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你“过度的补偿心理”害了你

2021-07-25丁闽江

心理与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感归属感

丁闽江

我遇到过这么一个咨询案例,一个女大学生失恋了,情绪很低落,一直走不出失恋的悲伤。这时候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她启动了补偿心理机制,开始疯狂购物、不受控制地暴饮暴食、随便找个替代对象然后火速分手……显然,这样的补偿机制不利于她走出悲伤的阴影,不然她也不会走进我的心理咨询室了。

补偿心理是一种关乎人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有人通过补偿心理机制超越自身缺陷,获得积极内在动力取得最终的成功;也有的人因为过度补偿,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导致心理偏差。正确利用补偿心理,以实现从“缺陷”到“优越”的转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认识“补偿心理”

 什么是“补偿心理”

“补偿”(compensation)最早是生理学概念。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题为《器官的自卑感与它的生理补偿》的著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阿德勒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的某个器官如果有缺陷,阻碍了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为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另外的某个器官会显示出它的优势,表现更突出。

阿德勒将生理上的补偿引入心理学,并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自卑与补偿”理论。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同时,“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这种行动就是补偿。

简单地说,补偿就是发展一方面的能力去掩盖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以消除某种自卑。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那位女大学生的行为便是如此。

 “补偿心理”的表现类型

补偿心理可以分为积极的补偿心理和过度的补偿心理。

积极的补偿心理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适应和训练,最终获得成功的一种心理机制,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通过刻苦努力,最终改变了命运。

过度的补偿心理是指个体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形成了偏差的认知,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成长。

这样的个体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可能会通过侵害他人、违法乱纪、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超越自卑感。比如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想破坏他人的拥有,或者用违法的方式获得他人的东西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失恋的人把情绪发泄在第三者身上,甚至做出侵害他人的事情来达到心理平衡;要求严格、控制欲强的、常将“你必须……”挂在嘴边的自我牺牲式父/母爱等。

如何正确看待补偿心理?

了解补偿心理产生的原因

除了前文提到的消除自卑,补偿心理产生还有诸多原因:

1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普遍失落和负荷,对于渴望追求完美的人们来说,失落和负荷会尤其重。

2控制感缺失。对自身所处环境拥有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当这种控制需求因为某种原因而得不到满足时, 便会激发补偿心理。

3归属感缺失。作为社会性生物, 人类有强烈的与他人建立联系、追求群体归属感的内驱力。当这种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补偿心理来得到满足,直接的应对方式是通过积极与他人接触以重新建立联系, 或遵从群体规范以被认可。

4自身缺乏认可。个人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

5主动适应社会的本能。个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会主动地通过补偿心理来调整自身的认知和处事方式。

6自身未完结的期待。个体会将这种期待不由自主地强加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的目标实现来补偿自身的心理期待。

 了解补偿心理对自身产生的利弊

补偿心理就像水一样,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反应。

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往往具有催人奋起激励人的作用,通过补偿心理,可以使人变得越来越强大,使人的价值感不断提升,从而获得成长和成功。

而过度的补偿心理,可能会加剧内心的脆弱或者形成认知偏差,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也有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如何正确利用“补偿心理”,获得心理平衡?

个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识到有缺陷并不可怕。

建立多元补偿机制,恰当地进行心理补偿。经济学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虽然讲的是投资,但在这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元补偿就是要找到多元寄托的方法,别把情感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被某种情绪或方法限制想象,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当你失恋时,不要采取疯狂购物、疯狂打游戏这些极端方式,可以试着将情感分散,嘗试读书、看电影,与好朋友一起唱歌、游玩等。

消除“被控制感”。想要弥补控制感的缺失,可以用消除“被控制感”的方法。这一步听上去可能很难,但其实我们都做过,比如上课悄悄吃零食、下课偷偷抄作业,这些是不是都会给你巨大的满足感呢?因为做这些事,使你觉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悄悄做点平时被禁止的事,如偶尔熬个夜、吃点容易长胖的东西、买下被认为无用却合你意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来减轻自己的无力感。当然,违法乱纪的事情除外。

学会享受独处。我们不一定非要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独处时也依然可以获得平和、愉悦的感受。如果你因为害怕空虚而不愿意独处,我建议你先练习独自运动、独自读书,用这两件事把自己填满,让自己渐渐适应独处的感觉。之后,你可以尝试练习瑜伽、冥想等能放松身心、让你感到平静的运动。

另外,在生活中,要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到挫折时,可以用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的压力。为自己树立的目标达不到,就变通一点去看待它,不能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要以为自己没能实现就逼迫孩子去实现。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内心越“圆满”,心理补偿启动也越少。希望我们能对补偿心理有更多的觉察,并为我们正确所用。

猜你喜欢

阿德勒自卑感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把童年还给童年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让人深思的声音
自卑不可怕 自信最美
怎么做才能变得幸福?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把书包留在墓地
阿德勒与人本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