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献多研索 应把文化传与人
——孙中强编释《吴敬亭诗文编释》评介
2021-07-27张科
张 科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青海地处国家的西北边陲,其地方文献鲜有垂青者,故而青海河湟谷地所存的一些地方文献也未被世人认知。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就发表过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青海境内黄河两岸文人先贤辈出,留存大量书写本土文化的作品。这些存世文献是读懂黄河上游及源头文化与故事关键之所在,故发掘、整理、校勘青海省内黄河沿岸的文献势在必行。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孙中强老师致力于河湟地方文献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吴敬亭诗文编释》便是其多年心血的成果,于2020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总字数为60万字。此书既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成果,也是青海民族大学响应并践行总书记讲好黄河故事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吴敬亭,生卒年(1740~1803年),名栻,号对山、怡云道人、洗心道人,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是清代陕甘宁青著名的“三吴”诗人之一。其余两位吴姓诗人,分别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吴镇,秦安(今天水秦安县)吴澄。吴敬亭年少得志,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三十年(1765年)选拔为贡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赴西安考取举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赴京考进士不第,此后因家庭原因未再入京赴试。在吴敬亭的一生当中,基本以教书为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吴敬亭赋闲于家,即而钟情于整理自己的书稿。清嘉庆八年(1803年),病逝于家中,享年63岁。吴敬亭诗文作品的价值是得到时人和后世人肯定的。清代西北知名诗人吴镇对吴栻诗歌的评价是“固皆边塞之真诗,其骨力清刚,而感激豪宕也固宜”。清末青海诗人张思宪在读过吴敬亭的诗文后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录贤可宝,庭训至今垂”。研究青海地方文献的学者李逢春先生对吴敬亭诗文的评价是:“敬亭先生文稿洋洋大观,是青海河湟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吴敬亭诗文编释》收集并选取了吴敬亭先生的《病吟录》《怡云庵排律诗草》《云庵赋草》《云庵杂文》《赘言存稿》《云庵四六文草》《自勖录全编》《自勖录内自编卷一》等。其中《病吟录》收录了27首诗,这些诗歌基本为作者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尤其是老年生活中的感悟。《怡云庵排律诗草》收录了34首诗,主要是按照清代科举考试所命的律诗内容为参照,进行练习之作。这些律诗的练习之作主要是作者为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所创作的科举律诗范文。诗题基本上是以儒家经典中的一句话或一句诗等内容为题。吴敬亭诗文中所保留下的科举律诗,是科举文献中少见的,对于研究当时西北科举考试内容有着积极的意义。《云庵赋草》中收录了作者10首赋和其自序,此是作者为参加科考的练笔之作。《云庵杂文》中收录作者38首杂文,这些杂文中既有贺寿之文,也有为他人文章写的序跋,亦有族谱之前的序文,还有作者与朋友的书信来往的唱和之文。
《赘言存稿》收录作者12首杂文,基本为作者读书时的笔记。《云庵四六文草》收录作者14首作品,主要是作者为当地名门望族写的寿序以及与当地官府的一些往来书信。《自勖录全编》与《勖录内自编卷一》主要收录了8篇杂文,主要是作者对于一些古代哲理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吴敬亭诗文编释》中所编录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都在诗文的前面做了题解,以概括全诗的意义及价值所在;题解下面为诗文的正文内容,正文内容下面为诗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该书的编辑出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青海地方稀见文献的再传承。吴敬亭诗文是青海地方文人进行创作后遗留下的文化精品,也是黄河上游文化的具体写照。其遗下的原稿已经被收录到《西北稀见文学文献》中,该书由兰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原稿被影印后的二三十年时间中,这些原本书稿以及编释原文的价值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吴敬亭诗文编释》就是在感知到青海地方稀见文献的价值之所在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编释。该书的编释是在搜集原文并对照原文后进行的校勘阐释。这样有利于古籍在现代社会中的再流通,让书籍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再被感知,进而发扬传承青海地方文化,同时也可为其他关注青海的学者及爱好者提供材料支撑。
第二,诠释黄河文化及青海文化的极佳素材。黄河文化是总书记提出的要着重发掘和研究的文化。青海作为黄河上游的重点省份,且有一条黄河上游最为重要的黄河支流——湟水河,黄河与湟水河在青海境内流经的区域称之为河湟谷地,有关这些地方的古时先贤所著的文章,自然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敬亭的诗文中有大量对地方景物、生产、民俗的描述,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当地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作者在《家谱自序》《旱庄王氏家谱序》《傅氏家谱序》等文献材料中展现出的内容对研究青海移民史、青海社会文化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即对于黄河上游族群的迁移以及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了民间史料视角。
第三,推动清代西北应试诗的研究。从《中国科举录编》《中国科举录续编》《清代硃卷集成》等收录的清代科举应试的文献资料来看,清代西北科举应试诗所留的资料甚少。其他地方志史籍资料中,所收集的资料亦不多见,有的地方史志材料甚至都没有提到科举应试诗。而在吴敬亭先生的诗文中却保留了大量的科举应试诗,这为我们研究当时清代西北科举应试诗乃至科举史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第四,体例完善,校释细致。校释所依照的底本是《西北文学文献集成》中所收录的吴敬亭诗文原稿。校释体例所遵从的是题解、正文、注释的格式。即在诗文的题头处书写诗文的题解,主要是让读者理解诗歌所写的大意。其次是录入诗歌正文,在正文下面,针对诗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详细考校,并阐明在文中的大意。这样有利于读者在了解文中大意的同时,对诗文进行详细地阅读。文中注释较为细密,利于中学生等群体更好阅读、理解家乡历史文化。
总之,《吴敬亭诗文编释》是近年来青海地方文献整理中较有特色的一本佳作。作者集中系统校释了河湟谷地乐都文人吴敬亭的诗文,并在序言和结语中归纳出该文献的价值所在。在此也期望越来越多的如吴敬亭诗文一样的黄河上游的地方稀见文献被挖掘,并加以细致地整理与点校。此既可以丰满黄河上游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为地方稀见文献的传承与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诗文的点校中存有再揣摩和推敲之处,如《秋香动桂林》一诗中“金栗”一词,应为“金粟”,如为“金栗”则上下文义不通,为“金粟”则可与下文“琼林”相对应。然文中注释虽存瑕疵,亦不能掩盖青海稀见文献点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