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德勒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2014-09-19刘将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9期
关键词:阿德勒罗杰斯马斯洛

刘将

摘要: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真知灼见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其对主体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强调和重视使他成功预见了心理学发展的趋势。阿德勒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且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位创建者罗杰斯、马斯洛和罗洛·梅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罗洛·梅

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主张从历史影响的角度来评价心理学家[1],“心理学史中的伟大人物,要以他们的最后的影响而定”。阿德勒之后的诸多心理学家的理论中都有他的洞见存在。阿德勒的大部分观点和洞见,已经巧妙精细并且无声无息地弥漫在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当中。这使得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成为影响最为持久的心理学理论之一。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真知灼见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他对主体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强调和重视使他成功预见了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阿德勒的观点越来越正确”,马斯洛说道,“当事实摆在眼前时,他的人性观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2]。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被称为心理学的人本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1988)[3]。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通过强调性的重要性而形成了生物决定论;行为主义者则通过强调条件反射的作用而形成了环境决定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既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在驳斥了环境决定论和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上,阿德勒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即人的“创造力量”(creative power)。这一观点则为人本主义理论所继承。此外,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整体论原则也深深影响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位重要创建者的理论和思想各具特色,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曾经跟随阿德勒学习,受到阿德勒启发,在晚年都由衷地表达了对阿德勒的赞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德勒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且还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阿德勒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三位创建者罗杰斯、马斯洛和罗洛·梅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

一、阿德勒对罗杰斯的影响

了解阿德勒和罗杰斯工作的人不难理解二者的相似性。罗杰斯表达了与阿德勒相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在处境中面临着恐惧、焦虑等心理困境,可以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趋向光明的未来。罗杰斯的这一观点与阿德勒的观点非常相似,可以说几乎是阿德勒思想的翻版。罗杰斯所说的恐惧、焦虑等心理困境相当于阿德勒所说的“自卑”或“劣势”心理;在面对这些心理困境时,二人都主张采用通过鼓励、培养勇气,发挥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克服困境实现理想自我。罗杰斯和阿德勒的思想的相同点还在于二者都强调对未来理想目标对个体生活的指引作用。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曾经在纽约接触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简单而直接的治疗方式给罗杰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杰斯于1987年在一封信件中写道[4]:

我很有幸能够接触、倾听、观察阿德勒博士。记得那是在1927年到1928年之交的冬季,我在纽约的儿童辅导研究院(该机构在“大萧条”时期关闭)实习。当时我已习惯于运用严格的弗洛伊德式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即便在考虑“治疗”一名儿童时,也要提前准备好七十五页的案例史,各种费神繁杂的测验。让我震惊的是,阿德勒博士选用非常直接而简单的方式对待前来接受治疗的儿童及其家长。经过很长的时间我才认识到阿德勒博士所运用的这种直接而简单的治疗方式让我受益匪浅。(1987年1月19日的个人通信)

根据可以查阅到的文献,上述内容是罗杰斯提及的阿德勒对其的直接影响。早在几十年前,罗杰斯在他的自传中就提到他与阿德勒的相遇。他只是说道:“阿德勒给我们讲课,他认为并不需要详细描述案例史,他的这一观点震惊了所有的人。我当时认为他肯定是弄错了,因为我们按照惯例都会采集五十到七十页长的案例史”(Rogers, 1967)。所以后来,罗杰斯才说道,“经过很长的时间我才认识到阿德勒博士所运用的这种直接而简单的治疗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罗杰斯提出的使来访者潜在的自我得到实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其二是内在一致(congruence),其三是共情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罗杰斯的治疗转变的基本条件和阿德勒的社群情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和对应性[5]。阿德勒认为“社群情怀”是一种固有的潜能,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发展和训练;而罗杰斯的“基本条件”作为治疗关系转变中的基本技能也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发展和训练才能实现。

阿德勒的“社群情怀”概念包含了罗杰斯所提出的治疗转变的基本条件。在1927年的一篇文章中,阿德勒使用了“共情理解”这一术语来描述“社群情怀”[6]:

关于社群情怀,我们有与他人不同的理解。我们当它是一种感情,我们认为这样做是正当的。但这并不只是一种感情,它是一种对待生活的评价态度……我们无法对其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发现一位英国作家的一句话更有助于对其解释:“用他人的眼睛观察,用他人的耳朵倾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阿德勒在1929年曾指出,具有高度社群情怀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自信、勇敢、乐观等品质,并且更倾向于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对待他人。阿德勒强调“心理治疗师应无条件表达社群情感”[6],换言之,应为当事人提供一种鼓励的治疗氛围。阿德勒进一步指出:治疗师应该放弃关于自我的思绪,以及对自己控制地位的敏感性。以伙伴式的态度和来访者保持接触,把自己的社群情怀传递或转移给来访者。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还主张,社群情怀发展完善的治疗师能够忠实于自身以及来访者,并与其保持一致性的态度。

二、阿德勒对马斯洛的影响

关于阿德勒对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的影响,Hoffman(1988)在《做人的权利:马斯洛传》一书中作了很好的论述。他甚至认为阿德勒是“影响马斯洛的导师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一位”,在描述马斯洛与阿德勒的关系时,他认为阿德勒“对马斯洛的职业生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7]。

马斯洛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就一直关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马斯洛的导师是著名的心理家Harry Harlow,他以通过研究猴子的社会行为来理解人的发展而闻名。马斯洛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猴子的性行为和支配行为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马斯洛关于猴子中支配性和性行为的整个博士论文研究都是对阿德勒的理论,即人类社会活动中隐含着对权利的追求的一种验证。马斯洛计划进行各种关于猿猴和人类的研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阿德勒的理论,并渴望从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启发。

1935年阿德勒获得了美国永久居民资格,并在纽约定居。也许是历史巧合,就在同一年,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27岁的马斯洛也来到纽约。阿德勒在纽约的格拉梅西公园酒店(Gramercy Park Hotel)有一个套间。从1935年开始,阿德勒每星期五晚上都在那里举行公开研讨会。虽然马斯洛与阿德勒交往的时间并不算很久,他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依赖于阿德勒,但是阿德勒还是对马斯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马斯洛由衷地钦佩阿德勒,认为阿德勒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柯林·威尔森则把1935-1945年这段时间称为马斯洛的“阿德勒时代”,此时的马斯洛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阿德勒主义者[8]。

阿德勒对于马斯洛关于灵长类动物研究的研究报告及其当时正在进行的性行为和男性支配等研究,都给予了特别的鼓励,并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马斯洛给阿德勒提供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把社群情怀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品质。从此以后,马斯洛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认同并实践着阿德勒的这一理念,马斯洛也认为人类具有追求利他主义、同情心、友谊等的自然倾向和品质,尽管这些品质可能受个体早期有害的经验所淹没或破坏。阿德勒强调体制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也对马斯洛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要

影响。

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1970)中援引阿德勒的观点[9]:

社群情怀这个由阿德勒创造的词汇,可以用来很好地表达出自我实现的人性情感的韵味。尽管偶尔也会愤怒、急躁或厌恶,他们(自我实现的人)总体上对人类有一种深厚的认同、同情及喜爱的感受。

此外,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采用了阿德勒的“宠坏的儿童”(pampered child)的概念。阿德勒认为个体需要的单纯满足并不必然使人达到“人性的崇高层次”(loftier levels of human nature)。个体对所受恩惠的忽视,在满足后的遗忘和贬低,都会导致“价值的扭曲”(value pathology)。在此基础之上,马斯洛总结到,“很久以前,阿德勒在他的诸多著作当中提到‘溺爱的生活风格,我们也应该使用这一术语来区分病理性满足和健康性满足”[9]。

阿德勒后期所说的社群情怀是“一种可以有意识发展的内在潜能” [6]。然而社群情怀不仅涉及社会世界,而且涉及整个世界。然而,马斯洛认为社群情怀只是自我实现的人的重要品行之一。而对于阿德勒来说,社群情怀是人格的最重要维度,是人类努力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心理健康的人的社群情怀获得了高度发展;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来说,其社群情怀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阿德勒的乐观和进步的观点影响了马斯洛。与弗洛伊德对人类状况悲观消沉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德勒认为可以通过革新社会结构、社会训练和教育辅导来达到改善个人的目的。也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阿德勒曾接受那些因“智商低下”或“智力低下”而被学校开除的孩子,通过治疗和辅导促进其重新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业上有显著的进步。这种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心理功能的强调与马斯洛当时的观点较为吻合。马斯洛尽管不是阿德勒的正式门徒,但马斯洛始终感激阿德勒思想在学术上对他的启发和帮助。马斯洛把阿德勒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研究马斯洛的学者柯林·威尔森甚至认为,“从根本上说,他(马斯洛)仍然是一名阿德勒主义者” [10]。

马斯洛在1970年阿德勒诞辰100周年纪念时写道 [2]:

在我看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更为正确。正如诸多事实强有力地支持他所描述的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阿德勒领先了他的时代。在这里我指的是他对整体主义的强调。

三、阿德勒对罗洛·梅的影响

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外一名创建者。在1932年和1933年的夏天,作为青年学生的罗洛·梅参加了阿德勒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避暑胜地举行的暑期研讨班,有幸结识了这位个体心理学创建者。罗洛·梅在研讨班中和阿德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罗洛·梅非常赞同阿德勒的观点,从阿德勒那里接受到很多关于人类本性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学思想。跟随阿德勒的这些学习为罗洛·梅打开了心理学的大门,罗洛·梅得以“直接进入心理学”。

阿德勒对罗洛·梅的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反映在在罗洛·梅的第一本著作《咨询的艺术:如何给予和获得心理健康》(1939)中。在其原版的前言中,罗洛·梅曾写道,“这些讨论要归功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谦虚而敏锐的智慧”。罗洛·梅还在附录的一处注释中写道[11]:

有意思的是,本书传递了阿德勒博士的一些印象,因为我曾有幸获得了能够直接和阿德勒学习、联系和对话的宝贵机会。阿德勒博士是那种具有同情心的人(sympathique);与他交流中没有人际隔阂。即便在讨论中也能保持放松,这也是他的主要性格之一;与他相处时不会紧张。虽然对阿德勒某些肤浅观点的批判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然而可以确定地说,他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对人类理解自身的持续贡献,将永载史册。

该书在1957年重印之后,Calvin S. Hall发表了一篇关于该书的书评,他在书评中指出“阿德勒是这本书的生命活力”[12]。纽约阿德勒研究院主任Danica Deutsch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该书渗透着阿德勒学说的思想和参考,可以当做我们研究院的教科书”[13]。

该书在1989年修订再版,罗洛·梅在新的序言中指出,他“与阿德勒的联系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当时的大学并不教授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兰克等其他心理治疗家的思想,他们在这个国家基本上也不为人知”[11]。

在该书的最后一节“咨询与无限”中,罗洛·梅援引了阿德勒的观点,写下了如下的结语[11]:

人类状况中的所有一切都不正确,内在自我不和谐,病患世界也不和谐。从心理学和宗教学上的意义上说,在试图逃离这种不和谐过程中疾病就相随而至。阿德勒认为,一个宠坏的儿童她希望整个宇宙都按照她的方式运行。另一方面,健康的个体则愿意行走在危险的刀锋边缘,去追求“真”和“善”,即便“真”在断头台上,“善”从未完美地实现过。

罗洛·梅后来所关注的存在心理学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罗洛·梅等人主编的《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一种新维度》(1958)就是当时关于这一主题的重要著作。之后罗洛·梅开始对“神话”(myth)感兴趣。在1970年纪念阿德勒诞辰100周年时,罗洛·梅写道,“我的神话概念和阿德勒心中的引导虚构非常类似。事实上,(在我忽视他好几年之后)我越来越赞赏阿德勒

了”[14]。多年以后罗洛·梅再次强调,“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阿德勒及其引导虚构思想”[4]。

[1](美)E. G.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 [M]. 高觉敷,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60.

[2]Maslow A H. Tribute to Alfred Adler [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26: 13.

[3]Obuchowski K. Alfred Adler: Precursor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88,44: 263-269.

[4]Ansbacher H L. Alfred Adler's Influence on the three leading co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0 (4): 45-53.

[5]Watts R E. The remarkable parallel between rogers's core conditions and Adler's social interest [J].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98,54(1): 4-9.

[6]Adler A.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M]. New York : Basic Books, 1956.

[7]Hoffman E. The right to be human: 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M]. Los Angeles, CA: J. P. Tarcher.1988: 102.

[8](英)柯林·威尔森. 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M]. 杜新宇,译.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132.

[9]Maslow A H.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10]Wilson C. New pathways in psychology : Maslow and the post-Freudian revolution [M]. New York : Taplinger, 1972: 156.

[11]May R. The art of counseling (rev. ed.) [M]. New York: Gardner.1989.

[12]Hall C S.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1959, 4: 263.

[13]Deutsch,D. Review of Rollo May, The art of counseling[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60, 16: 108.

[14]May R. Tribute to Alfred Adler[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70, 26: 13.

栏目编辑 / 王晶晶.终校 / 黄才玲

猜你喜欢

阿德勒罗杰斯马斯洛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父亲的形象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把童年还给童年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