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助力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07-27吴飞娜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生阅读教学

吴飞娜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积累相关语文素养、吸取知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拓展阅读则是对课堂上的阅读的补充与延伸,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数量以及阅读范围得到有效扩大,而且能使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笔者主要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拓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统编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先生说:如果教师只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那么无论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只有大量阅读,不断扩大阅读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阅读拓展成为语文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话题,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依据。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如何让拓展阅读助力阅读教学?

一、拓展阅读需遵循三原则

(一)守本性原则

首先,拓展阅读必须遵循守本性原则。什么是守本性原则呢?守本性原则就是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围绕文本展开,向外拓展。拓展的时机、内容、广度和深度等都必须以文本为核心进行考虑和设计。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个例子”。因为课文是例子,所以教师必须好好使用课文。课堂上的拓展阅读必须在吃透课文的基础上开展或是帮助吃透课文上开展。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经典文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课前要充分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领会文本,引导学生把课文学好,同时有机地与课外联系,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如可以通过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推荐阅读名著等,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目的性原则

其次,拓展阅读要有目的性。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学目标是否很好地达成。所有的拓展内容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精挑细选。必须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不是随意地分解文本,随心所欲地拓展文本。

(三)适度性原则

最后,拓展阅读必须适度。所谓“适度”就是指拓展内容要合适,要有一个度。它包括两大方面:内容深浅适度和数量适度。“深浅适度”就是指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能力发展水平等等。拓展的内容一定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享受阅读的成功感、愉悦感。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或者低于学生水平,这样的拓展就没有意义了。“数量适度”就是指教师要对拓展的内容进行筛选,切忌贪多,过于复杂。

二、拓展阅读的时机要灵活

在平时教研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迎合课标精神,一节课一个拓展。每上一篇新课文,一上课就出示背景资料;一讲完课文就必须读原著、读相关的文章。学生有没有阅读、能否读懂,教师也没有检查,这样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另外,拓展内容不是一成一变的,同是背景资料也要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在课前、课后,还可以安排在课中。

(一)体会作者情感时拓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些事情学生没有经历过或是生活场景离学生比较远,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搭石》这篇课文围绕家乡平凡的搭石展开,感受家乡人之间相互的关心。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很难从平凡的事物、随处可见的事物中感受美、感受爱。学生要体会“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笔者引入了作者刘章写的《故乡》这一首小诗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这首小诗,作者在赞美家乡,赞美家乡的点点滴滴,内容正好可以和课文中作者赞美的“搭石”整合在一起。此时,在升华主题的时候再问:“在这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这平凡的石头、赞美搭石吗?他還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从单一字面上的美景,体会到深藏在文字内部的美丽人心的风景。

(二)升华文本主题时拓展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升华文本主题与适时拓展,能起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中,笔者先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最感动的一次掌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发现,有时候自己不经意间给予别人的一句鼓励,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居然能令别人难以忘怀;同时,他们也可能会想到自己曾经嘲笑过别人,给他人留下伤害或留下了阴影而深深自责。在学生感叹、反思中,笔者接着问:“英子为什么对这次掌声刻骨铭心?”原来这掌声所代表的是对英子的鼓励,代表爱。这时情感进行升华:爱,不仅仅是掌声,爱还是什么?

(三)在学生的质疑点拓展

教科书上很多课文是节选,学生没有阅读整本书,课堂上往往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这时教师要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进行拓展。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算好天气、算好受箭方法、算好鲁肃和周瑜的性格,凭借几条草船成功向曹操“借箭”,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诸葛亮这成功借箭会不会是偶然的呢?”为了证明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不是偶然的,笔者出示了《火烧赤壁》和《空城计》中相关的片段资料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疑,更让学生在阅读中深化了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感悟到诸葛亮确实是神机妙算。

(四)在学生的兴趣浓厚点拓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利用好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拓展,就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实践、探究的潜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介绍仿生学的一篇课文,通过课前聊天,发现很多学生对仿生学知识和科学家的三次实验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下载了科学家做实验的教科视频,学生在有画面感的视频中,一下子就能准确理解与记忆抽象的文字了。另外,笔者还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神奇的仿生学》这本书,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仿生学的知识,这样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

三、拓展阅读类型要多元化

纵观现在的拓展阅读教学,教师大部分采用内容相关的拓展,比如课前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后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很少拓展其他作品,或是补充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更少拓展有比较阅读性质的资料……拓展阅读类型比较单一,课堂比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元化的拓展类型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有趣。

(一)音像激趣式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形、光、声、色融为一体,用直观形象的面面、音像刺激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一位教师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歌曲——《天堂》,并用多媒体展示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草原的景美。

音像激趣式还可以根据课文情境展开。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知“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潺潺的小溪、汹涌澎湃的大海、树上虫鸣鸟叫的声音……让学生在现代化媒体声光色的体验中再次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二)疑难解惑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拓展阅读资料帮助他们解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的鱼钩》以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嘱托,悉心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和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有些学生因为不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知识,导致对炊事班长的行为难以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布置学生阅读关于长征的事与人的资料,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就容易理解炊事班长的行为了,并通过老班长的行为感受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学法迁移式

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课文每一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在选材、写作方法上都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范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在教学后提供几篇体裁、写法相同的文章加以拓展,对巩固方法、丰富认识、活化思维、积累语言、学会多样表达,是有很大好处的。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这篇微型小说时,在结尾部分,为了升华学生对老汉的情感,笔者创设情境,播放《为了谁》这首歌曲,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老汉的敬意。接着笔者出示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问学生能否删去这部分?为什么?学生只知道不能删去,至于为什么回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样的结尾既让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欧·亨利式结尾”,并课件出示“欧·亨利式结尾”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了解什么是“欧·亨利式结尾”后,笔者再出示拓展阅读材料《丰碑》一文。学生在自主、合作阅读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能领悟到与《桥》一课相同的表达方法,这样举一反三,既巩固了课上学习所得,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很多学生迫不及待要找欧·亨利的小说来读一读。

(四)写法比较式

文学作品风格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相同,但描写的是同一主题或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时由此及彼,在对同一主题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后,用心思考、品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柏林》是六年级上册小说主题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学生需要处适时点拨与启发,并出示两篇同是描写战争的材料,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学生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描写出战争的残酷。阅读材料一采用的是直接描写战争画面;阅读材料二则是用具体的数字体现战争残酷。而本文的构思更是巧妙,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截取战争后方列车上的一个生活小镜头,平实而缓慢地切入。寥寥數语引出了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侧面描绘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学生在写法的比较中,既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感受到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描写战争的经典之作的原因,又拓宽了阅读面。

(五)古今对照式

统编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就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比人教版教材提早了两年。如何能轻松读懂文言文,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古今对照式轻松读懂。

《司马光》虽然篇幅短小,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学习小古文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见过同一个故事,却有不同的版本吗?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就有不同的版本。大家想看吗?教师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绘本故事,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语言上发现两个故事有什么不同。学生对照两篇文章,很快就弄懂了什么是小古文。这就是通过古今对比读,感受小古文和现代故事不同,从而自主发现小古文语言的基本特点:篇幅短小、语言简洁。

拓展阅读的类型还有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学科渗透式、拓宽视野式、欣赏品味式等等。灵活多样的拓展类型更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堂会更加有趣,才能更好地助力阅读教学。

总而言之,拓展阅读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要坚守拓展原则,要把握时机,要丰富形式,拓展阅读才能助力阅读教学。正如语文教师崔峦说:“教科书是凭借,课外资源是活水,关键看你挖了怎样的沟渠,引来了哪里的活水,适度才是关键。”只有真正合理的拓展,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方芳.浅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有效性[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1).

[3]陈玲.儿童立场:拓展性阅读的起点与归宿[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0(03).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小学生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