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2016-06-30朱宏娟
朱宏娟
【摘 要】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课堂意外的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演奏出和谐温馨的育人旋律。怎样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诗情充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本文要阐述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 情感 大气 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90-02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够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以下从情感、大气、智慧三个方面去展开论述。
第一、培养学生情感,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这是诗情画意课堂的标识。
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是饱含想像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的学科。每一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摇荡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
语文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要具备诗情素质,充满激情。只有语文教师自己先充满激情、满怀感情了,才能感动学生,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敢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斥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课文拓展到课外阅读,把心中的歌,笔下的情,通过生动的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
第二、大气洒脱是诗情画意课堂的架构。
语文课堂就是要大气洒脱、浑然天成。所谓的“气”,我的理解是指营造课堂氛围,而且,这个课堂氛围要大,甚至还包括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带来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是大气磅礴的。专家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领域、最主要的课程,理由就在于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关涉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涉思维的发展。其实,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无外乎语文,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学习的内容也无外乎语文,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堂富于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可以是精致的,例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要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惟有在“大气磅礴”上下功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智能中的人文情感和文本内容的人文因素,去唤醒沉睡的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创造。我们才能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读出自我,才能实现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教学应当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扩充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为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创造条件。在充满诗意的教师的引领下,带领学生扩充诗意的学习视野,然后反过来又可以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陶行知先生早就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语文课的诗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的诗人气质,洒脱、飘逸、空灵、净润,在不经意间用词的鲜活和灵动、意象的丰富和意境的高远。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关注社会生活,更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语文教师不仅要致力于要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还得“杂采众家”,根据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琴棋书画、文艺运动、电脑网络广泛涉猎,打一口深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体性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晨读或是课前吟诵古诗,我们可以带学生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带着他们走进学校图书室,看《诗选刊》、《读者文摘》等杂志中的当代优秀文章。还可以在结合文章,带学生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其深远的意境,平时读书做好读书笔记,日积月累,文学的精髓就会渐渐浸润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在这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在诗文的宁静中,学生感受到了美、丑、真、假、善、恶、恨,得到了真正的充实和滋养。
第三、教师的智慧是诗情画意课堂的神韵。
解读文本需要智慧,构建课堂需要智慧,引导学生需要智慧,促使学生发展更需要智慧。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例如在《孙权劝学》这节课中展示给大家的就是充满智慧的课堂。课文中写孙权的地方一共只有两处,而充分体现了这位领导者对部下的善劝,对吕蒙如何学习进步却是只字不提,然在文末却通过蒙与鲁肃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唯有在老师智慧的解读下学生才对本文关键人物及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拥有了丰厚的联想,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智慧。 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描绘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演奏出和谐温馨的育人旋律。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意外尴尬时,教师若装聋作哑,则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于是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这样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生成”中绽放美丽。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便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诗意的课堂。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充满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力,探索的热情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像力和深刻理解力,从而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