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美术教学中过程性与体验性的艺术培养策略
2021-07-27张琪
张琪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过程性与体验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指标,只有强化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才能引领他们更好地感悟艺术魅力,进而提高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分析了过程性、体验性与艺术培养之间的关系,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美术教学中过程性与体验性的艺术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过程性;体验性
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学的过程性与体验性,如此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与创造,深化美术学习体验,高效完成美术教学过程。
一、美术教学中过程性、体验性与艺术培养之间的关系
过程性与体验性是依据美术课程特征与教学目标提出的两项指标,是高效教学的直接表现,也是影响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来看,过程性与体验性是教学中顺其自然产生的结果,但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来说,常规的知识讲解与简单的美术创作并不完全符合过程性与体验性的本质要求,要保证过程性与体验性,应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利用适宜的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与创作,不断探索与实践,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持续提升,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彰显美术课程的艺术价值。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过程性分析
过程性的立足点在于整个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它贯穿于教学始终,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学过程性可从以下途径实现。
(一)紧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紧扣美术课程内容,通过具体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分析美术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感知美术课程中无处不在的艺术性,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与创作技巧,通过艺术鉴赏锻炼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学生可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零散的美术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在大脑中建构出整体的框架体系,灵活选择有效内容完成美术创作,整个学习过程由浅及深,层层深化,从产生艺术认知到具备知识经验直至最终的艺术修养提升,教学过程全面且有效,其过程性得以体现。
(二)组织美术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常见的实践活动就是美术创作,而创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高过程性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与技巧之后,需要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知识,展现自身的审美认知与创新思维,从中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应积极组织美术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乐于创作的品质,使其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在课内和课余时间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来诠释艺术,在实际作品中彰显自身的艺术理解能力与表现能力。教师要利用恰当的评价促使学生持续改进,保证教学过程完整、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体验性分析
体验性的立足点在于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体验者,也是艺术素养培养的主体,通过适宜的教学引导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提高教学体验性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优化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初中美术教学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他们高度自愿、自主的前提下加深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形式辅助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如此才能实现由外而内的体验学习过程,加深艺术感知效果。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平面化的美术内容立体化呈现,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直接刺激,使其对艺术的感知不再单纯依靠直观判断,而是经过全面认识后综合判断,产生深刻的学习记忆。同时,教师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适时组织课堂互动,形成开放、平等、有趣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认识艺术、感知艺术、创造艺术提供机会,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体验性。
(二)鼓励思考探究,加深艺术学习体验
艺术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所产生的认识不尽相同,相应的学习体验也千差万别。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思考探究环节,通过美术鉴赏、问题探究等形式引领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使其学会从不同视角看待艺术、分析问题,进而明确美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相关学习内容形成深刻见解,充分锻炼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同时,利用思考探究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之美,探索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逐渐扩大美术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加深学习体验的同时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杨璐璐.课程改革视野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