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与运用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研究
2021-07-27颉霖
颉霖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锻炼其体魄,对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问题进行探讨,重点研究运用路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实践与运用
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运用能够帮助体育课程适应新课改对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提高当前体育教育资源利用率,并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体育学习质量。因此,为深化教育改革,研究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实践与运用是必要的。
一、探讨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问题
从当前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实践现状来看,仍存在部分院校没有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强制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阻碍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除此之外,教学评价体系未能随之调整,仍以基本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参与态度、团结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运用路径
(一)尊重学生意愿,落实体育选课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落实专项化改革工作时,应以初中院校现有体育教育资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与兴趣、体育教师人数、体育器械以及场地等,设置初中体育专项课,保证此类课程开设的科学合理性,使其满足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客观需求。开展体育选课工作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成长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学校开设的体育专项课,从而做出合理选择。若是选择人数超出专项课可容纳量时,可以为未选上目标专项课的学生提供再次选择的机会,将其分配到其他项目。
(二)化被动为主动,科学设计体育课程内容
对于初中生而言,虽然具有一定体育基础和认知水平,但大部分学生的自控力仍相对较低,进而影响体育教学和学习质量。为此,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时,体育教师应不断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以其感兴趣的体育内容或是赛事新闻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专项体育学习的稳定性,逐渐掌握和提高体育技能,增强其专项体育的竞赛能力。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设计体育专项课程内容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并结合相应的体育赛事视频、新闻等,将体育项目的魅力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如果说初期选课是学生兴趣使然,该教学行为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则加深了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体育魅力,进而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拓宽了学生眼界,促进初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为促进初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时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落实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进而从体育学习、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存在差异,统一的体育运动难免存在不足,所以,使用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同时细化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势,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素质,将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层,通过落实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全体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四)优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对于初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而言,课程难度随着年级的升高随之增长,而且每学期具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例如,在初一、初二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时,上学期更加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了解体育项目内容,而下学期则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体育项目,在基本动作和技巧方面也会落实一定战术安排。因此,该阶段的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落实团队内评价、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基本体育成绩、各项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体育比赛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而到了初三,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能力和水平后,往往以专项比赛为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从原本的基础知识和技巧转变为战术安排、组织能力以及技能发挥等方面。
综上所述,体育专项化改革的实践与运用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身心全面发展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科学选课并设计课程内容,落实差异化教学模式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深化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杨小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3):36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