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审美因素 提升审美素养
2021-07-27姚园园
姚园园
摘 要:散文诗以灵活的写作方式、细腻的情感抒发,成为文坛盛行的文学类型。散文中蕴含着众多审美元素,从初读到反复阅读,即是发现美与感受美的过程。随着“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如何通过散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去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细读文本;审美因素;意境美;语言美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改革,增加了散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散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著天然优势。可见,散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还是语文教学谋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核心素养”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并不新鲜,很多小学已明确通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但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很多教师对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现这一目的显得无从下手。另外,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散文教学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散文审美教学意识不强,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审美意识难以提升,甚至审美能力低下的问题。以下,从实践教学入手,循序渐进地分析在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细读文本,发现美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名篇散文,文章中尽显美感,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等元素,这些内容无疑是唤醒学生审美感知的优质素材,通过文学感染来启发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审美阅读中提升审美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通透理解散文文本,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在课堂中以扮演者、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散文中的美,进而获得审美阅读的愉悦感。例如,在讲散文《麦哨》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着眼于作者的写作细节,包括视觉、味觉、听觉等感官描写方式。文中作者写实通过视觉描写“绿色的叶片”“鼓鼓的茅穗儿”,在通过咀嚼、吮吮来描述味觉,而后写到“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由此可见,散文写作中无论是眼中所见还是心中所感,都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的意境和感情。
二、展开想象,感受美
上述内容强调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但受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影响,他们即便是走进散文美的意境中,也无法对“美”进行感知与鉴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唤醒和鼓励学生去想象美。这里需要强调两点,针对不同难度的审美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共情与移情的方式,为学生与审美客体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让学生从文本基础入手,通过意境与情境理解美、感受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取有意义的审美体验。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阅读意境,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是音乐意境,即在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悠扬的民乐作品,当然音乐的选择应与散文内容相符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音乐意境中调动自己的感官,通过移情想象与散文中所描述的落花、落叶、石头进行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山中风情之美,进而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通过上述我们发现,学生知识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保障开展针对性的审美教学。
三、反复诵读,体验美
众所周知,散文创作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所以其内容往往能打动人,散文的字里行间都掺杂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深度体会情感内容,进而形成情感共鸣。如果说发现美与感受美是形成审美能力的基础阶段,那么体验美则是学生审美构成的终点。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体会散文中的情感之美,最终转化为属于自身的精神力量,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常说的“读有所获”。如《麦哨》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复阅读能引领他们走进乡村孩子的童年生活,真切感受麦哨的模样,仿佛自己置于其中,永远欢快柔美,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后,学生能明确地感受到作者对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期许。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标记出描写句段,而后在阅读中重点开展对这些句段的分析与理解,感受麦哨的悠扬、欢快、柔美,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麦哨”般快乐的童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散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发现美与感受美入手,而后通过反复阅读体验美,进而形成审美能力。对以学科能力、核心素养为教育核心的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教学中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在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