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厘米的认识”教学探索
2021-07-28陈雅清
陈雅清
摘 要: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量感的关键阶段,通过“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量感是最适合的,应从实际出发,指导实践动手操作,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掌握长度单位。因此,重点研究和探索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厘米的认识”教学方式,以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
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教学探索
在数学课本中,关于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一课就是培养学生量感最好的内容。因此,应增加学生的感知体验和实操性教学内容,指导他们理解厘米的概念与大小,教会他们对长度进行估测,从而增强数学意识,有效培养其量感。
一、深挖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认识量感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感知能力的培养内容只有很小一部分,而学生年龄小,能有所感知的内容也很少。同时,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学生无法理解,这就给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需要认真备课,深挖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教学。例如,在“厘米的认识”中,可以创设情境“测量铅笔”,此时给出两幅图画,图画中有两种测量方式:手指测量,铅笔大约2拃长;用“橡皮”测量,显示大约有9个那么长。接着提问:“为什么这里测量的数据都不同?”在这个情境中测量的工具不是尺子,也不是专用测量工具,而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事物来测量,这些事物学生虽然每天都接触和使用,但对这种测量的方法并不熟悉,甚至有些学生都没听说过。这时,先让学生思考:你觉得图画表示的是什么?再让学生动手去做,并说明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了解到通過感知也能对事物进行测量,从而认识了什么是量感。
二、通过引入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量感
在小学数学关于“厘米的认识”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事物进行了测量,体会度量单位对生活的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计量单位的发展过程,清楚地认识到它是如何形成的,以此构建知识体系。例如,通过引入故事,引导学生体会量感。“从前有一位裁剪师傅为顾客做衣服,他用手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出衣服长度为四拃,于是让徒弟按照这个尺寸去剪裁,徒弟照做了,但是成衣却小了很多”。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明明量身定做的,为什么衣服会变小?”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师傅与徒弟手的大小不同,用手测量出的数据当然也不同,因此出现了测量长度不统一的问题。利用故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长度统一的必要性,了解1厘米误差会出现的后果,体会标准测量单位的重
要性。
三、自制测量工具,教会学生记忆量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可以利用各种尺子对小型物体进行测量,看看它究竟有多长,或者运用“估一估”“比一比”的方式,教会学生感知量感。例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向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研究制作测量工具,在下节课时利用这个工具测量某一事物,这种方式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进而提高量感能力。在学习“厘米的认识”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几根小木棍,且这些木棍的长度都是1厘米,在准备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在课上再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木棍测量一下书本、文具盒,看看它们分别都有几个1厘米。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厘米的长度,并能加深印象更好地记忆厘米单位。
四、利用生活化课堂,帮助学生深化量感
在关于“厘米的认识”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和熟悉厘米的长度,这样才能展开有效教学。例如,讲解厘米单位后,让学生感受尺子上的厘米长度,对1厘米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生活物件让学生深刻理解1厘米究竟有多长,如大拇指的指甲差不多有1厘米宽;一角钱的硬币的直径大约为1厘米。通过比较说明,学生对长度厘米单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关于练习题也有生活长度单位填写内容,如教科书的厚度是1( ),桌面的厚度是2( )等。填写这些单位内容时,也能让学生深刻体会1厘米究竟有多长。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厘米问题的学习,利用估测和比较的方式深化学生对厘米单位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量感。
总之,量感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和感悟生活中的“量”,在认真观察与思考下积累经验,感知并形成量感,真正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媛媛.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量感:“厘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Z1):132-133.
[2]李文铿.直面测量本质 深入长度学习:在长度测量中提升小学生量感的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2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