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区房背后的“教育焦虑”

2021-07-25宋红燕

心理与健康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区环境孩子

宋红燕

最近,我们的手机被一线城市高房价的新闻刷了屏,诸如“一夜之间,上海学区房跳涨100万”“学区房无房可售”等等,不论哪一条消息都牵动着那些“老父亲/老母亲”的心。那些“鸡娃”父母更是提早嗅到了学区房要暴涨的消息,纷纷加入了抢学区的战斗中。

优质的教育资源确实被视为房地产行业中的稀缺资源,在配置房产时追求好的教育环境也是无可厚非,但对学区房有如此深执念的,可能只有中国式父母了。他们太担心孩子会拥有失败的人生,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父母们总是想在孩子刚接触教育环境时就试图去“控制”,掏空钱包和家底,背负巨额贷款斥资去买“老破小”的学区房,即使牺牲住房环境也要让孩子挤进好的“学区”。学区房就像超市的大白菜一样被疯抢,又好像谁提前抢到了房源,谁的孩子就能飞黄腾达,甚至很多学区房的房价增幅已经不再按照市场规律发展了。父母们也依然像中了魔咒一样,对学区房的关注热度一年胜于一年,仿佛把孩子往学区房一扔,啥都不用管,许个美好的愿望,过几年就会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学区房背后是满满的教育焦虑

其实,学区房只是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的一个缩影,类似的社会现象很多,如各类课外培训班,以及从幼儿园开始就出现的各种兴趣班,而似乎这也是一向注重“学业”“仕途”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所独有的特色。从孔孟时代开始,国人就偏好仕途,功成名就和光宗耀祖经常被挂在嘴边,“教育”被视为可以实现飞黄腾达的重要途径。而好的教育资源集中下的学区房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是加权最大的,也难怪学区房如此被看重,让父亲母亲们在追逐学区房的路上产生如此大的焦虑感。

然而,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学区房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学校、老师、父母以及社会各种资源的共同参与,并且孩子才是受教育的本体。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到底是学区重要还是培养孩子的过程更重要?也許正是因为将这个问题本末倒置了,才让追逐着学区房的父母们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正在影响着亲子关系

父母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者的功能,孩子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其充分发展的条件。但现实中,更多父母轻视教育中孩子的主体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之前的准备工作上。他们习惯于规划好一切,按照自己“理想型孩子”的样子预测未来,并将孩子提早安排到自己认为对的人生轨道上。这似乎抛开了孩子的自然属性,父母们需要的是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而并非完全是当下的这个孩子。所以,当孩子碰到一些问题时,例如出现叛逆、逃学、攻击、成绩下滑,父母通常表现为怒不可遏,指责孩子太不懂事,埋怨孩子不能理解他们的含辛茹苦,更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跳出这个既定的“轨道”。

在临床案例上,父母执意送自己的孩子去看心理治疗师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非常有问题”,如不懂礼貌、不守规矩、随意顶撞父母,甚至被认定为“没有人情味”,等等。然而,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的“问题孩子”有时并不是父母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中更多的是在父母面前感到紧张不安,无法放松,想脱离父母既定的“轨道”而不得法,也会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直言:在接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学区房”教育环境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一时间也难以适应。实际上,很多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所规划的,也是有能力去思考和解决现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但这些优点都不是父母想要的,所以父母们选择“不接受”,孩子也就这样成了“有问题的孩子”。

孩子虽小,但他们仍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拥有“教育焦虑”的父母只给孩子一个学区房的环境或者补课的条件,并不见得对孩子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过程,而非一个既定的结果。这些“有问题”的孩子真的一无是处吗?在我看来,追逐学区房的父母内心是逃避参与到孩子真实的互动中,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真实状态,在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之前,却将很多枷锁放在了孩子身上。所以,在处理教育焦虑时,父母更需要先觉察自己的情绪,这应该才是很多父母需要在学区房面前考虑的问题吧。

猜你喜欢

学区环境孩子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环境清洁工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孩子的画
漫观环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