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2021-07-28张亚琴李桃
张亚琴 李桃
摘 要:对小学生来说,其社会活动十分有限,早期的教育工作应该由家庭和学校共同担任。著名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家庭环境是培养个体美好品德的第一场所。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行为习惯
一、家校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家长与教师能够发挥互补作用:家长依靠自己的亲和力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形成是非、对错等观念;教师依靠自己的引导力对小学生进行约束,使其形成责任、担当等行为意识。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养成教育的亲和力不断提升,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
例如,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于叠被、吃饭、洗衣服等行为应该要求其逐步独立完成,培养孩子自立、勤劳、自强等意识,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将具有不同行为习惯的小学生聚到班级当中,通过公开表扬、私下谈话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改变依赖他人、拖延懒惰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家长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刻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鼓励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责任、成长等概念引导他们,让其成为行为的主人。
二、鼓励与惩罚相结合,塑造良好的品行
陶行知先生提倡“要教人求真,教人做真人”。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就是,在教授知识前,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则是本末倒置,对其将来的发展而言有害无利。学会如何做人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也是人一生中需要不断摸索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家长可采用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委婉指出,适当惩罚,当他们积极改正并获得成效时,要及时鼓励,激发其上进心。
例如,家长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孩子不喜欢刷碗,正在看漫画,如果家长采用强硬的手段,要求其立即停止看漫画,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就需要父母通过委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告知如果将自己的房间收拾整洁,就可以适当增加看漫画的时间,如果仍表现出不想收拾房间的态度,可提出如果收拾房间就不需要刷碗等。
三、家长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造成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榜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家长要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要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习惯,家长便要做到尊敬父母,不顶撞长辈;要培养小学生节约粮食的习惯,家长在家中或外出吃饭时就要做到不剩饭,或将无法吃下的剩菜打包。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小学生在目睹父母这些行为习惯后会下意识地模仿,顺其自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通过实践引导,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小学生各年龄段对应的特征实施相应的办法。部分家長在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时只注重口头说教,不重视实际行动,但是实践与单纯的说教相比,起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
例如,家长要培养小学生文明、礼貌待人的习惯,就要告知孩子“遇到认识的人要主动问好,被别人帮助时要道谢,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等,并带领孩子在小区公园进行实践,指导学生向熟悉的长辈问好,在实践中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营造良好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相关研究得知,若小学生生活在充满批评的家庭氛围中,他就学会了斥责;若生活在充满鼓励的家庭氛围中,他就拥有了信心;若生活在充满赞扬的家庭氛围中,他就学会了感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可以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进而推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些家长需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如果察觉到孩子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则要善于引导其意识到自身的不良行为,明确其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为孩子讲明利害,让其明白这是不好的习惯,需要改正,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总而言之,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因此,家长要养成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观,有意识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