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教学,画意品悟
2021-07-28范华
范华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属于古代文学范畴,由于文字、辞藻、结构等蕴含的表象要素距离现代生活较远,难以勾勒出直观性画面,从而造成教学障碍与理解壁垒。以现代人的文学思维分析古诗词,需要深入推敲、广泛联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通过“诗转画”的形式,将抽象语言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再借助多媒体设备资源演示,有利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基于“诗情教学,画意品悟”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赏析;诗情画意
闻一多先生關于“诗歌三美”的论述中,明确指出“绘画美”为三美之一,尤其在古诗词范畴中,内容的呈现受到平仄、形式的约束,即音乐美与建筑美能够表达的内涵、塑造的意境相对有限,而由“诗情”所转化出的“画意”几乎可以无限延伸,通过古诗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诗情为基础教学、以画意品悟为手段,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审美体验,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芣苢》一文为例,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构建教学策略,以供借鉴参考。
一、风景画:从宏观维度品悟古诗词的画意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基本规律,其中“景”即文学表象要素,泛指语言组织中涉及的具体事物、人物等,缺乏“景”则诗情就无处安放,更谈不上情感的抒发与升华。一首诗词作品中的景物、景象可繁可简,全盘接受并有序安排之下,就能够从宏观维度描绘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基于直观感知或想象体验的方式,增加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程度。
“芣苢”为何尚且不论,但《芣苢》一诗在宏观上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卷,即一行人走进山野田间、争相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基于这一叙事架构,再逐一为学生完善画面细节:关于芣苢为何、说法不一,主流观点有两种说法,其一为车前子(中药材),其二为薏苡(粮食作物),教师选择不同的观点,可以描绘出完全不同的画面细节。例如,以芣苢为车前子说,采摘者或许是一众新婚少妇结伴采摘芣苢、脸上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期望。而以芣苢为薏苡说,采摘者或许是平凡的农妇,带领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辛苦劳作,只是为了能够丰衣足食、度过荒年;相对应的,不同人物设定后,可以进一步丰富整首诗的“画意风格”,如新婚少妇为主角,整个风景画应为暖色调,伴随徐徐和风、身边花香鸟语,如平凡农妇为主角,则整个风景画可以用冷色调,渲染劳动人民的艰辛。
二、人物画:从微观维度品悟古诗词的画意
立足古诗词“借景抒情”的创作角度,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景”的存在形式。例如,诗人笔下多悲秋,而乐观的刘禹锡偏偏写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句子,因此从微观维度品悟古诗词的画意,“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通过设定“人”(包括但不限于诗人)所传递的诗情,可以描绘出精致、生动的画面,同时这一教学方式下,还能够将教学重点(如词汇解读、白话文翻译等)体现出来。
在《芣苢》一诗中,能够直接表现人的情绪的词汇是“采采”和“薄言”——采采即“不停地采”,薄言是虚词,《诗蠲》解释为俗语中的“且、就、只、可”等意,“采采”和“薄言”贯穿于整首诗,且每一句都出现,足以表明它们最能代表人的情绪——教师同样可以做出多种画面解读,例如,人们三五成群、若远若近,在风和日丽的旷野平原上,不停地采摘着饱满的芣苢,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观维度下进行古诗词的画意品悟,重点不是基于古诗词要素转化的画面内容,而是微观结构中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如“薄言”两字揭示出采摘芣苢人之间交流的方式,是简短的、随性的,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采”这个动作上。
同时,六个动作也间接地表现出人的情绪,第一句的“采”和第二句的“有”说明,一颗芣苢刚开始采的时候很多,人的心情很惬意;第三句的“掇”意思是捡起,第四句的“捋”是指顺着芣苢茎干抹取,这幅场景表示采着采着,芣苢籽变少了,需要更加耐心,同时从地上捡起来不小心掉落的,可以理解为人的心思缜密。第五句的“袺”和第六句的“襭”指兜和腰带,可以理解为采摘一段时间后,人们喜悦地看着自己的收获;将动作连贯起来,让学生将采芣苢的场景演绎出来,形成活的画卷,诗情画意更加浓烈。
三、结语
从“诗情”出发勾勒出对应的“画意”,相当于将高中语文古诗词内容从抽象状态转化为具象形式,学生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知逼真的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化身为“画中人”,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内容。同时,以“绘画美”表达古诗词内容,便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形成,每个学生基于个性化的文学修养水平,完成对古诗词情感的独特建构。
参考文献:
[1]陈勇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J].名师在线,2021(18):70-71.
[2]汪四喜.如何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J].作文,2021(20):36-37.
[3]程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