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拉松赛事风险形成机理与控制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

2021-07-26邹国忠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体育赛事马拉松

张 苏,张 静,邹国忠

(1.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00;2.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200083;3.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马拉松是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体育运动。2008年中国国内只有2个世界田联金牌赛事,而2019年中国的世界田联标牌赛事(含金、银、铜标)已达24场,占世界田联举办赛事总量的17.65%[1]。中国马拉松赛事自2016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从参赛规模上全国马拉松赛事及相关总规模为712.56万人次,较前一年增长129.56万人次,增幅超过20%。进入21世纪,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使得马拉松赛事作为竞技体育项目更加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城市马拉松赛事是竞技体育融入城市生活的突出表现,城市发展需要马拉松这道风景线,其为整个社会系统平衡资源,为短期的人口流动和长远的城市规划起到关键的作用。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拥有各种社会功能。体育作为人类发泄攻击性的途径,以一种安全的方式使社会负能量得以宣泄,维护社会秩序[2]。马拉松赛事作为体育运动的子系统,其运作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同时系统本身在出现偏离常规轨道的行为时,需要对相关机制进行调整,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城市马拉松赛事具有娱乐、健身和角色学习等社会教育和适应功能,使个体在赛事中链接到整个社会环境,在外部环境中使身体和精神均获得社会再适应。马拉松作为一项有强烈目标感的运动,向社会成员传递社会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参与者遵守参赛的规则,达到自我和社会群体在此项目上的认可,同时此项运动的开展也是宣传社会目标和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人与社会在行动中的思想碰撞。上层建筑以马拉松赛事的形式润化社会中的人群。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结,系统之间以共同价值体系为基础。作为约束的依据和导向,城市马拉松赛事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之间隐含着内在的联系,赛事对于社会制度的落实具有刺激作用;社会结构所处的水平需要通过抽象的形式即内部层层的逻辑才能将观察不到的内容加以反映。

城市马拉松能将城市“社会”结构与“自然”结构加以整合,维护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谐。马拉松赛事一个突出的功能就是作为“城市会客厅”[3]。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能够最大范围地展现城市风貌,宣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我国马拉松赛事在举办城市的分布上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城市更容易吸引参赛者[4]。赛事可以促进社会的人际和谐、城市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改善。同时体育活动还会带来个体心态上的变化,继而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行为。体育运动发挥社会心态功能有赖于相互联系的各个维度共同发挥作用[5]。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城市体育文化之一,在发扬城市体育文化、强化人们城市记忆、增强社会成员文化认同以及对城市文化认同感方面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马拉松赛事体现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文化精神,可以起到维系社会共同价值模式的作用。作为社会行动者本身,对于角色的定位更加清晰,更加遵守社会规范和赛事规则,对于赛事中出现的越轨行为可以起到控制作用,使社会成员遵守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规范,在城市发展中渗透赛事文化,使城市体育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统一。

1 马拉松赛事风险诱因分析:社会、组织、个人三层分析框架

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诱因可从3个维度加以分析,由表1可知,宏观角度的社会层面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4个因素;中观角度的组织层面包含赛事管理和赛事技术两大方面;微观角度的个人层面包含3大群体:观众、参赛者和志愿者。每个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赛事出现风险,但是各个因素在赛事风险中所代表的风险因子各不相同。

表1 社会、组织、个人分析框架下的马拉松赛事风险诱因分析Table 1 Analysis on the risk inducement of Marath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ocial,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analysis

2 马拉松赛事风险形成机理的分析

2.1 社会燃烧理论框架

社会燃烧理论是一门物理学和社会学相融合的交叉理论,该理论主要将社会中的风险积累和爆发与燃烧原理进行合理类比,是由我国中国科学院著名社会物理学家牛文元院士首次提出的。

社会燃烧理论认为:燃烧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是自然界中燃烧现象发生的3个必备条件。同样在物质燃烧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任意一个条件充分控制,燃烧现象极有可能被终止。把这一原理应用在社会学领域,也就是应控制社会发生无序、动荡、失调现象的基本要素,即社会风险产生的3个条件。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只有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状态达到完全和谐时,社会才能真正稳定。当稳定的状态被扰乱或打破时,往往会激发许多社会问题,从而形成新的不稳定状态[6]。该理论将引起社会无序的基本动因(即随时随地发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视为提供社会不稳定的“燃烧物质”;一些媒体的误导、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非理性的推断和社会心理的放大等,相当于社会动乱中的“助燃剂”;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突发性事件,通常可以作为社会动乱中的导火索或称“点火温度”,一旦导火索出现,社会将进入一种失序状态[7]。

2.2 马拉松赛事风险产生的社会燃烧理论解释

马拉松赛事风险具有突发性、积累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与燃烧现象类似,因此可借鉴社会燃烧理论分析马拉松赛事组织运营中所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

2.2.1 马拉松赛事风险的“燃烧物质”

2.2.1.1燃烧物质之一:城市资源承载压力过大

马拉松赛事的整个阶段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口的快速流动,对城市的资源消耗成为城市一项庞大的支出。在有限的承载能力之下,消耗超过最高限度时城市的相关职能会趋于停滞。城市的环境在赛事带来经济效益方面做出了让步,却也带来了更深的隐患[8]。随着马拉松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吸引的观众和游客数量不断上升,在赛事中消耗的资源考验着城市在赛前、赛中、赛后的管理能力,对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和污染解决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运动的背后存在着生态环境的隐患和城市绿化的威胁,城市处理垃圾的压力也在短时间内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修复需要耗费的成本也是高昂的,可能会严重影响城市市民的正常生活。马拉松赛事在带来丰富的旅游人口的同时,加剧城市旅游资源的紧张,易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造成“人与自然”间的不和谐,社会失序行为继而发生,以资源浪费和社会失序为表现,削弱了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功能,使社会系统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2.2.1.2燃烧物质之二:参赛者水平参差不齐

马拉松赛事参与者在没有正确的指导、合理的训练、缺乏运动技能的情况下参赛,可能会在比赛中受伤,甚至猝死。2014年国内的马拉松中,猝死的人数有4人,而在2015年这一人数攀升至5人,这些猝死者都具有共同点。首先是赛前的参赛经验不足,对自己身体的预估存在严重的偏差。2015年合肥马拉松猝死者李某没有参与过马拉松赛,而自己报名参加了半马,在途中猝死身亡。福州马拉松中猝死的卢某则是特种兵出身,但同样没有马拉松训练经验,在赛中意外猝死。这些猝死事件也反映出主办方组织能力欠缺、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问题。马拉松赛事的应急反应时较长,缺乏主动跟踪选手的意识[9]。在猝死事情频发的情况下,赛事的猝死防范机制没有及时跟进和更新[10]。赛事的风险因子得不到有效控制,为赛事埋下一颗失序的种子。

马拉松赛事期望的社会目的是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和健康生活的意识,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大型赛事应急机制的不健全,应对赛事突发状况的经验缺乏,导致运动员的生命安全保障不足,为马拉松赛事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人们参与赛事设置了一道心理关卡,将内心的担忧和害怕转嫁到外部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产生,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调。

2.2.1.3燃烧物质之三:盲目跟风办赛、提高赛事等级

从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方面看,国内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多由政府主导,赛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企业赞助、报名费,其中政府财政占主要份额,在二、三线城市办赛过程中更是明显。一方面,部分城市为了打造城市形象,提升“政绩”,忽略城市自身荷载能力和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办赛,很可能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致使“马拉松热衰退现象”产生。对马拉松赛事的过度消费影响赛事的长期发展,也会带来马拉松运动爱好者的反感情绪[11]。另一方面,部分城市马拉松赛事主办方为提高赛事水平,达到中国田协颁布的马拉松赛事标准,使用一些不符合规则的操作,如主办方花高价请国际知名的选手参与,提高赛事水平,但大量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反而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赛事规则被破坏及赛事运营的失序,继而对整个社会系统带来负面的影响。此外,标牌赛事在应对危机时的弹性不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体育赛事包括马拉松赛事在各地均陷入停滞状态,给体育产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直接导致体育公司倒闭;主办方赛事准备方面缺乏有序的安排以及对赛事可持续发展的预见,这些将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不稳定,激发多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以上这些马拉松赛事中所显示的风险诱因,都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马拉松赛事举办经验尚且不足,组织和风险管理能力不够,这些风险诱因就构成了马拉松赛事风险的隐性燃烧物质。这些燃烧物质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是导致马拉松赛事风险形成的原动力,风险规模的大小与这些燃烧物质的多少成正比。

2.2.2 马拉松赛事风险的“助燃剂”

2.2.2.1助燃剂之一:过度的舆论炒作

当社会文明和人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追求健康、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成为人们必然的向往。而路跑运动作为相对更简单、更易于开展、不受场地条件限制的运动,自然就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运动之一。近些年,路跑赛事发展迅速。从几百人参加的小城镇比赛到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城市马拉松比赛,全球每周都有成百上千的路跑赛事[12]。以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等路跑赛事为代表的参与性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已经逐渐超越了观赏性体育赛事[13]。随着路跑运动的快速发展,马拉松比赛异常火爆,很多比赛需要抽签才能参赛,跑者全国各地四处参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从社会进步、人民健康意识觉醒角度而言,马拉松比赛爆发式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国家和社会都在积极鼓励民众自发锻炼的行为。然而,由于大众科学锻炼意识的淡薄、科学运动方法和技能的缺失,加上从众效应、攀比心理、理性缺乏,反映了大众对参赛的竞技追求的异化,由超越自我异化为虚假荣誉、片面炫耀[14]。2018年绍兴马拉松比赛选手在晕厥后仍要求继续参赛就是类似事件的典型[15]。

马拉松精神的确值得宣扬,马拉松运动彰显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马拉松运动代表了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止步的精神。但有些时候,媒体舆论过度宣传夸大马拉松精神,将任何事情都跟马拉松挂钩,这显然是对这项运动的极大误解,也给大众带来很多误导,对相应风险的发生都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2.2.2助燃剂之二:审核监督的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家的推动下,体育产业迅速发展,许多大型赛事已由政府办转变成市场办,这种政府简政放权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优势,为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种情况下,马拉松赛事在面临政府服务、市场调控的机遇下,也面临着审核和监督缺失的风险,尤其是民间组织的非官方马拉松赛事,更是缺乏专业组织机构的审核和监督。而不论官方还是非官方组织的马拉松赛事,都应该根据举办城市的地理位置、空气质量、城市荷载力等条件,以及依托承办单位的资质、办赛水平、办赛经验,对所承办的马拉松赛事进行全方位评估审核,同时评估审核结果应对公众公开,让参赛者拥有知情权。缺乏专业机构的审核监督以及公众知情权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到马拉松赛事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安全性,增加马拉松赛事的风险系数。

2.2.3 马拉松赛事风险的“点火温度”

2.2.3.1点火温度之一:社会突发事件

恐怖袭击、SARS、H1N1流感、新冠肺炎、台风、地震、寒流等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突发性社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类突发性风险一旦发生,马拉松赛事必将中断。2013年第117届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因为恐怖爆炸事件不得中断[16]。2015年法国巴黎布洛涅-比扬古半程马拉松(Semi-Marathon de Boulogne-Billancourt)因赛前收到恐怖袭击信件被迫取消[17]。2012年由于桑迪飓风,纽约马拉松在开赛前48小时宣布取消。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取消所有大型马拉松赛事。这些突发性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会成为马拉松赛事的“引火点”引发赛事风险发生。

2.2.3.2点火温度之二:赛事组织突发事件

除社会突发性事件外,由于赛事运营单位在赛事组织过程中疏忽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如2018年苏州(太湖)马拉松“递送国旗”事件,南宁国际马拉松“拉拽冲线冠军运动员”事件,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比赛“抄近道”事件等违规事件,这些都将成为马拉松赛事风险的“导火索”,引发赛事风险的发生。

马拉松赛事整体的组织运行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这种貌似“稳定”的状态下,隐藏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即“燃烧物质”。马拉松赛事风险一般都具有突发性,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不稳定的因素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当这些不稳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某一“导火索”的激发下,就会打破这种“稳定”状态,也就是说这些“可燃物质”在“导火索”的“点燃”下,朝着不稳定的态势发展,“助燃剂”将加快这种态势的发展,当这种不稳定超过一定临界阈值时,就会导致马拉松赛事的风险出现。如果没到临界阈值,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行干预,还可以重新回到另一种“稳定”状态。如图1所示,马拉松赛事风险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需要“可燃剂”“助燃剂”以及一定的“点火温度”才会爆发。赛事相对稳定的状态会一直存在,但是风险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的。针对出现风险的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最大程度地降低赛事的风险是现阶段高质量办赛需要努力的方向。

图1 马拉松赛事风险形成机理图Figure 1 Mechanism chart of marathon risk formation

3 启示

3.1 提升马拉松赛事管理服务水平

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可以分为赛前、赛中、赛后3个部分,赛事的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共同影响赛事的质量和水平。赛前阶段的准备需要赛事组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好完备的计划和准备,协调各方的资源;得到来自政府、组织、企业的支持尤为重要。对赛事中参赛人员的身体状况监控是赛事需要关注的重点,赛事组织在赛前应对参赛人员进行严格审查,使参赛人员的水平合乎标准,避免出现受伤甚至是“猝死”,使赛事蒙尘。提高马拉松赛事的管理服务水平的措施有:第一,提高政府部门对赛事的监管能力,以服务型政府为基点,为赛事的举办提供资源和平台,打开赛事绿色通道,在保证赛事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对赛事承办的市场组织进行引导,给予组织方更多的政策福利;第二,要制定出体育赛事组织标准化的流程,提高赛事运营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赛事的容错率,使赛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容错空间。培养高质量的赛事组织人才,厘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权责,制定详细的标准;第三,完善企业赞助渠道,为赛事带来稳定的资金支持,拓宽体育赛事的赛道,吸纳更多的企业资本,包括对赛事本身,也可以是对赛事的保险、服装、智能设备以及医疗等的投资。

3.2 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体育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育社会组织作为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可以承担组织赛事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功能,对政府向服务型方向转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市场中也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在社会层面上,体育社会组织为大众提供正确的健身方式,定制健康的运动方案,减少锻炼中的运动损伤。在个人层面上,体育社会组织为大型马拉松赛事中身体锻炼开具了科学的处方,使个体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科学的认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不同的赛程,减少了因为盲目参赛带来的不良后果。体育社会组织可以自行组织体育赛事活动,为大型的体育赛事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也成为了赛事市场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一方面为赛事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提高赛事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为赛事在市场中培养了一批潜在的参与者。在新媒体中宣传体育社会组织举办的活动,可以提高赛事在人们生活中的曝光度,为大型赛事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依靠体育社会组织自身独特的功能可以促进体育赛事往更加专业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3.3 科学统筹重大赛事的准备工作

结合马拉松赛事自身的功能和办赛特点,应当对赛事承办的城市提前做好评估审查工作,避免出现承办城市资源压力过大,影响赛事的质量和水平的情形。合理协调和利用城市的各项资源,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核定赛事所需的资源以及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根据赛事举办城市的特点结合赛事项目,在发展城市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基础上,提高赛事在城市的生命力,深拓城市中赛事的发展空间,为赛事的筹办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重大赛事的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提升赛事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厘清赛事各个环节的权责,明晰赛事项目的流程,完善赛事的风险防控体系。利用社会舆论造势,为赛事的开展做足宣传,同时将赛事安全作为赛事宣传的重点之一,引导大众科学参与赛事,文明观看赛事。根据体育赛事周边配套设施的服务水平,借此机会提升赛事的档次,完善赛事整体产业链,整合赛事资源,科学推进赛事的筹办工作。利用重大赛事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保证赛事专项资金落实到位,达成赛事与企业互利共赢局面。

3.4 引导赛事组织全力开展自救

当赛事风险出现之后,赛事组织者一方面需要发动自身的力量全力“抢救”赛事,尽可能减少赛事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需要反省自身,切断问题的源头,遵守赛事规范。首先,办赛主体可以在整个赛事系统中协调好资源的分配,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运营的效率。在赛事的整体质量的管控方面,对参赛人员的健康审查至关重要,关系到赛事的安全质量水平,能够防止在赛事中因身体原因造成突发事件。与此相伴的就是要完善赛事的医疗急救系统,制定医疗站的分布标准,对整个医疗过程中的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联合卫生、交通、通信多个系统,高效准确地处理突发事件。积极应对赛事突发问题带来的舆论,给予公众知情权,保护参赛者的权益。其次,总结赛事中出现的问题,积累办赛经验,做好赛后的完善工作,规范赛事组织行为,提高赛事的国际化、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在赛前做好充分准备,制订出多样化的方案,借助政策资源获得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提高赛事的质量水平,确保赛事的平稳运营。

3.5 加强对马拉松赛事的长期跟踪研究

疫情期间居家防疫成为民众生活的重点,大众对身体健康的意识在疫情中得到提升,在此期间身体活动受到场地的限制,赛事活动的数量明显下降。可以推断出疫情之后赛事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个爆发期,这就需要明确体育赛事未来发展的着力点,为体育赛事回暖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缓冲阶段,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爆发阶段不断提高赛事的影响力,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破坏行业规范的现象出现。在稳步增加赛事资金来源的同时,防止低质量的赛事泛滥导致赛事口碑下滑,影响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用长远眼光看待体育赛事的运营,确保赛事形成完善的闭环组织,整个赛事系统合乎运营的宗旨和目标。对体育赛事进行及时的跟踪管理,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赛事治理的成果。针对赛事的长期发展,完善赛事的审查监督体系,对体育赛事的承办城市、组织单位、运营公司以及赞助企业等实行积极的审查,确保承办城市拥有负担赛事的能力,组织单位具有资源协调赛事之力,运营公司具备高效办赛资质,确保企业赞助能够落在实处,从而促进赛事的健康发展和行业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马拉松赛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随着赛事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需要不断提高对马拉松赛事的风险认知,更加深入地分析赛事风险诱因,针对马拉松赛事的各个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赛事自身要在自身的服务和质量上不断突破和提升,重视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积极组织标准化流程制定、提高企业参与度,相应地降低赛事风险的发生。利用体育社会组织在赛事中的独特地位,发挥其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带动马拉松运动在群众中的普及,为大众科学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城市作为马拉松赛事的重要载体,城市资源决定了赛事的发展空间;对办赛城市进行全面的评估,有利于赛事的顺利进行,提高赛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赛事的志愿者服务也是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层次直接影响到赛场上对于参赛人员的救助工作。此外,赛事在防控风险方面要以自身为基点,提高赛事的灵活性,增加各个环节的联动性,做好赛事的服务工作。要积极应对赛事回暖后带来的新挑战,为马拉松赛事的稳定健康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体育赛事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一起来跑马拉松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