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助实验教学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021-07-28王金强
王金强
摘 要:小学科学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是实验教学,做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做实验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学习科学家实验的方法,训练自身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质量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表现,实验是小学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实践能力操作都有很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向学生示范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实践教学是一种素质教育,学好科学实验就是一种基础性训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创新学生的思考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多媒体展现实验情境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热情,在学习小学科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创设实验情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加强实验操作成果的提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科学有效地设置实验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讲授“自行车为什么爆裂”这一课时,需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动画:“夏天的时候,小明骑着自行车去郊游,当他用力踩脚踏板的时候就听见嘭的一声,自行车的胎爆了。”当学生看完这段视频的时候,教师提问:为什么夏天自行车在骑行的时候会爆胎?学生开始思考,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积极探索问题。有些学生认为是因为自行车轮胎碰到了尖锐的物体,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车胎中的气体因为外面温度过高而导致车胎爆炸。有了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生大胆探究问题,再根据问题组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热情和实验学习质量。
二、教师多进行实验操作示范
人们在认识世间万物规律时,需要利用实验认识事物。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实验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实验积极探索研究,发现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实验操作。教师为学生做好实验演示操作,学生再模仿教师的实验步骤。例如,点燃酒精灯之后,不能把火柴随意丢掉,需要把火柴规范放到杯子中。当利用天平测量称重时,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去拿。进行电路连接时,需要把线路连接好,再接通电源。这些实验通过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以帮助学生科學合理地开展实验操作,提升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材料是实验的重要部分,实验的科学性能够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熟悉的实验材料,科学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关联性很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化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浮萍现象”这一课时,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三组实验活动:①使用橡皮、石块、泡沫、蜡烛等重量、大小、形状都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把物体投入到水中,发现物体的沉浮和重量、大小没有关联,让学生对“小体积容易浮;大体积容易沉”的观点产生疑问。②用2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蜡烛作为实验材料,学生会发现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小的蜡烛容易浮,大的蜡烛容易沉。③用2个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瓶子做实验,发现体积相同,轻的瓶子容易浮,重的瓶子会沉下去。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会充分了解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重量、体积大小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
四、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需要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才会专心听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重要支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设置兴趣导入环节,可以设置猜谜语、视频和游戏的方式增强学习激情,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提升,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力。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实验活动,研究正确的实验方法,学生科学规范实验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唯.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6,4(1):227.
[2]徐晓彬.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