的针对性培养。鉴于高职体育教学现状,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体育能力与岗位体能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群)职业岗位工作特点,挖掘和凝练职业岗位体能需求,设置适应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完善体育课程考评体系,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体育教学。
2.1 分析岗位体能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备很强的职业岗位导向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对接成为高职教育特色。在就业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体素质与岗位体能的满意度,通过反馈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之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对接,有利于加强高职体育课程对岗位体能培养的针对性。为此,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2020年连续几年进行了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调查方式:以问卷形式进行。
调查对象:用人单位,包括苏州市金宇建设有限公司、无锡桃园实验幼儿园、江阴国际大酒店、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无锡宝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60多家校企合作企业。
调查内容: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水平、综合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与岗位体能等方面。
调查说明:调查抽样数共900份,实收885份,有效率为98.3%。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7―2020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评价
由表1不难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水平满意度最高,而对毕业生的身体素质与岗位体能满意度最低。不少学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身体素质与岗位体能弱、身体力量不足,不能胜任有较长时间工作要求的职业岗位。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岗位体能是与职业岗位(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对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3]。
不同专业(群)的职业岗位工作特点不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也不同,需要特定的肢体部位来发挥主导功能[4]。人体正常的下肢动作包括坐、卧、走、跑,上肢动作包括端、送、举、拉、投、旋,而脊柱就成为稳定上下肢做动作的重要核心来做屈、伸、旋[5]。只有从业者的身体素质与岗位工种所需体能相匹配,才能减轻大负荷运动所带来的不适症状,增强人体适应性。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为例进行典型性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专业(群)的职业岗位特点及体能需求
2.2 设置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需要以职业体能标准为抓手,将体育精神转化为职业精神。高职体育课程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崇尚体育精神的普遍性,而且具有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特定体能需求、树立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的特殊性。因此,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设置要找准方向,应立足不同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体能需求,以体育基础知识、专业岗位体能、体育精神向职业精神转化的目标为主,来发展学生的爆发力、灵敏性、肌肉力量等身体素质[6]。
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健身、保健知识,体育比赛的规则、组织形式、流程,职业病的预防、安全防范措施,体育心理健康知识、终身体育意识,等。
专业岗位体能的训练目标:心肺能力、耐受能力、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对抗能力等身体机能。
体育精神向职业精神转化的培养目标: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拼搏进取、责任感、协作性、创造性等。
2.3 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应实现从传统的公共体育向公共体育和岗位体能相融合转变,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岗位体能素质,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为使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具有职业针对性,应在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应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培养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体能。
汽车维修与检测、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的职业岗位以体力劳动为主。根据这类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可选择低强度有氧的耐力跑、攀岩、跆拳道、武术、球类、瑜伽、徒步等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学生在工作时,身体姿势不固定,有时会需要半蹲以及弯腰来搬运维修器材,有时需要钻入车底对汽车进行维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心肺功能、手臂力量、下肢力量、腰部力量等。耐力跑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羽毛球、攀岩等体育运动项目能增强学生的手臂力量和下肢力量;仰卧起坐、俯卧撑等体育运动项目能锻炼学生腰部力量,防止学生在工作时腰部损伤。
建筑工程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与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金融等专业的职业岗位以脑力劳动为主。根据这类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可选择球类、长跑、游泳、瑜伽、有氧操等体育运动项目。
空中乘务、高铁乘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根据这类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可选择球类、瑜伽、舞蹈、有氧操等体育运动项目。
幼儿教育管理、幼儿应用英语等专业的职业岗位也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根据这类专业的职业岗位工作特点和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可选择健美操、舞蹈、瑜伽、跳绳等体育运动项目,重点训练学生的耐力、腿部力量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体能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还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避免由于错误的运动方式导致身体出现损坏的现象,预防职业病,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实践练习。
2.4 完善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岗位体能需求等来完善考评内容和方式,从而保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杠杆功效,以小博大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完善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岗位体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导向作用。体育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记录,将其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在学期初与学期末的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完善体育课程考核方式。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结果性考核评价和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提供展示与评价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所学的技能,并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7]。学生的体育成绩=平时成绩40%(教师评价20%,学生自评10%和学生互评10%)+基础素能20%(教师评价14%,学生自评3%和学生互评3%)+岗位体能40%(教师评价20%,学生自评10%和学生互评10%)。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课程要兼顾公共体育和岗位体能,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更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改变重公共体育、轻岗位体能的倾向,把公共体育教学延伸到岗位体能教学,切实推进岗位体能需求导向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