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合的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2021-07-28周志友
摘 要:“适合的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它要求学校开展适合学生的教育,其基础是合乎人性,然后是与学生群体特征相契合,再者是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出现时间较晚,但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教育部门极其重视该课程的开展情况,所以,很多小学将信息技术纳入教学计划中。以“适合的教育”为基础,对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适合的教育”
一、“适合的教育”含义
“适合的教育”,首先要看其适合的对象,是适合国家,还是适合学校,抑或是适合某个特定地区。从教育角度来讲,上述这些适合都需兼顾,但是归根结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适合的教育”的根本也在于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源,只有教育模式适合学生的成长发展,才能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适合的教育”必须明确立场,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共性及个性特征进行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将“适合的教育”变成现实。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及,要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里强调的“每位学生”与传统普及教育中描述的“每位学生”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此处的“每位学生”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身独有的个体特征,如果从此种角度对纲要中提及的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进行解读,结合我国的教育模式,“适合的教育”在班级授课模式中几乎没有可行性,所以,我们需要对“每位学生”的含义进行准确把握。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學行为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足
小学阶段是学生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其三观的萌芽时期,所有小学教师都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与义务。但是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并未关注到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也未根据其成长特征设计三观培养教学计划,而只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传授上,他们对小学生的培养只有信息技术知识,并无心理世界塑造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在当前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前准备方面并未依照“适合的教育”理念践行,存在教师课前教案准备敷衍,没有根据小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备课的现象。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信息技术学科明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有一半是在计算机机房进行的。至于理论操作知识的讲解,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会选择在电脑上直接演示,然后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基本上每个操作都只讲解一遍,然后便将时间留给学生自行操作训练,并未制作详细操作的课件。此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缺陷:首先,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课堂上的实时演示,将会影响其后续的操作;其次,没有课件查看,学生在课后也无法进行顺利复习。所以此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也不符合“适合的教育”要求。
(三)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较薄弱
课堂掌控能力也是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若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较薄弱,会拖慢整节课堂的教学进程,教学成效也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较强,不仅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能将课堂氛围营造得有序活泼,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热情,创造和谐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多数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比较薄弱,不能完美地解决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以至于教学成效低于预期成效。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经常会在课堂上做出成年人难以预料的举动,这些突发行为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展,同时小学生的三观并不完善,他们不知道此种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所以,教师只能选择较为缓和的引导教育方式进行处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但是一些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征,经常会直接斥责学生,此举不但会伤害到小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利于制止其不当行为。所以,课堂掌控能力也是“适合的教育”的必备条件。
三、基于“适合的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一)确定可实施性教学目标
可实施性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所用资料,还要考虑目标班级学生的特征,在特定学情环境下明确教学目标,切实发挥“适合的教育”本身的价值,为教师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所需步骤如下:第一,确定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材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二是操作技能知识,这两部分内容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这也是教师授课的任务,两者教学方向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展开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节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具体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增加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内容,借助思想价值引导渗透德育,实现对小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第二,要把握信息技术教材在小学生知识体系中扮演何种角色,即本册与其前后册内容存在何种关系,与其临近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对本册内容的各个单元内容进行比较,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整理清晰。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及兴趣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借助图形与线条展开直观性教学,在图文并茂知识框架教学中,教师更易厘清信息技术教材与小学教育体系间的关系,并在层次分明的逻辑中明确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学体验中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为后续理论与实践教学夯实基础。
第三,找出该课程的重难点。课程重点是教材的主要知识技能,此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程难点则是教材中较为抽象、复杂难懂的内容,即学生在学习时普遍难以理解或者不能理解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秉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原则设计教学模式。
(二)发掘课堂教学可用资源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达成“适合的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课堂使用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所以,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方法挖掘课堂教学可用资源。首先,教师应该发掘多样性的教学渠道,通过研究教材以及学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渠道资源,为学生制作系統清晰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在多媒体教具辅助下,教学课件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以此强化学生知识认知,继而形成深刻的教学印象,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大数据检索,搜集整理一些课程相关内容,重点搜集一些趣味图片及视频,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直观性教学资源应用下,帮助小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知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特征,自行开发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资料,为增强教育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其直接用于信息技术课堂中,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更可以迎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实现教学创新,也可以制作成半成品让学生参与完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
上文分析到,当前教学课堂管理还是以权威型管理模式为主,许多教师会选择斥责学生的方式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此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讲授式课堂氛围下,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不仅不利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适合的教育”理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应该考虑到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天性及特征,对其进行耐心教育及引导,并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及发展情况。此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侧重于全方位管理,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其特征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基于学生兴趣展开教学调整,通过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与信息技术知识需求,并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转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在沟通互动与交流下构建教育新时代“良师益友”型关系,以此增强师生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层次信息技术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现代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随着“适合的教育”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积极进行创新改革,培养小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信息素养。“适合的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改革路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及教师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郑恩.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许春益.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浙江教育技术,2009(3).
[3]彭翠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4]刘晔.兴趣:用兴趣叩响信息技术大门: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作者简介:周志友(1980—),男,汉族,江苏江宁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