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性反射的预防及救治护理干预措施
2021-07-26李玲李杨梅
李玲 李杨梅
【关键词】心脏病;介入治疗;血管迷走性反射
在临床医学事业和各个领域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影响下,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主要被应用于心肌梗死、心绞痛、冠心病等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且取得了确切临床疗效,能够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是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方式,介入治疗有可能致使患者出现血管迷走性反射等并发症,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性[1]。实施规范性护理措施能够预防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能够提升患者安全性。本次研究以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为对象,分析规范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82例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50岁~60岁,平均年龄(55.18±5.89)岁;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50岁~60岁,平均年龄(55.76±5.13)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基础日常护理,监测其生命体征,做好环境护理工作等。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给予规范性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心理状态,该病患者大多会出现饮食不振等表现,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食进行鼓励,确保患者处于安心和镇静的心理状态,加强巡视力度,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ICU患者展开连续性干预,干预时间为24个~48个小时,给予患者12个~24个小时的心电监护,关注患者的血液变化情况,每个小时测量1次患者脉搏,持续8个小时。②拔除管鞘护理:当患者心功能正常时,在拔出鞘管前采取0.9%氯化钠静滴为患者展开常规补充,在拔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适当与患者交谈,为患者讲解拔管后可能会出现不适状态,转移其注意力,消除其产生的不安、焦虑等情绪,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物品。③穿刺部位护理:术后令患者卧床24个小时,采取沙袋压迫穿刺部位,时间为8个~24个小时,加强对患者穿刺部位的关注程度,观察其是否出现渗血和疼痛症状。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心理状态:通过SAS量表和SDS量表取得两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对应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分数越低表示干预效果越好。评估两组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情况: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例数,对比两组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率。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与基本满意度之和为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相比,观察组均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来说,其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概率比较低,但是这一症状发生具有突然性,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发生死亡的概率高,一旦发生即会危及患者健康安全。
落实规范性护理措施,尽快为患者展开临床诊断,尽快给予患者临床处理,通过一系列科学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患者发生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概率,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关注程度,疏导其不良情绪,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在管鞘拔除以后,密切关注患者穿刺部位,观察其有无出现渗血、疼痛等症状,另外,术前不可令患者饮水,术后做好针对性饮食护理,提升患者身心健康水平,保障患者健康安全[2]。
综上所述,给予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规范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血管迷走性反射发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效果,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