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氨甲环酸对妊娠期高血压围产期产妇凝血功能与产后出血情况的影响分析
2021-07-26邓喜华
邓喜华
(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 益阳413000)
妊娠期高血压属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我国发病率在9.4%左右[1],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妊娠期首次出现血压水平异常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点,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水肿等症状[2],一般在妊娠20周后发生,是导致母婴不良结局的主要病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与氧自由基异常、遗传、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相关[3]。近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一定的升高趋势,这主要与环境改变、行为模式改变、高危妊娠孕妇数量增加等因素相关,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落实,本病的发病率增加了近3倍[4],我院近年来重视本类患者的合理有效用药干预,其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氨甲环酸这一联合给药方案应用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期高血压诊断标准[5]者;(2)通过各项检查确诊者;(3)定期接受产前检查者;(4)单胎妊娠者;(5)既往无高血压疾病者。排除标准:(1)免疫功能损害者;(2)合并凝血机制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者;(3)合并其他类型妊娠期并发症者;(4)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及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年龄分别为23-36岁,平均(30.33±1.79)岁,24-38岁,平均(29.71±2.30)岁。研究组中初产妇23例,对照组25例,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妊娠期高血压常规治疗,给予硝苯地平(生产公司: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238,规格:30mg)维生素E(生产公司:浙江新昌制药,国药准字H20059217,规格:100mg)给药,单次给药剂量100mg,每日口服给药1次,治疗期间需要多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同时对饮食行为进行调整,限制盐、糖、脂质等的摄入,多补充优质蛋白、纤维素、微量元素,同时定期进行血压水平与母婴情况的监测。在胎儿娩出后均给予氨甲环酸(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886,每瓶2mL∶0.2g)治疗,给药剂量为1g,混入200m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给药,研究组患者联合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83,1mL:250μg)治疗,阴道分娩者肌注给药,单次给药剂量250μg,剖宫产分娩者则在术后给予250μg宫体注射给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间隔15-20min左右重复给药,但给药剂量不得超过2m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氨甲环酸均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给药频率的调整,分娩结束后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
在分娩前后采集每位患者空腹外周血3mL左右,置入真空抗凝管内振荡均匀后给予离心处理,对血浆进行检测,离心至检测时间控制在1h内,无法及时检测的样本,须置于-80℃的冰箱内保存,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器及配套试剂盒(美国IL,型号:TOP700)完成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等,通过凝固法严格遵循相关检测规范开展检测。同时就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娩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分娩前两组产妇凝血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两组产妇PT、TT均显著延长,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各凝血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前后凝血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产妇分娩前后凝血指标对比(±s)
注:与分娩前相比,*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939分娩前10.09±1.7410.13±1.80-0.1000.921分娩后14.10±1.38*12.09±1.49*6.1810.000分娩前15.04±1.7314.92±1.680.3110.757分娩后18.46±1.28*16.58±1.49*5.9770.000分娩前5.49±0.635.34±0.661.0270.308分娩后3.03±0.41*4.09±0.50*-10.2380.000分娩前1.63±0.391.59±0.410.4410.660分娩后0.70±0.19*1.09±0.27*-7.3770.000 PT(s) TT(s) FIB(g/L) DD(mg/L)
2.2 两组患者分娩后不同阶段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产后2h出血量为(119.47±14.21)mL,24h出血量为(198.32±13.58)mL,对照组产后2h出 血 量 为(163.51±19.33)ml,24h出 血 量 为(217.53±23.79)mL,研究组患者产后不同阶段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会对孕产妇全身多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是孕产妇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重视度极高。硝苯地平维生素E在本病治疗中较为常用,通过舒张血管、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高凝状态,同时抑制脂质代谢物在血管壁的积聚,达到降低血压水平、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6]。
本次研究分析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氨甲环酸对本病患者围产期凝血功能与产后出血情况的影响。两组产妇分娩后均给予氨甲环酸干预,该药能够有效透过生理屏障,于机体创伤区域特异性聚集,能够与纤溶酶原氨基酸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抑制机体纤溶系统激活,发挥促进凝血的功能,在临床诊疗中应用广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较好的促进宫缩的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子宫平滑肌的张力,促进产后血窦的闭合,发挥较好的止血作用。与此同时,在胎盘娩出后给药,能够刺激局部血小板的聚集与促凝血因子的释放,改善机体凝血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有研究[7]分析了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联合应用于产后出血患者中的效果,显示在改善患者凝血指标、提升产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突出效果。FIB是主要凝血指标,由机体肝脏分泌的凝血因子Ⅰ,在凝血因子XIIa及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这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单体蛋白质,在促血小板聚集、提高血液粘滞性、提升外周血管阻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血栓形成、红细胞粘性增强的主要促进因子,现代医学认为FIB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水平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影响并反应高血压的严重程度[8]。有研究[9]分析了妊娠期不同阶段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及未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孕妇的FIB水平,结果显示,妊娠期不同阶段所有孕妇的FIB水平均要高于正常参考范围,也伴随妊娠时间的延长,FIB水平也会逐渐升高,这主要与妊娠期产妇生理变化相关,为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如神经内分泌激素及胎盘分泌激素间相互作用以保障营养供给。正常情况下,FIB水平的升高,有助于分娩过程中的有效止血,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但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FIB水平会显著高于正常孕产妇,这类产妇妊娠期会合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亢进,出现凝血因子活性异常增高的情况,导致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性增强,而长期处于高凝状态,会直接对机体凝血及抗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产生影响,增加血栓、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将直接危及母婴安全[10-11]。接受联合给药的研究组患者,分娩后FIB水平均降低情况较对照组显著,PT、TT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较对照组突出,且产后不同阶段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宫缩水平,从而缓解宫缩不足导致的局部应激反应风险,降低产后出血风险,同时本药还能够改善纤溶系统,降低动脉痉挛程度,从而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的优势突出。
综上所述,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常规综合降压干预的基础上,围产期开展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氨甲环酸给药,能够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水平,降低产后出血风险,应用效果确切,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