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2021-07-27陈雪娇
陈雪娇
在当前幼儿教育体系中,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还未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甚至一些教师主观性地认为,低龄幼儿不需要刻意培养自信心。然而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长期缺乏教师、家长认可的幼儿,可能会出现缺乏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差的现象,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发展为自卑、自闭的极端性格特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高度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由此为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针对此问题,下文总结了四点有效培养策略。
一、及时对幼儿正确行为进行认可和鼓励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自信心的含义就是人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认知和充分认可。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成人对儿童行为合理性和正确性,往往是基于成人的标准进行评判。当幼儿行为不符合其自身行为准则时,便会对孩子展开制止和批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完全的幼儿往往对家长和老师有着强烈的依附心理,由此造成幼儿对自我的否定和错误评价。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要从日常的认可和鼓励着手,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善于发现其在生活中一些微小的进步之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幼儿教师应当重视表扬的方法和语言措辞,避免只是运用笼统的词语带过,注意表扬要针对其具体行为,表扬的语气和措辞要具有诚意,使其能够切实对自身行为产生正向认知,由此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强化其自我认可程度。
二、基于客观条件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
对于处于发展时期的幼儿,教师应当具有开发其内在潜力的意识。而通过自信心的培养和引导,能够有效激发少儿积极探索的动力和潜能。所以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客观条件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幼儿在努力奋斗和实践后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开心和愉悦,从而加强对自我能力的认可程度,体会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而在构建成功舞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内容:(1)活动的举办要具有针对性,要切实考虑到客观条件、幼儿认知能力、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实际状况;(2)要重视活动过程中对儿童表现的及时鼓励和认可,由此才能够引导幼儿继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3)活动环节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自信心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较难的项目可能会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状态调整实际期望值
通常而言,幼儿自信心的强弱往往与其所期待事物的成功率成正相关关系,成功率越高,其自信心就会相对更强,反之则会更弱。但是对低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其往往无法准确衡量自身行为能力,因此极易导致在失败后由于期望值过高而产生受挫心理。所以在对幼儿进行自信心培养时,必须要切实结合当前阶段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循序渐进地为其设置任务难度,在每项事件的完成过程中及时调整期望值,由此使任务目标与其行为能力发展水平相匹配。这样才能提升幼儿完成任务的成功率,使其更容易在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提升自信心。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幼儿教师发现相关任务对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应当及时对任务目标期望进行调整,保证任务在幼兒的努力下是能够实现的,由此才能在引导幼儿进行尝试和努力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四、积极开展抗挫折教育,提升幼儿心理承受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失败在所难免,自信心过高也极易导致幼儿在任务未能顺利完成时难以接受失败结果,从而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产生受挫心理。因此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积极开展抗挫折教育,提升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让幼儿了解到,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期待的结果发生,在生活中必须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事情的成败,才能在失败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不仅如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在面对失败结果时正确调节自身心态,针对事件本身分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改正,从而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五、结语
幼儿时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而自信心培养对其未来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积极探索提升幼儿自我正确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激发幼儿潜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萍.试述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J].中华少年,2020(14).
[2]苏延萍.浅谈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方法[J].考试周刊,2020(40):167-168.
[3]王磊.学前教育中自信心的培养途径[J].家长,2020(8):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