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思考
2021-07-28何平
何平
摘 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入数学学习中并快乐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重要性;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实践能力,并且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主体精神的培养中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爱学、乐学、会学数学。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纵观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它的知识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尤其需要小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小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感性思维占据着思维的主导地位,这就为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主体思维来进行突破,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进行转变,这其中培养学生主体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需要通过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真正在和谐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下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其发展与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體地位
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围绕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分析、验证、假设、推理、概括等,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学会对抽象知识进行概括,从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展现自我学习的个性以及发挥创新力。教师引导和启迪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调动自我思维,进行动手实践,探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教师在授课前全面把握和研究教材,认真设计适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环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选择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同时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层次性,由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知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其学习自信心,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思考,吸纳更多的知识养分,师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智慧与智慧的集合,让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彰显,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2.围绕学生兴趣以及主动性的激发,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特点。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为短暂,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为缺乏,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化,也导致小学生在进行知识理解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设置关键性问题,开展动手操作以及数学游戏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精准、精确、精练,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情入境,增强学习兴趣。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开课引题、巧引妙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悬念的创设下,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冲动,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埋下良好的伏笔。
3.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同时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自然需要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准确方法,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锻炼其数学思维的问题,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发动自己的思维,分析问题的性质以及找准解决问题的原理知识,在思考探究中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体验到成功感和喜悦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思考与总结,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切实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切实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产生持久的兴趣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释放个性与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傅成玉.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J].读写算,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