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计划》实践特征及启示研究

2021-07-26浦义俊蒋稳安彭国强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篮球运动竞技澳大利亚

浦义俊,蒋稳安,彭国强

(1.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215500;2.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3.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14)

澳大利亚是亚太篮球霸主,亦是国际篮坛劲旅,其彪悍和崇尚对抗的独特球风造就了鲜明的“袋鼠军团”形象。2021年1月,国际篮联最新排名显示,澳男篮以666.5分列世界第三,女篮以714.5分列世界第二[1]。澳女篮曾多次获得奥运亚军,并赢得2006年世锦赛冠军,成为当前唯一能与美国女篮抗衡的球队[2]。男队也曾获得奥运殿军,澳洲篮球整体竞技实力不可谓不强。为进一步推动澳洲篮球事业深化发展,篮球澳大利亚(Basketball Australia,即澳大利亚篮协)于2016年制定了一份面向东京奥运会及未来的《篮球战略计划》,旨在将篮球打造成21世纪澳大利亚家庭的首选运动,同时也剑指东京奥运会奖牌[3]。为进一步了解和明晰澳大利亚篮球发展动向,笔者将基于该项战略计划分析澳洲篮球发展的实践特征,以期总结和汲取世界篮球强国之经验,为我国篮球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计划》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容

二战后,澳大利亚篮球从学习美国来访者所带来的指导手册中的规则和技术起步,历经70多年发展,已将篮球打造成澳洲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不仅大众基础牢固,而且国家整体篮球竞技水平很高,注册运动员将近100万。2016年以后,澳大利亚试图通过利用社区一级篮球比赛中的独特优势,致力于让国家队在国际赛场赢得奖牌。当前,澳大利亚已将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场视为制造篮球英雄的重大契机,也将其作为面向家庭推广篮球运动的重要机会。在此背景下,篮球澳大利亚于2016年适时推出了面向东京奥运会及未来的《篮球战略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7个方面,分别为愿景、使命、意图、高水平项目、社区项目、商业和人员。第一是战略愿景,尽管澳大利亚一直渴望在国际赛场上实现历史突破,如赢得重大比赛的奖牌,但《篮球战略计划》提出的“愿景”则是“篮球将是21世纪澳大利亚家庭的首选运动”。显然,夯实、做强大众篮球成为其篮球战略的核心目标。第二是战略使命。《篮球战略计划》提出了三大使命,一是为所有人打造通向成功的篮球通道,二是健全篮球澳大利亚这一国家领导组织,三是提出了“建成世界上最成功的篮球国家之一”这一宏伟使命。第三是战略意图。战略意图指出了实现战略的四大基石:高水平表现项目、社区项目、商业和人员。同时,也强调战略基石中各项目标将是具体、可衡量、可达到、和四大基石密切相关的,并且是有时间限制的。第四至第七部分则是对高水平项目、社区项目、商业和人员四大基石目标的阐述。其中对高水平项目和社区项目分别提出了7个战略目标,对商业提出了9个战略目标,对人员则提出了4项战略目标(见表1)。

表1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计划》内容体系Table 1 The content system of Australian Basketball Strategic Plan

2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的实践特征分析

2.1 致力于构建贯通从草根到国家队运动员的篮球发展通道体系

篮球高水平项目是澳篮球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石。要实现高水平项目,构建全面的篮球发展通道体系是关键。基于篮球相关人才全面发展的思路,澳大利亚篮球战略强调打造贯通基层至精英阶层的运动员、竞赛、教练员、裁判员发展通道,澳篮协和州篮协密切协作(以新南威尔州为例),构建形成了从地方(社区、学校)到州再到国家层面的篮球发展通道体系(见图1)[4]。具体而言,澳篮球发展通道体系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澳大利亚篮球发展通道(新南威尔士州)Figure 1 Australian basketball development channel(NSW)

第一是教练员通道。澳篮协为教练制定了5个等级的认证制度,从高到低分别为国际荣誉教练、职业教练、协会教练、俱乐部教练和社区教练。不同级别的教练对应不同的联盟及其球队。在不同等级联盟及球队中,澳篮协规定了不同层级球队教练上岗的最低教练等级标准(见图2)。在此基础上,以澳大利亚各州为基础,均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教练员发展通道,促使形成教练员梯队化、秩序化和晋升化发展格局(见图3)。正是有序、庞大的教练员队伍体系保障了澳大利亚篮球运动员和爱好者们获得了专业而充分的指导,同时也保障了篮球人才的高效发现和培养。

图2 不同等级联盟中教练岗位任职等级最低标准Figure 2 The lowest standard of coach position in different level leagues

图3 澳大利亚篮球教练员发展通道(新南威尔士州)Figure 3 Australian basketball coachs development channel(NSW)

第二是竞赛通道。澳大利亚打通了从下而上的篮球竞赛通道,为所有青少年创造了开放共享的竞赛平台。地方基层竞赛涉及社区联赛、乡村锦标赛和学校锦标赛,州层面的竞赛包括瓦拉塔高级联盟、澳大利亚U14~U20锦标赛、州锦标赛和州杯赛。国家层面竞赛则包括澳大利亚篮球四大国家联盟(NBL、WNBL、NWBL和WNWBL)以及国外联赛。澳大利亚球员参加的最高级别联盟则是NBA/WNBA,为了有计划地培养NBA级球员,澳大利亚开辟了美国NCAA留学计划,系统向美国输送优秀篮球大学生,为最终晋升NBA做好准备。另外,2018年NBL和NBA还合作开启了“明日之星”计划,对于那些没到选秀年龄且不想加盟NCAA球队的潜力新星,NBL会给球员支付不低于NBA发展联盟的薪水,并帮助他们与NBA球队完成签约。

第三是运动员通道。运动员通道是澳大利亚篮球发展通道的核心,也是支撑高水平项目的关键。篮球卓越中心(COE)、国家高水平计划(NPP)、州高水平计划(SPP)、天才运动员计划(TAP)是运动员发展通道的构成要素。卓越中心(COE),以前被称为AIS篮球项目和国家强化训练中心计划(NITCP),于1981年推出,旨在培养澳大利亚各地的运动员(14~17岁),使其达到国家和国际标准。国家高水平计划(NPP)旨在为澳大利亚精英篮球运动员提供高效的强化计划,为其成为国家级运动员提供支持,同时也致力于为运动员进入澳大利亚17岁以下和19岁以下青年队做好准备。州高水平计划(SPP)是篮球高水平计划的第二层,该项目旨在培养16岁以下和18岁以下的运动员参加澳大利亚青少年锦标赛。该项目涉及以下年龄段的运动员:U14、U15、U16、U17、U18。天才运动员计划(TAP)是一个以训练营为基础的项目,旨在让选定的运动员接触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的比赛风格和比赛理念,同时也为运动员提供营养、预防伤害、有效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机会。

最后是裁判员通道。澳篮协通过国家裁判发展计划(NRDP),为裁判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从协会社区裁判直至国际裁判总计9个等级的严密体系,帮助澳大利亚形成了严密的裁判员发展体系。正因为澳大利亚裁判员在国内外各级比赛中得到了严格锤炼,澳大利亚篮球裁判员也因此赢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

2.2 致力于打造竞技篮球与大众篮球间的融合关系

竞技篮球和大众篮球之间具有“鱼水”关系,两者只有形成交融之势才能实现彼此可持续双赢互助发展。《篮球战略计划》将代表竞技篮球的“高水平项目”和代表大众篮球的“社区项目”视为澳洲篮球发展的两大基石,足见其对竞技与大众关系的深度把握。推动竞技篮球和大众篮球融合发展是该战略重要的实践特征。具体而言,澳篮协通过以下实践手段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

第一是以社区篮球为平台为大众提供平等参与机会。澳大利亚社区篮球是他们的发展基石之一,是竞技篮球融合大众篮球发展的重要平台,强大的社区篮球为国家篮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培养出了大量的忠实篮球人口。社区篮球注重平等参与性,涉及人群及其广泛,尤其强调对女性、残障人、偏远地方和少数族裔等群体的关照,体现出了篮球参与的公平性、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澳大利亚体育俱乐部系统为青少年女子及成年女子提供高质量的篮球训练指导,俱乐部注重发展球员集体认同感、自豪感和自我意识。经历了俱乐部生活的女性不仅提高了篮球竞技水平,更是赢得了自己的生活空间,社区归属感更强,队友间形成了胜似姐妹的纽带关系[5]。

第二是以低成本、趣味化的小篮球提升儿童入门体验。为能够吸引儿童广泛参与篮球运动,澳大利亚在全国推行篮球入门项目——Aussie Hoops(澳大利亚人篮球运动),它为5~10岁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结构化、安全和有趣的篮球入门体验,激发了儿童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为降低儿童参与成本,一些州政府还给予了统一的儿童福利,如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发起了“活跃儿童返回计划”,向入学儿童的家长/监护人提供100美元的代金券,用于支付参加体育和健身活动的费用,这客观上也减轻了家庭支持青少年参与篮球项目的经济支出[6]。

第三是注重篮球科技、资源和资金的大众化共享。当前,澳篮协不仅将最先进的篮球训练、竞赛科技提供给大众篮球领域共享,同时也通过构建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如篮球网(TBN),为地方协会在注册、竞赛、沟通、信息等领域提供最先进的篮球科技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拉近了大众篮球和竞技篮球间的距离,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互动的格局。另外,篮球澳大利亚(BA)与澳大利亚体育基金会(ASF)联合成立了专门基金会,为各级国家队和青少年篮球项目提供重要的发展基金,对竞技篮球运动大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资助作用。

2.3 致力于借助篮球提升社会包容和促进国家健康

篮球是一种磨炼心智的合群性游戏,其场地相对狭小,合群性体现得更为精确,众多集体球类项目中,极端的封闭型合群性则唯篮球为最[7]。篮球训练是一项德育工作,训练过程反应说明了道德、知识、感知、理解和能力的展示所交织的过程[8]。澳洲篮协深知篮球运动强大的社会融合属性,因此极力将篮球打造成为实现社会包容和国家健康的重要平台。具体而言,其实践手段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篮球参与培育社区包容意识。澳篮协提倡“提供和推广一个有趣、热情、支持和有利于安全享受篮球运动的环境”,并将篮球视为“每个人的游戏”,并认为篮球提供了一种社区意识,人们能在共同的目标、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聚集在一个积极和友好的环境中,并为他们的社区感到自豪。篮球的社区包容价值显露无疑,篮球成为澳大利亚偏远地区土著年轻女子最喜爱的运动,澳洲一些土著篮球比赛由女子组织与参与,比赛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放松、交流乐趣的空间,让她们远离了生活琐事的嘈杂,被认为是最具包容性的社交活动之一[9]。

第二,通过篮球向国民提供健康福利。澳大利亚对残疾人篮球运动异常重视,轮椅篮球自创立以来便是澳大利亚篮球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目前残奥会的世界冠军,澳大利亚处于轮椅篮球发展的前沿。轮椅篮球的前沿性发展为澳大利亚残疾人健康促进提供了重要支持。另外,澳篮协将篮球视为提升不宜剧烈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为此,澳篮协开发了步行篮球项目,并在各州积极推广,如当前已在维多利亚州全州开展了该项目。步行篮球由于其节奏慢,有助于年长人群保持和改善健康,减少久坐行为带来的各种风险。同时该项目还有助于社交,有利于那些受伤人群的积极恢复,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健康福利。

第三,构建国民篮球文化认同,实现国家精神健康促进。澳篮协致力于构建国家篮球文化符号,通过国家队名称拟物化、形象化、象征化,构建国家文化心理认同。如女篮被命名为“澳洲宝石”,女篮姑娘被比喻为国家的无上珍宝。再如,澳男篮被命名为“巨大的雄袋鼠”,用以彰显澳洲男子球员高大、雄壮、好斗的属性。澳聋哑篮球队被叫做“澳洲巨蜥”,表达了澳大利亚人对于聋哑篮球运动员的尊重,其寓意是“他们并非听不见,只是有另外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10]。不同队伍别名都有着各自的文化内涵,能对参与人群产生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和群体认同感。总之,精神文化层面的健康影响是澳洲篮协所极力推崇的,这也吻合澳洲打造“世界上最成功的篮球国家之一”的战略使命。

2.4 致力于协同推进澳洲篮球的公司化和绩效化治理

基于绩效化的现代公司化治理体系是澳洲篮球战略在商业层面的重要抉择。澳篮协作为澳大利亚篮球运动的管理和控制机构,是一家非营利性企业,其会员是8个州和领地的协会,其不仅管理15支参加奥运会、残奥会和国际篮联世界杯的国家队,还管理着精英比赛,包括全国女子篮球联赛(WNBL)、澳大利亚东南部篮球联赛(SEABL)和年度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以及官方的青少年入门项目Aussie Hoops。具体而言,为构建现代公司化管理体系,澳篮协在战略实践上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推行财务的公开透明,开辟多元收益渠道。澳大利亚通过年度报告详细公布篮球财务状况。如自澳洲篮协实行公司化以来,便通过常态化的年度报告制度推动了其财务收支信息的公开透明。从其开始公司化运营的首年,即2009—2010年度,即努力维护传统资金来源,开辟新的资金渠道,严格控制管理成本,实现了年度928 024美元盈余,其中总计收入858.8万美元(赠款收入占49.8%,会员参与费236.9万美元,占27.6%,赞助费126.5万美元,占总收入的14.7%,比赛占4.3%,商品销售占2.2%,其他占1.4%)[11],2010—2011年度则实现了191 164美元的盈余,其中总收入中新增了媒体版权收入(占12.2%)[12]。另外,其财务年度报告还对各项支出、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进行了详细数据说明。由此可见,澳篮协从一开始便奉行透明的财务制度并寻求新的增收渠道。

第二,形成了制度化治理体系。澳篮球管理制度层面形成了完整体系,如一般重大原则问题是通过相关法律规范来处理,具体包括:《澳篮协一般章程》《澳篮协奖励法则》《澳篮协投票法则》《国家诚信框架》等。澳篮协的一些发展和管理措施则通过相关政策来体现,具体包括:《澳篮协国家队官员选拔政策》《澳篮协外籍球员和教练政策》《澳篮协球探和招募政策》《澳篮协运动员和教练怀孕和父母管理政策》《澳篮协信息保护计划》《澳篮协隐私政策》《澳篮协传播和公告政策》《澳篮协行为和道德规范》《澳篮协媒体认证政策》等。另外,对于奥运会选拔标准澳大利亚也形成了动态制度条例,分别设置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女篮球选拔标准》以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女子和男子3×3篮球选拔标准》[12]。

第三,形成了垂直化领导下的自治模式。澳篮协对各会员实行垂直化领导,但各州协会拥有自主发展权,构建出公司化自治治理体系,形成了董事会下属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制度(见图4)。州篮协根据自身实际做出了相应战略部署,如当国家篮球战略公布前后,各州均对自身篮球有其部署,如《新南威尔士篮球战略计划》《塔斯马尼亚篮球战略计划》《维多利亚州篮球战略计划》《南澳大利亚州战略计划》《昆士兰州战略计划》均是从各州实际出发制订的篮球战略计划,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州篮球战略计划具有较强自主性和周期性,因此出台时间和国家战略计划并不同步。另外,澳大利亚各州篮球战略计划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其相应的阶段性计划,并有具体和评估的判断标准。

图4 新南威尔士州篮球管理结构Figure 4 The NSW’s basketball management structrue

第四,加强篮球运营风险管控。澳大利亚篮球发展尤其强调对各项风险如运动、组织、财务等风险的控制。澳篮球协会的国家保险计划为所有附属协会提供保险,并提供澳大利亚体育界最全面的保险计划之一,包括公共责任保险、职业赔偿、球员受伤保险以及董事和官员保险。

3 澳大利亚篮球战略实践的经验启示

3.1 基于体教融合理念构建紧密的篮球发展通道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提出了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统一注册资格,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在大中小学任职等重要的体教融合发展思路,为构建新时代我国篮球运动新的发展通道提供了重要政策指导[13]。因此,基于体教融合理念构建我国新的篮球发展通道已经迫在眉睫。

3.1.1 要融合拓宽篮球运动员成长发展通道

教育和体育两部门要协同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等级制定统一标准并共同评定运动等级,从而打破传统封闭的运动等级评价体系,并鼓励普通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并晋升篮球运动等级,形成统一的运动员认定培养口径。

要创新篮球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模式,深化地方篮协、特色学校和篮球俱乐部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制定完善高水平篮球教练员、退役球员基层任教制度,推进落实篮球师资培训常态化建设,促使教体两家能够共享优质篮球师资资源。

加强篮球国家和省队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衔接,赋予高校高水平球员更多发展晋升机会,尤其是得到进入省市和各级国家队的机会。

要充分重视儿童小篮球运动在整个篮球发展通道中的基础性作用。自2017年姚明提出“小篮球,大梦想”的理念后,我国5~10岁年龄段的专业篮球培训和竞赛体系逐步形成,但培训水平、教练员资质、竞赛体系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14],因此,一方面,加强小篮球培训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制定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业余等级考级制度,强化地方业余与国家运动等级间的衔接力度。

3.1.2 要完善我国篮球竞赛通道

首先,整合完善青少年篮球竞赛体系,形成学校篮球竞赛、U系列篮球竞赛、社区篮球竞赛多元竞赛格局。其中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篮球比赛、U系列篮球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篮球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篮球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篮协也要对全国U系列赛事和职业俱乐部的青年联赛进行整合,打造交流面更广的U系列赛事。

其次,打通不同竞赛体系间运动员参赛壁垒,提高不同竞赛间运动员的流动性。当前,不同篮球竞赛体系间存在较为严格的参与壁垒,如我国专业队注册过的运动员在其大学就读时不能参加CUBA联赛,CUBA联赛中的大学生也很难晋升到职业联赛中。因此,要打破CUBA与NBL、CBA间的参赛壁垒,鼓励专业运动员退役后进入CUBA发展,也鼓励有潜质的CUBA球员获得更为专业的训练平台,为CUBA球员提供更宽阔的职业通道。

最后,要营造企业市场赞助推广各项篮球竞赛活动氛围,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要探索、推广和打造“互联网+”办事模式,突破传统竞赛限制。

3.1.3 要完善裁判员和教练员培养通道

在裁判员培养方面,我国篮球裁判级别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国家级、国际级5个级别,由各省市独立培养、推荐进行晋升考核。在优秀裁判员中,由领导部门选拔使用。裁判员培养只提供了晋升通道,但没有一套完备的培养系统。各省、各市培养系统都有所不同,都是以各地裁判带头人的意志为主导,导致我国的裁判员存在风格差异、理念差异等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建立起一套统一、规范、标准化的裁判员培养系统,从中发掘优秀裁判员苗子,有层次、有重点地培养,以跟上世界篮球发展的潮流,同时强化裁判员心理和道德素质培养,保障裁判员临场判定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在教练员培养通道方面,要建立金字塔式的教练员队伍体系,形成等级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教练员晋升通道,同时,不断更新教练员课程培训体系,执行严格的执证上岗制度,保障教练员队伍待遇水平。

3.2 加强篮球顶层设计推动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篮球发展缺乏战略性计划,没有明确制定长远和阶段性的发展规划,这并不利于我国篮球运动的科学、有序和高效发展。战略规划缺位造成篮球参与人口难以提升,无法形成有计划的注册运动员增长机制[15]。当前数据显示,中国篮协注册运动员仅13 000人,而日本 有75万人,韩国有7 000人,美国有2 300万人。运动员基数难以支撑我国竞技篮球向高水平迈进[16]。从整个体系和关注度来看,我国篮球运动发展重竞技,轻群体;重男篮,轻女篮;重五人,轻三人,发展不均衡。同时,篮球运动覆盖面不够广泛,对于中老年人士、残障人士的赛事开展不够,没有针对性的系统性赛事。篮协出台的政策变动频繁,缺乏连续性,对于篮球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塑造不够。此外,我国男子篮球和女子篮球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均等的态势,女子项目优于男子项目,导致我们在同一发展时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和同一个方式来进行发展布局。

3.2.1 推动篮球普及要从女子、特殊人群以及三人制做起

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发展需要强大的篮球群众基础,而要从根本上提升篮球群众基础,则需要在群众中培育篮球文化。篮球受众面不够是制约我国篮球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达到全民全员参与,篮球文化才能根深叶茂。2019年男篮世界杯上,我国男篮在主场错失良机,印证了男子篮球日渐衰弱的事实。但与之相反,草根走向的男子、女子三人篮球队却均获得了参加东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并且女子三人篮球队还获得2019年世界杯冠军,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奥运项目。这充分说明,夯实篮球群众基础是竞技篮球腾飞的重要途径。因此,篮球普及要在战略上充分重视三人制篮球的推广,同时要充分推广女子群众篮球、老年人篮球、残疾人篮球,彻底扫清篮球普及的盲区,形成热烈、健康、向上的群众篮球氛围。

3.2.2 深化推广校园篮球运动是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的重要阵地

校园是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的重要场所。因此,将高校为首的校园体系与CBA联赛竞技人才有效衔接仍是新时期我国篮球发展壮大的重要课题[17]。

第一,要扩大校园篮球训练覆盖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训练和竞赛,扩大校内和校级篮球比赛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冬夏令营选拔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篮球俱乐部进入学校。

第二,要加强校园篮球队伍建设。要构建篮球中学生、大学生全国联赛,广泛建立篮球学校代表队。支持大中小学成立青少年篮球俱乐部。

第三,要加强校园篮球理论研究。要建立高等院校篮球学院,加强篮球基础理论研究,发挥在项目开展、科研训练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智库作用。进一步将教练员认证体系和裁判员培养体系进行标准化设计,拟制相关培养教材。

第四,打通校园篮球人才升学通道。要深化探索体校培养与校园培养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输送途径。支持篮球场地设施的共享利用和免费开放或低价开放力度,强化青少年篮球赛事的宣传传播力度,研究制定对于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篮球特长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篮球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

3.2.3 建立省市级赛事平台来推动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发展

现今竞技篮球赛事更多位于国家层面,而要切实推动群众篮球发展,必须面向省市,扎根基层,尤其要发挥地方篮协的组织指导作用。以江苏省为例,省篮协负责除竞技篮球发展外的所有篮球相关项目,其中群众篮球发展是篮球协会的主要职责之一。从2019年开始,江苏省开始举办江苏省男子(女子)篮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已经成功举办两届。“苏超”联赛的开展,激发了各地市的群众篮球热情,得到各地方篮协的支持,企业的赞助,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最好的省级超级联赛之一。“苏超”联赛汇集了退役CBA联赛运动员,现役、退役CUBA联赛优秀大学生运动员,全国“野球”界高手,各地市篮球高手。闯入4强的队伍,将根据名次进行主客场比赛。再如广东省东莞业余篮球联赛吸收了多名现役职业球员参赛,不仅使得群众性赛事水平得到提升,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扩大了赛事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18]。精彩的赛事带动了当地球市的火热,激发了民众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也将竞技篮球模式融合在群众篮球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省市群众篮球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吸收竞技篮球人才加盟,更加需要一套运作竞技篮球赛事的成果经验,促进群众篮球竞技化。

3.3 深化篮球运动的社会融合功能和国家健康战略价值

篮球运动是世界第二大运动,是反映集体精神、展现国家风貌、体现民族价值的一大运动,具有展现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巨大价值,同时也具备增强国民体质、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战略价值。以姚明进入NBA为例,篮球曾引发亿万青年高度的关注和热情,也培育了一大批热血的青少年球场勇士,更是激起了全社会对篮球运动产生了较高的认同感,发挥了一定的社交黏合剂作用。但随着姚明等一批巨星的退役,我国篮球热逐渐散去,篮球运动的独特价值也逐渐在消退。然而,我们不能无视篮球运动巨大的社会融合功能和国家健康战略价值。

第一,加速社区篮球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篮球服务供给。首先,加强社区篮球场地供给和维护,推进新小区篮球公共场地建设,建设10分钟篮球活动文化圈,满足地方群众篮球活动需求。其次,加强社区篮球社团和协会建设,通过“互联网+”、APP、微信、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实现组织建设的网络化、便捷化和沟通及时化,进而整合社区篮球力量,整合社区篮球资源,强化社区篮球组织凝聚力,进而推动社区篮球组织竞赛体系的形成。

第二,将篮球运动打造成休闲健身和体育消费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加速推广社区篮球、趣味篮球、老年人篮球、花式篮球、街头篮球等各种形式的篮球运动,通过编制创新篮球活动形式,研制丰富的科学训练手段与方式,将篮球运动打造成不同年龄段人群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方式,起到积极的健康促进和心理健康干预等作用。其次,要注重篮球消费文化的培育,有效开发篮球运动科技,研发丰富的篮球辅助训练器材,将篮球消费推向时尚化、科技化和品质化。要面向全民供给篮球服务,深度发挥健康促进机制。

第三,要建立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活动间的文化关联和情感血脉。我国各级篮球国家队需要完善自身形象,形成更富内涵的文化符号,从而在大众心理层面塑造更加亲民和富有心灵归属的符号象征。国家篮球队的符号化要注重激励性、精神辐射性和引导性,从而在所有篮球参与者中形成强烈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

3.4 深化推进“管办分离”下篮球治理体系的公司化和绩效化

要建立现代化的篮球治理体系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行政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篮球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我国篮球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定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色彩,协会实体化治理道路尚在探索之中,公司化和绩效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制度化管理特征尚不明显。为此,要深化推进“管办分离”下篮球治理体系的公司化和绩效化。

第一,要深化推进篮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首先,要加快篮球协会与篮球管理中心的脱钩,充分发挥篮球协会专业性、权威性,与教育部学生体协积极配合。

其次,要推进各级各类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

再次,要鼓励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社会篮球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在场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教育部、体育总局共同制定社会篮球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由学校自主选择合作俱乐部。

第二,要建设公司化治理体系。

首先,要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会员化治理体系,建立协会的公司化运作章程,颁布涉及财务人员、会员权利、管理决策程序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另外要建立一套涉及财务、保险、道德诚信、人才选拔等内容的法规制度,从而保障一切篮球治理事务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要建立篮球现代化专业团队,如专业化的球探选材团队、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团队、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团队等。此外,要加速篮球信息门户网站建设,促进竞技篮球系统与学校篮球、群众篮球、职业篮球系统及社会其他系统信息沟通、共享和互联。

再次,要建立篮球信息资料公开平台,实现各俱乐部、基层体校、篮球项目传统学校之间的竞技篮球信息收集、整理和共享。

第三,深化篮球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现代篮球治理体系。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助推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发展。打造强大的篮球群众基础也有赖于管理部门的组织、领导和推动。目前,中国篮协分为9个职能部门:国家队管理与外事部、青少年发展部、联赛部、三人篮球部、社会发展部、竞赛部、公关与市场部、综合部、技术部。但其中仅有1个部门是专门为全国群众篮球发展设立的——社会发展部。旗下有中国篮球公开赛、全国小城镇篮球赛、中国乡村篮球赛等群众性篮球赛事体系。尽管其起到了激发各地群众篮球氛围的作用,但从管理战略层面来看,群众篮球在国家管理层面的力度和地位显然不能和竞技篮球相提并论。因此,需要深化改革群众篮球管理体制,出台更加细致的战略规划,形成更加客观的评价指标,从而深入推动群众篮球发展,为实现竞技篮球和群众篮球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篮球运动竞技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学校的“失败课”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幼儿篮球运动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国际篮球运动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化内容分析
鞍山市第五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在澳大利亚骑行
花与竞技少女
篮球市场推广对篮球运动的促进作用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