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021-07-28李淑杰
李淑杰
摘 要: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提出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即变以往“鸦雀无声”的课堂为“畅所欲言”、变以往“静止不动”的课堂为“自由讨论”。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获得主体发展,从而落实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获得对知识的高效率吸收,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和梦想。那么,如何创建高效课堂呢?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谈起,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创新手段,激发兴趣
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谁就拿到了打开高效课堂的钥匙。因为学生的思维认知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对知识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究、构建。反之,若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敷衍了事,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由此可见,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关。传统的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为主,空间面积小,知识传授的方式单一,难以刺激学生的多感官系统,导致学生兴趣不浓。为此,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界面的自然切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对新课的探究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课堂上,引发他们对圆知识的强烈关注,教师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了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有圆形的、三角形的、长方形的,猴宝宝分别试骑三种自行车,三角形和长方形车轮的自行车颠簸不稳,猴宝宝差点摔倒,只有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四平八稳地向前行驶。形象逼真的动画表演远比枯燥的数学符号更能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还没等教师开口,学生已经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不倒呢?”“圆有哪些不同于三角形和長方形的性质?”……教师就可以趁势导入新课,学生带着好奇、带着兴奋、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学习效果远比教师平铺直叙地引入“什么是圆?圆有哪些形式?”要好得多。
二、全员参与,小组合作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基础的,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中。小组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思维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动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动脑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关系,教师按照探究内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一个合作探究任务,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行倒沙实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如擅长书写的学生负责记录,擅长操作的负责动手实验……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最后各成员汇总交流,共同归纳实验结果。各小组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把各小组的实验结论融合到一起,就完成了对某一知识内容的探究。经过分工协作,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才在体积上存在3倍的关系,其他情况均无关系,从而由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锥的体积,使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落实。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高效课堂的落实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意义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关注中上等学生,忽略学困生,无疑会削弱班级的整体成绩,影响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为了使优秀生更优秀,学困生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后,教师布置了基础题、拓展题、开放题三种类型的题。基础题为直接求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多少或少多少,如比3米长是多少米?拓展题为连续两次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如一件衣服先降价20%,再提价25%后的价钱。开放题为已知甲数比乙数多,求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这三种程度的练习题分别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做,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受益,才能创造性地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戚建伟.浅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4):37-38.
[2]陈迎春.关注心理差异,构建数学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2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