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里的灞陵桥

2021-07-27苏振甲

散文诗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卞之琳渭河印记

苏振甲

对于人们来说,桥是很普通的一样东西。不论到那个地方,总能看到桥。它以不起眼的角色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到达对岸的通道。如果不是很在意,大概沒有人会关注桥本身的存在。因为当人们站在桥上,就像卞之琳的诗所表达的那样,看到的总是远处的风景。

陇中的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插着杨柳,表达着对于传统的记忆。生活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会跨过某座桥,因为,桥的那一天,是通往故乡的路。节日里的这一天,往故乡去,是最好的选择。

而我,却选择了去往他人的故乡。

很长时间以来,总想去渭源的灞陵桥看看。以前或多或少听说它,或者说在某幅图片上看到一座跨越时间的木桥,对于我而言,知道的还是很少。每一个时代,以及生活在他们时代的人们,在繁忙急切的生存中为自己的周遭填上可以印证他们存在的印记。桥,就是一种印记,只是它以物的形式展示着存在的印记。我觉得,没有比印记这个词能更好的形容桥了。

渭河悄悄的从山上发源,慢悠悠地流出了一片开阔河谷,人们便定居于此,或是河的左岸,或是河的右岸,对作为一种准备扎根的生存而言,左岸与右岸是同等重要的。

闲暇时分,或在劳作结束后,两岸的人们相互遥望着对方的存在,因为眼睛却是无法看到自己,而看到的总是自己的对面和远处。或许,当人们站在河边,看到了远处的山脉。

作为桥的存在,便开始于不经意的向远处望。对于对岸,人们总是在信仰的意义上来理解,来感悟。对于此岸的人而言,对岸显得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为河。

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的场景、以及他们创设的不同时代后,渭河不再那么任性了,它按照人们的意志,按照当下的人们提供的渠道向远处流去。不论当下的人们怎么做,远远没有灞陵桥横跨在两岸所给予渭河的意义了。就像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表达中言及的那样,灞陵桥展示出的是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它没有因为技术之座架而左右人们,反而让人们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中获得通达真理的无蔽。在灞陵桥的缘起之日,就是人们捕捉到通达彼岸的信息之时,在当初的场景下,人们在完全领会生存之本真的境遇中按照天命之原则,捕捉到了桥的意义,一种可以到达对岸的真理意义。

在现代性的生存场中,桥被锁闭起来,成为文物,成为只有通过它才能领会自己先辈们的一件物。这个物,在生存论上来讲,与当下的人越来越遥远,但越是遥远,就越能急切的体会到桥之本来所属,这种急切逼迫着当下忙碌的人在闲暇时分感受过往的历史,来聆听可以与自己相连的传统声音。

站在当下生存上,恰恰是站在了灞陵桥所能提供的本真历史的对岸。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灞陵桥伫立在渭河上的孤独力量,一种支撑人类本真历史的力量。看着它,却不能真正领会到它的存在,因为我就像远去的渭河一般,在历史的变迁中,我被推到现代性的生存中来了。它的对面,就是在现代性背景上建构起来的桥梁,它与灞陵桥不同,它承载的是现代性的力量,是速度与激情的在场。

能整体的把灞陵桥拍下来,仅仅就像一条长虹。而渭河,能告诉我们灞陵桥的什么吗?它静静的在流淌中只是诠释着被命运的力量。人们在知识中明白,上善若水。但渭河,比人们理解到它的意义多的多的理解着人。就像某个早先的场景,我在渭河上感受着爱情的真谛一样,那样遥远。

多个角度,多个画面,都无法拼凑出灞陵桥的整体,但是灞陵桥的确存在,它在它缘起的那个时代的人们记忆中,通过延续,把记忆在言语中交给了当下的我们。我们只是知道,但是,关于桥,关于灞陵桥,关于渭河上的灞陵桥,我们不懂,即便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全部历史性表达。

灞陵桥的时代已走远,就像日夜流淌的渭河那般,平静而又低调,但在不经意间给人们提供巨大的生存场地一样。灞陵桥,在起源处,传递着曾经桥上的点点滴滴。节日里的灞陵桥,在烟雨蒙蒙中被注视,被欣赏,被来来往往的游人在知识之眼中观望,就像卞之琳的诗,看桥的人总不在桥上,而在远处。

猜你喜欢

卞之琳渭河印记
故乡
不能忘却的时间印记
唯美江南的独特印记
故乡
“断章”背后的故事
卞之琳的苦恋
印记
沈从文:帮人无须更多理由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
给渭河立传 中国 “旱腰带”上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