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早读课管理策略
2021-07-27王祖颐
王祖颐
【摘 要】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初中早读课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不太相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早读课的兴趣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早读课上设置的活动还不够有效率,此外还存在学习氛围不足的客观情况。因此,初中语文早读课的管理状态亟待创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早读课堂,也要不断细化早读课的设计和管理,还需要营造全新的学习氛围,让早读课真正成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助推剂”。
【关键词】初中语文 早读课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59
作为一门语言类科目,语文承担着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重任。同时,这门科目的性质决定了这是一门声形结合、发声必不可少的学科。早读课是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新课标明确指出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早读,并着力把早读课打造成为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一环。但是本应作为教学补充延伸的早读课在很多初中学校却是形同虚设,效率不高。为了改变当下的初中语文早读课现状,我们首先应该找到当前早读学习中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有计划的修正和调整,此外还要不断优化早读课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早读课现存不足
初中语文早读课的创设主要是为了弥补现存的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而当下早读课的具体不足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早读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是被迫接受教师的安排,兴趣不高自然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早读课上很多设置也不够与时俱进,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初中语文早读课的开展不够理想;其三,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初中学生对语文早读的兴趣不高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语文早读的课程或许并不算陌生,学生在小学甚至学前阶段就已经在学校的培养下养成了这一习惯,但很多时候熟悉并不代表喜爱。语文作为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和运用的一门学科,早读的内容通常对学生来说都比较熟悉,它并不像英语或者其他语言类科目,这些科目进入初中还处在初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容易觉得感兴趣。反之,在语文早读课上,学生多少显得有些意兴阑珊,迟到和心不在焉的现象比较常见,这也表现出学生对于当下早读课堂的兴致确实不高。很多时候老师在,学生读;老师走,学生停,甚至年级越高声音越小。
对于刚刚从小学毕业、迈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这时重新进行一些阅读和背诵安排,不但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甚至有可能打击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趣味性。从掌握基础知识到培养学科素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初中学段正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应当激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初中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特性,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初中语文早读课程的设计老套
学习兴趣的产生,不仅要考虑学生本人的学习特性,还要考虑课堂的设计和安排。在很多初中语文早读课堂中,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有限,在几天甚至一周内,很多学生都只能朗读本阶段正在学习的课文,久而久之感觉非常枯燥,对还没有学习的课文也会失去兴趣。
另外,不同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也不同,长时间让全体学生重复学习同一篇课文,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必说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进行提高。有一些基础知识不太好的学生跟不上大部队的朗读速度,而一些基础很好的学生也会厌烦这种重复学习的学习氛围。因此,大部分“一把抓”的早读课堂无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体而言,最关键和核心的因素仍然是课堂管理策略的欠缺。
(三)初中语文早读的氛围感不强
笔者通过对学生语文早读情况长期进行观察,发现很多初中学生认为语文早读的氛围感不太强,不能很好地促进他们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对班级学生的分析,笔者发现初中语文早读过程中的氛围感不强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缺乏信念感和仪式感。首先,学生不明确自己为何要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进行早读,在不能理解语文早读初衷的情况下很难坚持和做得好。其次,语文早读本身的性质比较单一,加上很多教师都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缺乏创造性,所以学生很难有早读的动力。
二、针对初中语文早读课堂现存不足的改进策略
在上一阶段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早读课堂现存有三个方面的不足。而针对这些具体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行因地制宜地改正。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对早读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学科的学习模式相对于小学阶段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性,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早读课堂产生兴趣,并使其对早读课引起重视。
1.选择多样的课外读物,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喜欢阅读课外读物,这也是他们对语文感兴趣的表现。所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外,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作品。比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对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进行朗读,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把握鲁迅的形象和写作风格。而在读一些古诗文时,笔者也会整理一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更能理解作者从只言片语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利用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爱表达自己,所以在学习一些多角色的课文时,笔者会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一方面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笔者还会将学生分组,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早读课堂的参与感和兴趣。通过以上管理策略,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升,早读课迟到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早读课成为语文学习里非常有趣的一个环节,争着要担任小组长。
3.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自由朗读时间。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好,能够熟练朗读新课文,而有些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常常边读边查拼音或者释义,所以教师应当在早读课开始前设置一定的自由朗读时间,帮助部分学生先理解课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之后的朗读中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递的情感,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在之后的朗读中不断练习,争取能够赶上进度。
(二)优化早读课堂设计,提升早读课堂效率
除了前文提到的针对学生学习特性的早读课堂改进之外,对于课堂本身设计比较老套的现状也要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发挥早读课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和效率。
1.声情并茂地范读、师生共读。很多学生在早读课朗读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并没有真正把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理解到位。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每篇新课文在早读课时进行范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各处的情感转折。虽然还未正式学习这篇课文,但是学生能够专注于教师的朗读,更好地把握教师所传达出的情感,对他们之后对课文的理解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情感宗旨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读的方式和学生重新领略这篇文章,也作为一轮学习告一段落的仪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对文章的认识和语文学习的技能。
2.诗情画意相结合,让早读课事半功倍。朗读的关键在于节奏,而音乐的重点在其韵律,如果教师能够把这二者有机结合,就能打造一个更有趣的早读课堂。比如,在朗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播放《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作为衬托,让学生更能理解离别时的不舍,通过音乐带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打造更多元化的学习课堂。特别是对于一些感情比较含蓄的文章,学生可能由于阅历和知识的限制,无法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但是如果教师配以音乐,让学生伴着音乐朗读,则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3.对课文分级,不同级别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因为初中语文阶段的每篇课文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有些需要学生深入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感,而有些则比较简单,只需要学生大概掌握。依据这些课文在新课标的重要程度不同,我们可以多朗读那些重要的文章,次重要的课文有时可以少朗读、多默读,或者少花时间在上面。有先有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
(三)营造良好的早读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当下学生对于早读的信念感和学习环节缺乏仪式感的现状,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早读氛围,打消他们在这方面的顾虑。
1.使学生明晰早读的必要性。首先,语文早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语文早读不仅能够一扫早起的疲惫,让学生保持极高的专注程度,还能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读成诵”这句俗语也非常有道理,对于学生来说,长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之后更好地记忆。其次,早读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通过学生朗读的状态、情感可以大致把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是教师下一步教学计划的重要参考。
2.通过装饰教室等方式来打造早读的仪式感。通过观察英语和文综等其他也需要开展早读学习的科目,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这些学科更感兴趣是因为这些学科在仪式感方面更强。教师总是容易觉得语文学习由来已久,忽视了仪式感的重要性,但其实恰当的仪式感也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于是笔者将语文早读课的最后一段时间划出几分钟,让学生摘抄当天读到的优美短句,然后统一粘贴在教室的一角,这种能够让全部学生参与的活动营造了一种很强的氛围感。两三个月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开始对语文早读感兴趣,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逐渐理解到仪式感的意义,继而营造一种爱早读的学习氛围。
三、多项管理策略并举,不断促进早读课堂持续优化
语文早读课除了上述的不足和对策之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找了其他一些举措来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更好的早读体验。
(一)进行早读分享会
上文中也提到过,初中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望比较强,除了常规的课堂设计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早读分享会。比如在学到相关作者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在早读课时分享自己搜寻到的写作背景介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搜寻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课堂的背景知识,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除了作者的背景之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和这个作者以及相关作品之间的情感链接。比如学到鲁迅的文章时,有的学生讲述到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颇有闰土的物是人非之感,而这样的情感链接对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早读比赛
除了分享会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早读比赛。对一些朗读性比较强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选取出来作为范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讀设计。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还创设性地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把文章中那种反讽意味演绎得有模有样,不仅体现出他们在语文早读方面的用心至诚,也给其他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在每个学习阶段教师都会针对表现最好的小组颁发“阅读之星”的奖项,奖品则是与课文相关的名著,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语文早读的兴趣和语文学习的素养。
(三)多渠道了解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和反馈
在笔者推行新型早读策略之后,班上很多学生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其中一些学生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早读课比赛,一开始就是学生提出的想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聆听和采取他们的合理意见。除此之外,笔者还邀请一些教师来听早读课,针对笔者做得不好的地方予以指点,帮助构建一个更高效的课堂环境。针对上述的意见和反馈笔者常常进行自我反思,一些容易落地的举措笔者也经常在课堂上实施,助推早读课堂策略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现有语文早读课上的不足,针对学生兴趣不高、课堂设计陈旧、氛围感不强的缺陷,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设计、提升氛围的具体举措,并给出其他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早读课,把它看作学习的重要一环,还要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在这个学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打造适合他们的语文早读课堂,才能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学习需要不断积累和深化,这是一条很长的学习之路。教师就如同领路人,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语文素养,教师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热心,才能带领学生不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不能过于理想化而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做到效率与质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08):1.
[2]胡红.浅议初中语文早读课朗读管理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3):1.
[3]宋增才.让学生读起来:初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浅议[J].新校园:理论版,2010(06):247.
[4]殷海霞.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早读课的效率[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