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教法初探
2021-07-28汤元娇
汤元娇
摘 要:关于民间故事的教学,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应该“以文为本”,以“教材”为引,教给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扎实高效的言语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故事的人文价值将在学生心里扎根。由“篇”到“群”,学法迁移,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一个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者,使民间故事教学充盈着文化的芬芳。
关键词:民间故事;阅读教学;学法迁移
一、梳理情节,提炼标题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还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出发,教会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会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情节,从而举一反三,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完整地复述故事开始。这既是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回顾,更是对中年级完整复述故事方法的巩固,并为本单元“创造性复述”这一训练目标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找出最关键、最有意思的情节,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标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示范引领,让学生有样可依,学得轻松,掌握故事情节梳理的方法就顺理成章、水到渠
成了。
二、根据发现,归纳特点
1.寻找教学点,感受情节的离奇
师:读了《猎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与之前咱们学过的记叙文等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文中的海力布太厉害了,能自由出入龙宫,还可以在里面带着宝石出来。”;有的说“这宝石还真是有神奇的魔力,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不仅不会噎着,还会听懂动物的话。”;还有的说“龙生出来的居然是蛇!”……学生紧扣文本,各抒己见,充分感受到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2.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点
民间故事語言朴实,通俗易懂。阅读时,学生在与主人公的角色切换中,品味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切体会猎人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师:在《猎人海力布》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海力布,因为他具有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海力布舍己为人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变成了石头。
生:当海力布听到鸟儿说这里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的消息后很着急。
师: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海力布焦急的心情?
生:第八自然段“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
生:海力布急得掉下了眼泪。
生: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把握故事角色的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细节,认真品读,从中感受到正是因为有这样具有魅力的人物,才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懂得只有人物形象鲜明了,故事的可读性才强。
3.升华情感,传承道德
每一篇民间故事,都是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造,口口相传至今。它们大都人物鲜明,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色彩,寄托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水到渠成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也是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目标。在品读细节之后,我引导学生由海力布“舍己为人”品质想开去,感受编故事的人的美好愿望,然后再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师:这个故事通过海力布这样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对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的赞扬,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学法迁移,拓展阅读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提出:语文精读课课堂教学可以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去读,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某一类书”。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归纳《猎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的阅读方法后,引导学生学会学法迁移,自主阅读《九色鹿》《日月潭的传说》这两篇民间故事,完成“任务单”里提出的阅读要求。然后先分小组交流,继而全班交流点评,完善“任务单”作答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读懂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参考文献:
郭加慧,高慧文.民间故事嵌入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师,2021(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