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2021-07-26李国庆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文旅长城

李国庆,鲁 超,郭 艳

(唐山师范学院 资源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2019 年7 月2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1],将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在文旅融合新时代背景下,将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与区域旅游发展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长城文化的综合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1 河北省长城文化遗产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河北省长城历史文化遗存概况

河北省长城资源丰富,境内长城全长约2 500公里,精华地段20 余处,大小关隘200 多座,是国内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省份[2]。

1.1.1 年代跨度大

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和北方政权大多在河北境内修筑了长城,包括战国、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8 个不同时期的长城,前后延续近两千年,年代跨度非常大。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很少见[3]。

1.1.2 分布范围广

河北省内长城东起渤海之滨,沿燕山向西,跨越海洋、山地、草原、平原等多种地形,广泛地分布于河北北、中、西、南广大区域,涉及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邯郸等59 个县(市、区)[3]。

1.1.3 建筑种类多

河北省长城建筑类型最多,包括了中国长城所有的建筑类型。特别是在河北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长城,长城墙体共1 153 段,建筑种类涉及了墙体、关堡、敌台、烽火台、马面等。其中单体建筑5 388 座、关堡302 座、相关遗存156 处,集中呈现了我国明长城的精华。如明长城的样本工程怀来县样边长城,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大境门、喜峰口、山海关等长城段落。

1.2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

河北省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段,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有序进行,突出发挥了重点建设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1.2.1 坚持国家站位,以资源普查为基础,聚力完善顶层设计

河北省坚持对标中办、国办有关国家长城文化公园的建设方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率先编制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保护规划》,并同步指导各市编制市级规划[4]。在既有长城资源普查与数据库资源的工作基础上,对河北省长城实施普查工程,系统勘察长城点段,为后续建设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奠定坚实基础。

1.2.2 科学谋划布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文旅融合

为充分发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示范引领作用,河北省多次组织项目推进会和现场调研督导,切实推动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的稳步实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向下深挖文化内涵,向上提升等级品质,向内集聚整合发力,向外加强扩散传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2.3 创新体制机制,以金融扶持为支撑,持续激发项目活力

河北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建立高效运转体制机制,推进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项目银企对接、招商推介等活动,通过中央预算、地方财政、社会资本等多方位金融支撑持续激发项目活力。

2 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与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机理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基础,蕴含着深层的发展机理,符合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5]。长城是我国体量最大、分布最广、问题最复杂的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利用问题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在长城多样化的利用中,旅游已经成为长城的主要利用形式[6],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存在产业基础、动力因素、要素互动、价值创新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基础条件。

2.1 产业层面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是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长城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具有天生的契合度。长城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基础,拓展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并创新旅游体验内容。而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为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所以,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互渗透、相互拓展、相互促进,展现出文旅融合强大的新生命力,详见图1。

图1 长城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2.2 动力层面

对于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关注文化旅游需求、企业动因、政府主导、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市场竞争、管制放松、公共服务、社区参与、人才支持、资源等方面[7]。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长城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总结提炼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这些动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二者融合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具体见图2。

图2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首先,旅游需求层次的升级是两大产业融合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是世界各国旅游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游、工业游、研学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大量涌现,也受到游客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需求的驱动;其次,平衡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众多长城旅游项目成功开发的案例有效推动了二者的融合;再次,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文化产业本身发展的拉动,促使各产业间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催生新的经济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2.3 要素层面

资源要素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链条连接和空间集聚的必要物质媒介,长城文化遗产资源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够有效促成新产品业态和产业体系的形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需要注意的是,长城文化遗产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要将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到“食住行游购娱”各种旅游要素中,从而促进长城文化遗产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详见图3。

图3 长城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资源要素整合

2.4 价值层面

长城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更不等于产业价值。只有文化利用旅游,旅游富含文化,二者互用互促共同转化,才能取得“1+1>2”的产业融合叠加效应。在融合的过程中,长城文化遗产特有的先天市场基因和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空间优势互补,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形成涵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将释放出更强能量。

3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理念上的局限

3.1.1 对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认识不够全面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正因为这种高价值使得之前在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上相对谨慎、保守和限制,更多地是进行储藏式的财富保护和无形性的文化传承。然而在新的社会形势和经济常态下,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进行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除了重文化层面,还应关注社会和经济层面。

从社会层面来看,要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协同效应,既要持续关注长城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和建构,更要关注它与其他社会系统的联系和互动。建立起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社会经济统筹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从经济层面来看,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一种经济资源。认同了世界遗产的经济价值,就会涉及到这种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如果只进行纯粹的储藏式关闭保护,将使其价值大打折扣。尤其在文旅融合以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更应将激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列为重要目标,以推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1.2 对长城文化遗产利用的内涵理解有待深入

文化遗产利用的根本目标是传播遗产价值,传承其精神与意义。围绕文化遗产价值展开展示、教育、体验等利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保护形式,而且往往与游客活动紧密关联,是一种综合效益显著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保护是前提、是基础,利用是传承、是发展,重点是找到恰当的途径和方式,并且平衡适度。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和生产实践的经验来看,与旅游业的融合不失为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但在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保护不到位,各级政府从思路上、观念上、理论水平上,距离做好长城保护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8],责任落实、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基础和利用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利用不合理,在长城保护利用中,存在重旅游开发轻遗存保护、轻文化建设的问题[9]。因此,只有深入理解长城文化遗产利用的内涵,才能促进文旅融合科学、协调、有序、高效发展。

3.1.3 文旅融合理念的惯性和简单思维尚需突破

文化和旅游是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两大领域。在实际发展中,二者存在很多交集,但并非完全等同,具有各自发展的惯性和规律。因此,应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加以推进。

对于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来说,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首先要克服惯性思维,警惕文化原教旨主义,避免违背规律,墨守成规,各自独舞;其次要防止简单思维,警惕简单片面的文化或旅游虚无主义,避免互相替代或边缘化倾向。应在组织机构管理统一性和行业发展规律差异性的指导下,勇于打破思维惯性,“和”“合”并举,切实解决宏观研究多、微观落地弱、执行表面化、进入壁垒多等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

3.2 体制上的制约

3.2.1 行政融合和管理融合不同步

文化和旅游部由原来两个并列的部门合二为一,虽然在行政上实现了融合,但是在管理上和职能上仍然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要充分体现融合发展的要求,必须打破文化和旅游行业边界,设计好内设部门职能,确保履职到位,同时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理顺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出“文化+旅游”统筹协作的作用。

3.2.2 侧重点不同使融合不够深入

文化和旅游以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后,大部分也由不同的科室主管,不同主管科室的侧重点不同,文化科室侧重从文化保护和建设的角度考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市场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旅游科室则更多地是考虑产品和服务的建设及供给,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而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把握不够深入和准确。内部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畅,往往导致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层次不高。

3.3 人才上的缺乏

3.3.1 文旅人才数量上的短缺

人才的引进渠道单一,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福利待遇、发展空间限制等因素导致文旅产业出现“急需人才进不来、紧缺人才有缺口、现有人才不够用、引进人才留不住”,造成文旅人才数量上的短缺,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直接影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

3.3.2 专业人才结构上的失衡

长城主体本身即包含军事、生态、地理、地质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与之相关的地方民俗、历史传说、民间技艺等资源更是数不胜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需要对多元文化进行挖掘呈现,是一个文化体系的活化整合;旅游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选择文化展示的方式方法。所以,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文化研究、经营管理、策划创意、接待服务等在内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与实际需求脱节的人才队伍会阻碍长城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3.3.3 人才队伍素质上的不足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涉及区域广阔、资源丰富、领域多元,决定了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必须数量庞大、质量较高。然而实际情况是现有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功底、基层服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人才队伍素质上的不足制约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3.4 经济上的不足

3.4.1 发展资金与投融资的渠道单一

目前,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社会资本介入相对较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文旅产业虽然是具有较强带动性的绿色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先期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在政府积极大力地进行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的前提下,一些民间社会资本仍然处于观望阶段,很多长城沿线区域在文旅融合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4.2 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程度不高

新经济形势下,旅游业在全球经济产业中发展势头强劲,增长迅速,但长城区域的文旅融合发展速度依旧较慢[10]。长城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文化产业基础、市场主体能力等影响,总体上产业化与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存在开发模式较为粗放、规模较小、特色挖掘比较薄弱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了长城价值利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4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模式

要走好新时代文旅融合之路,应该把握新方向、着眼新需求、依靠新技术、创新新形式,突破固有思维和模式,实现文化旅游叠加综合效益,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4.1 “链”模式

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旅市场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行业内部结构看,文旅行业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开始更紧密的融合;从行业外部市场看,消费者的需求新转向,也要求企业创新供给端,满足新需求、促进新消费。在这种大背景下,应站位大文旅生态圈去赋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重视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统筹和综合价值,构建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主题链、文化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实现对长城文化遗产协调和整体利用,进而推动区域文化复兴和品牌重塑,打造区域磁极,成为项目所在地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4.2 “廊”模式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能仅盯着长城遗址遗存利用的问题,长城区域众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都应该成为长城沿线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关键是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让这些资源相互融合。对于河北省长城文化遗产这种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通过构建文化遗产廊道的方法和思维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4.3 “区”模式

“区”模式是以重要节点或旅游区为核心进行空间集聚,借鉴“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经验培育改革试点在遗产保护、制度设计、文化活化等方面的“特区”模式,进行长城遗产保护和文化活化利用,由点及面精准渗透、逐步推进。

前期主要对资源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如张家口段、承德段、秦皇岛段、唐山段等重点段落先行试行。后期可结合周边资源,由点带面综合开发,逐步促进长城沿线古城、古镇、古村的复兴与繁荣,让长城沿线区域成为长城文化的载体和活化展示地,并通过长城文化的植入助力长城沿线区域的综合发展,共同构建带状发展格局。

4.4 “网”模式

在“链”“廊”“区”模式发展的基础上,提炼城市特质,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辐射作用,与之形成有效衔接,打造覆盖更广、内容更多、价值更大、效益更高的文旅融合发展“网”。一是有形的“网”,即交通网,通过打造区域交通网络,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各重要节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城市、乡村及周边资源的物理链接,保障区域可进入性;二是无形的“网”,即信息网,在全域旅游和5 G 时代背景下,构建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实现“全域覆盖、全程可控、全网共享、全时可用”为目标,对区域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监测,为客商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为文旅管理部门提供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展示形象,宣传产品,进行各种大数据分析,科学指导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发展。

5 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

5.1 新资源观提升融合发展理念

理念和思路是文旅全面和深度融合的基础,河北省应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文化充实旅游内涵、扩大旅游宣传、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繁荣,以先进的理念和思路正确认识并指导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

长城资源虽然是“老祖宗”留下的重量级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低垂果实时代已经结束的今天,在并不是河北地区特有资源的背景下,仍然需要新的资源观去指导其开发利用。首先,要具有差异观,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避免“脸盲”,才能脱颖而出;其次要具有锐利观,要使我们的差异足够锐利,才能使优势突出和长久;再次要具有迭代观,提前预留迭代更新接口,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态势。

5.2 新传播观促动文旅消费市场

数字再现工程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以便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保护传承。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基础上,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情况下,要善于利用全媒体去激发文旅传播新动能,促进文旅消费市场健康繁荣。

一是全程传播。例如以直播的形式全过程、立体式地呈现更多有内涵、有价值的长城文物、长城文化及相关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文旅产业更好地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全息传播。图文、语音、视频、VR、AR 等应用带来的数字化技改,将催生数字化新业态和沉浸式、场景化文旅融合新体验。这种新业态会以数字化为核心创造文旅融合新资源,新资源又将不断催生出新业态,从而实现新业态与新资源相互支撑、交替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11],满足并引领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全员传播。动员或制造机会使社会各类主体,包括受众、用户参与到传播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以全员媒体的力量加热文旅消费市场;四是全效传播。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方位助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高质发展。

5.3 新客户观塑造核心竞争品牌

促进河北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合,需要以适应时代的新客户维度为导向进行文旅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

新客户观是一种“新”的“高价值观”。未来捕捉客户的新方式应该是“愿望维度”下的“地”与“愿望”的价值匹配,只有旅游地的“人设标签”与旅游者的“个性化愿望”相匹配,才能有效捕捉到时代赠与的新客户。这种新的客户观有利于筛选品质客户,并根据优质目标市场需求进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有助于提升消费质量,增加消费黏性,降低游客认知成本和传播成本,有效解决营销传播问题,从而塑造核心品牌价值和市场价值。

5.4 新时空观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正视未来文旅市场主体发生变化、低垂果实时代结束、旅游投资谨慎减缓、全域旅游发展存在不足等问题,并以新的时空观去调整思路,把握趋势,推动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一是从慢进入到强刺激。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缺乏的时代,所以通过强刺激去争取人们瞬息万变的关注度是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在长城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上要注重核心磁极的塑造,跳出低质多样、无效叠加的开发误区;二是从求平衡到存淡旺。供给环节的资源固有不平等与消费环节的游客对于旅游品质需求的逐步提升,将使未来旅游中的淡季与旺季一直存在[12]。长城文化资源虽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大投入地去平衡淡旺季未必是最优解,应顺应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感,在旺季发挥最大优势,形成市场绝对热点,在淡季通过文化、产品、人才、产业蓄能,更好地支持旺季爆发;三是从逐小全到大纵横。全域旅游背景下,要突破自己的小区域,尤其是对于长城这种强势资源,更要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契机,打破行政界线,共同包装形成统一合力,真正实现大纵横破局。

5.5 新安全观稳步推进融合发展

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还需要全面系统的新安全观去稳步推进。一是资源安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文物遗产、沿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炼特色,明确定位,统筹规划;二是文化安全,在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利用中,既要关注威胁因素,保证安全,又要开拓创新,活化利用,真正实现长城从国家文保单位向国家文化公园的转型;三是供需安全,要以国际视野和长远战略眼光去审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及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确保高质量的供需有效衔接;四是保障安全,各项保障措施要及时、到位,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政策扶持、人才队伍、资金技术、监督管理等,以高效科学的保障体系支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区域旅游有序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文旅长城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守护长城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