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2021-12-02王秋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王秋爽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0 引言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以“95后”和“00后”为主[1],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然而心理发展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绝大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展尚未稳定,内心敏感、易冲动、抗压能力差。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0%~30%[2],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化倾向明显高于本科院校[3],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更低[4]。对于以“95后”和“00后”为主的高职院校学生暴露出来的各类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足以应对,亟待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全育人”原则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必须打破传统,迎合时代特征,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1 “三全育人”视角下探索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27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形成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第6条便是心理育人,要求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5]。由此可见,心理育人工作是个双向互动、环环紧扣,需要全员参与的过程;深入领会“三全育人”理念,将其融入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 “立德树人”的需要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纲要”指出,心理育人工作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5]。从中不难看出,立德树人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品质的完善密不可分,心理育人工作能否高效落实,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立德树人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开始进行心理育人工作探索[6],其中既包含育人方法、路径的探索,也涉及育人内容、理念的创新完善,力求培养人格健全,能够较好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在如何培养人上找到了新的思路,当前已逐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框架。“三全育人”、心理育人、立德树人现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关键词,优化促进心理育人工作和“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机结合,对于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具有深刻意义。

1.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换的需要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转换高职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三全育人”理念科学反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还存在育人主体单一、全员育人氛围不足、育人阶段脱节、全过程育人把握不够、育人方法生硬、全方位育人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其涉及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资源整合等诸多环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在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出生的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显得繁复而陈旧,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更不用说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期待。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构建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多方协同、全程监控、多种方法全方位创新融合的“三全育人”体系作用,既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转换高职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

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正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断层现象明显。例如,多就业途径与就业困难并存,学习优异与学习困难比例拉大,网络化影响下学生思维取向差异明显等。这既是心理育人工作的棘手之处,也是工作的可突破创新之处。

“三全育人”理念是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一部分,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理念内涵符合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规律[7],是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必要方法路径。实施“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心理育人工作,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真正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探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8]。高校心理育人是指高校在充分尊重学生心理成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服务与管理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开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完善人格[9]。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现状,探索心理育人工作有效路径,有利于更好地达到心理育人的良效。

2.1 教育队伍数量和质量欠缺,缺乏全员育人氛围

心理育人教育队伍影响着心理育人工作的最终成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教育队伍是以心理辅导员为主,由学校学工处和心理中心统一安排工作,个别院校也会将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纳入教育队伍,但因工作分配与要求模棱两可,常会出现责任分散的状况。另外,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逐年攀升,尤其是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毕业季,学校心理工作压力呈倍数增长,但心理育人教育队伍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未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培训,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面对庞大的心理筛查访谈量、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成因以及不断增多的学生咨询预约数,目前的教育队伍数量和质量是远远不够的。

2.2 教育呈现阶段性脱节特点,对全过程育人把握不够

高职院校学制一般为3年制,专业课的安排本就紧张,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会更多地设置与学生专业化发展相关的理论或者实践课程,忽略心理健康课程的配比。根据全过程育人理念,心理育人工作应该贯穿学生从初入学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职院校仅针对大一新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后续的学年便不再安排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新生对于心理问题更多地停留在一个认识的层面,而后当他们遇到的问题逐渐增多,他们会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

另外,对于存在轻度心理偏差的学生,心理教师或辅导员往往局限于阶段性跟踪,只解决当下问题。但是,这类容易产生心理偏差的学生,他们在面临生活或者学业发展各个关卡的时候,会较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持续给予关注,而不是在危机发生时再介入,心理育人工作应重在预防。

2.3 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全方位育人系统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见的手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以心理辅导员为主导的大学生心理普测、心理危机筛选、系列心理活动,这类常见手段放在以往或许足够,但现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仅靠45分钟的课堂时间或简单的阶段性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全方位育人对高校心理育人的要求是学校应该合理、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或平台,但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将这项工作局限于专职心理教师或者辅导员的面授言传,以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为主,忽视各种线上线下资源的利用。很多高校确实开设了一些线上心理健康平台,但大部分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育人作用。线下的活动,往往是多年如一日,不管学生个性特点、年龄特征,多年级全方位套用,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以被迫式参与居多。

3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对策

3.1 凝聚合力,建立全员心理育人系统

高职院校需要发挥教育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朋辈学生、家长、社会专业心理人员等的协同育人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手,才能有力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从学校教育层面而言,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辅导员为主,以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式加强培训学习,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学生心理异动排查、咨询访谈、团体辅导等工作,提升心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参与度。其次,高职院校应发挥好包括宿舍管理员在内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在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营造上的积极作用。最后,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朋辈的力量,加强对心理委员或宿舍心理气象员的培训。

从家庭教育层面而言,父母或其他家人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属于教育者,他们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影响一般最为深远。学校心理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校应该加强家校合作,准确定位学生心理问题深层次原因,强化家庭的支持力量,促进家庭在心理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从社会教育层面而言,高职院校不能忽略社会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作用,应高效利用社会专业心理服务工作者开设的各类平台或共享资源。对于问题严重学生,适时转介到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中心。

3.2 重点突出,形成全过程心理育人链条

心理健康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式的,它应该贯穿始终,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学生成长的任何时期都应该根据他们的年级差异、个性特点、问题需要来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心理问题一般会集中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包括恋爱关系)、学习动机等方面。因此,在细致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要对反馈异常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咨询访谈和跟踪,针对其问题成因,对症下药。结合心理问题普发类别,及时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学习心理等等,切实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

到了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学校生活,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开始纠结就业还是升学的问题,想要就业的学生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希望升学的学生会对努力的着力点摸不着头脑,产生迷茫感。此时,需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找准自身定位,避免心理压力累积。

大三学生正处于生涯抉择期,即将毕业,将要步入社会或者能否升学的恐惧和焦虑感往往会让学生的心理发生失衡,这个时期也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们最担心的一个时期,属于心理危机事件高发期。因此,为有效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该时期,针对想要直接就业的学生,学校可通过开展就业培训指导会、优秀校友见面会等,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针对希望升学的学生,学校可以邀请历年升学成功的学生回校开展升学经验交流报告会、资讯沙龙等活动,帮助他们获取更多信息。针对既不愿就业也不愿升学的学生,需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厘清问题根源,帮助他们端正心态、顺利走向社会。

3.3 发掘资源,构建全方位心理育人网络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性高、主观能动性强,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发挥课堂上教育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掘他们身边的隐性资源,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创新。例如,心理教师应利用当前新媒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将社会时事热点与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互动讨论,设计课堂弹幕对教学内容实时评论、即时角色扮演活动,增强课堂内容沉浸度和学生的参与度;教育工作者们要鼓励学生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如微电影、手语操、情景剧的编排,心“理”话学术沙龙,朋辈互助线上聆听活动等,促进学生自助能力的提升;班主任要上好主题班会课,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痛点难点,如对人际交往、恋爱、适应、生涯规划等困扰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合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利用好QQ、微信、微博等网络校园公众号平台,普及宣传心理咨询预约渠道;定期发布心理实用小知识、心理测试、调查问卷;不定时设计匿名化线上互动讨论;开设长期化心理微征文版块等,将“官方”平台变成学生可互动交流、疏忧解疑的“生活化”平台。线下可通过广播、校园公告栏、心理知识手册、校园心理期刊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座谈会、落实安排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全方位多渠道促进校园心理育人氛围的形成。

4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人生课堂的一节大课,上好这节课,全体教育工作者们责无旁贷。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结合“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大学生人格,营造和谐健康校园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