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产业”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调查
——以辽宁省西部5市为例
2021-07-25姜艺佼姜庆丹马月丹胡婷婷
姜艺佼,姜庆丹,马月丹,胡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伴随现代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国际上通常以某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及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及以上来界定人口老龄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1],所以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依据辽宁省统计局2020统计年鉴,辽宁省14个地级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超过20%[2],其中,辽西的锦州、朝阳、葫芦岛、盘锦、阜新5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7.81%、22.19%、23.57%、22.92%、24.55%,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推动养老产业的需求增加。“银发产业”面向的主要群体为老年人,机构养老属于银发产业中的本位产业,作为我国养老模式之一,机构养老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
据2020年第四季度我国民政统计分析数据,辽宁省现有2033家养老机构,17.6万张机构养老床位;辽西5市现今总计有475家养老机构,38,046张床位,机构和床位在全省的占比分别为23.37%、21.62%。参照我国2020年颁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辽西地区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包含老年人生活起居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求,有医疗资质或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养老机构可以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相关医疗服务,且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本文以辽西地区养老机构为对象,了解被调查养老机构的机构人员、床位、建设等相关资源配置及使用情况,探讨辽西地区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地区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向养老机构相关负责人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辽宁省西部5市(即:锦州、朝阳、葫芦岛、盘锦、阜新)养老机构发展情况展开调查。限定各市上交问卷数量不少于30份,并于2020年10月以城市为单位回收调查问卷。
1.2 调查内容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从以下3个方面对辽西地区养老机构进行调查:①养老机构的基本经营情况:养老机构经营方式与开办年份、床位使用情况等;②医疗服务情况: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的合作情况、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以及机构入住老年人情况;③人员配比:包含养老护理人员、执业中医师、老年照护师等相关人力资源的情况。
1.3 方法
采用区域抽样方式,共收集到电子版调查问卷157份,将仅回答部分问题的问卷作废,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30份,问卷有效率为82.80%。将收集到的样本进行整理,并利用Epidat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养老机构的基本经营情况
从经营方式、开办年份、机构床位量及入住率4个方面对130份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公办公营养老机构有53家(40.8%),公办民营类养老机构17家(13.1%),民办民营类养老机构数量最多(60家,46.1%)。2005年之前开办的有53家(40.8%),2005年之后开办的有77家(59.2%),85.0%的民办民营机构于2005年后开办。调查显示,该地区小规模养老机构(床位数≤50张)最多,有62家(占47.7%),床位数51~100张的有32家(24.6%),101~200张的有15家(11.5%),大于200张的有21家(16.2%)。入住率过半的养老机构有82家(63.1%)。虽公办公营类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略高于其余两类,但三者相差甚微,占比均稍过半数,见表1。
表1 辽西5市130家养老机构基本经营情况
2.2 医疗服务开展情况
调查显示,130家养老机构中有117家(90%)已经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可以提供医疗服务项目的养老机构仅为52家(40%),提供2种及以上医疗服务项目的养老机构仅有20家,78家养老机构不提供医疗服务;提供医疗服务的项目中,内设医疗机构的有22家,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的有34家,配备康复保健专门医护人员的22家;提供中医诊疗(含中成药)的有17家;提供中医特色服务(如药浴、足疗、推拿、刮痧、拔罐等)的仅有29家。
2.3 入住老人基本情况
130家养老机构共有6909名老年人居住。其中,男性3677人(53.2%),女性3232人(46.8%);60~79岁年龄段5466人(79.1%),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1378人(19.9%);入住群体中,可自理老人居多,有3345人(48.4%),半失能老人1832人(26.5%),全失能老人最少1732人(25.1%)。
2.4 人员配比情况
被调查养老机构中,共有2646名工作人员,其中医务人员(执业医师、药师及执业护士)782人,养老护理人员167人,其中持证执业护士470人、老年照护师及其他护理人员697人,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人员1167人。持有老年照护师证的养老机构数量最多,平均每3家养老机构中便有1家拥有相关持证人员;持有执业中药师的机构数最少。对五类持证工作人员人数进行统计显示:执业护士群体基数最大;执业中药师人数最少。综合机构与人数配比显示执业医师、中医师与中药师数量较为稀缺(见表2)。样本养老机构中,小于30岁的年轻护理人员仅24人(2.15%),30~50岁人员553人(47.4%),50岁以上人员590人(50.5%)。多数护理人员(86.5%)的月工资不超过3000元,780名护理人员(66.8%)每年可接受1~3次的相关培训,仅80人(6.9%)没接受过相关培训。
表2 130家养老机构含有持证工作人员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养老机构总体入住率偏低,体量差距显著
机构养老属于我国常见的养老模式之一[3],辽西5市早期开办的养老机构经营方式多为公办公营,后伴随《民政部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的出台,公办民营与民办民营类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在辽宁省《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辽政办发〔2014〕46号)中明确指出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4]等相关政策推行后,民办民营类养老机构的规模与数量增幅显著,但入住率并不理想,公办公营的入住率最高,民办民营的入住率最低,且总体入住率仅55.0%。辽宁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2张,远低于全国平均数(30.5张),省级范围内养老床位数量供给能力不足,而调查地区老年人入住率偏低,可能原因为:①辽宁省西部地区总体经济欠发达,且该地区平均乡村人口占比61.8%,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为15,646元,低于辽宁省17,450元的平均标准[2],农村老人经济保障低于城市老人,人口基数与经济负担是制约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因素之一。②公立养老机构以面向“三无”、优抚、贫困等人群居多,相较于以盈利为主的民营机构,公立类养老机构费用相对较低,定位高端的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内容丰富但收费标准高。不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服务管理与收费因素影响着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选择[5-7]。③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或老人可能更习惯居家养老,对机构养老模式认知度和接受度存在的差异也是影响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主要因素。④老年人总体数额与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之间的比例也是制约入住率的重要原因,规模过大的扩张或规模较小的缩减均不适宜养老机构的发展,配合地区老年人口的流动迁移,发展适中规模的养老机构对提高入住率效果更佳。
3.2 医养结合落实缺口大,医疗资源与适用人群匹配度低
“医养结合”即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融合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或在养老机构中增设护理医院、康复室等医疗服务内容,均属于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8]。调查显示,辽西地区养老机构多采取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在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服务的模式相对偏少,但仍旧存在部分养老机构功能单一,仅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尚未增设医疗、康养等相关内容,无法落实“医养结合”模式。调查显示,该地区可以提供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数量居多,但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与类别偏单一,且相关中医药康养服务的提供微乎其微。各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中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占多数,失能老人占少数,故针对不同人群基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内容侧重也应有差别。自理老人的医养服务内容更偏重于预防保健、康复和适度治疗,但该地区可提供中医诊疗、康复保健的服务内容极少,而面对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该群体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更迫切地需要养老机构提供适宜、连续的护理或临终关怀等服务。同时,鉴于该地区养老机构同医疗机构大比例签约合作的大环境,其可能产生的不同资质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差异、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有效改善的服务能力差距[9]等都是影响医养结合发挥实质性效用的潜在问题。
3.3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匮乏,持证上岗率低、年龄偏高
人才队伍的匮乏在服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均有体现。以葫芦岛民政局数据为例,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与服务人员分别为7922张与755位,平均每1位工作人员需面向11张养老床位老人提供服务,可用资源明显不足。在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中,人才队伍匮乏的情况更为突出,各养老机构持有执业医师、药师等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缺乏,与中医中药类相关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调查中持有老年照护师与执业护士的人数相对较多,执业护士的存在是基于医养结合的医疗需求。老年照护师是基于我国老龄化需求背景下打造的以老年人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具有一般医疗护理知识、照护技能、精神慰藉等集多层次需求为一体的专业性服务人才,目前属于照护领域的新型职业,但由于其职业具体标准和服务范围仍处于不断摸索与完善的状态,所以无法明确界定相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劣。年龄偏高主要呈现在护理人员群体,照护人员是养老机构的中坚力量,直接影响着照护服务质量的高低[10]。通过调查,护理人员中的年龄段整体以中老年为核心,缺少年轻力量,而护理服务工作强度高、服务内容多,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可能因身体机能受限无法负荷过多的老年人需求从而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导致养老服务人才呈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有:①缺乏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没有系统的培养规程,为减少运营成本降低、忽略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或减少对持证专业人才的招聘;②工作强度高、事务琐碎,工资待遇及薪资福利无法与工作量成正比,晋升及发展空间窄,机遇与平台较少以致人才流失;③受传统观念与社会氛围影响,专业人才或年轻人不愿进入养老机构工作,欠缺职业归属感[11,12]。
4 对策与建议
4.1 结合地区经济实情,细化政策落实
我国银发产业方兴未艾,“医养结合”是养老板块的大势所趋,现今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多以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社区居家养老3种模式呈现[13]。“医养结合”大环境下,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需要政策指导与地区实践两者并进。近年来,国家层面相关机构养老的政策方案不断涌现,2015年民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20年民政部颁发《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均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结合辽西地区自身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更加贴合地区特点的政策尤为重要[14,15]。应明确公立类养老机构与民营类养老机构的发展定位:公办养老机构——坚持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为主体属性,加大地方政府投入,提高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环境与医疗机构合作。鼓励周转困难的公办机构在保持国有性质前提下进行公办民营的改革,并制定针对于省内不同地区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减少相关资源的浪费。民办养老机构——根据地区老龄人总体基数需求适度控制养老机构的规模和设施标准,在政策与资金扶持下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同时结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养老机构的连锁化与规模化发展。
4.2 推进“医养”衔接,提高中医药发展
“医”与“养”的界定一直是“医养结合”运营的壁垒。提高“医养”在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精化顶层设计,政府可以考虑在管理机制上精简操作流程,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避免多部门管理的权责不明晰现象;组建顶层领导的牵头机制[16],层级推进地区养老机构发展的可操作性,提高不同部门间的有效协作。与此同时,中医药在养老机构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与长期照护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应增强中医药在“医养结合”中的发展动力,合理配置医疗保健与康养资源,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为老年人的慢性病提供诊疗与中医体质辨识;运用中医理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膳食调理、养生运动等健康干预,推动中医药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融合发展,贯彻“医养结合”的建设任务,着力构建养老大格局。
4.3 搭建养老机构人才梯队建设
辽西地区养老服务的“人才荒”现象,不仅是该地区呈现的问题也是我国整体养老机构市场所面临的困境。加强养老机构的人才梯队建设可以从人员专业发展和薪资待遇两方面推进。在专业发展方面,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将养老需求同社会资源相结合,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才的专业化、多元化培养。对已在职在岗人员开展定期技能培训与业务水平学习;加强尚未走向工作岗位人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培养。面向学校,可通过政策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的专业性人才[17],如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1+X”的老年服务管理方案。面向社会,与农村脱贫工作相结合,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对有一定素质与技能水平的贫困农户、下岗人群等帮扶群体设置不同岗位的专项招聘与培训,鼓励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业。
在薪酬待遇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明确其工作内容与职业发展方向。地区政府应视养老机构运营情况予以一定程度的资金扶持;针对岗位职能类别规划不同晋升渠道,并适时开展激励制度与绩效评价体系,增强养老机构人员对工作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4.4 完善服务体系,重塑养老理念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与需求内容也在不断提升,简单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需求态势。因此,机构养老不应局限于提供单一模式的基础生活服务或基本的医疗照顾服务,“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从多样化角度提供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将诸如物质生活品质、设施环境等的硬配置与社会参与度、精神慰藉等的软服务相融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其服务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健康服务需求、生活环境需求以及社会适应需求三方面[18]。健康服务包含身体的疾病预防、护理康养以及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安抚;生活环境包含基础生活设施建设、居住环境布局、日常饮食等;社会适应可以面向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人际关系交往需求,创新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从多样化角度提供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激发地区养老服务消费潜能。打破传统观念对机构养老的负面认知与同质性服务供应,支持面向不同需求层次老人的差异化服务提供,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优化与体验升级。努力将 “老有所养”提升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对夯实地区机构养老体系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