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经》“五果为助”释义果品养生*

2021-07-24王婧萤黄滋淳许梦晨戴玲丽沈沐瑶李伊雯谢锬菲陈涤平

中国果树 2021年7期
关键词:内经

王婧萤,黄滋淳,许梦晨,戴玲丽,沈沐瑶,李伊雯,谢锬菲,陈涤平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2100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3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1]明确了果品是人体必需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并将“多吃蔬果”列为国人平衡膳食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向来重视食疗养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其中“果助”二字意为:不以之为主,但不可或缺。正如李时珍所言:五果“辅助粮食,以养民生”。因此挖掘五果的理论基础、食养作用、膳食原则以及慢性病防治等尤为重要。

1 “五果为助”的内涵

1.1 “果”与“五果”的概念及含义

关于“果”的含义,东汉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将“果”字析为:“果,木实也。[2]”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写道:“木实曰果。[3]”《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均将果释为树木所结的果实。今泛称木本植物的果实。

而关于“五果”的含义,纵观《内经》中涉及“五果”的相关原文及横览“五果”与“五谷、五畜、五菜”的联系,书中是根据性味和功效的不同,选择了“桃、李、杏、栗、枣”5 种具有代表性的果品定义为“五果”。南宋类书《小学绀珠》[4]和现代《汉语大词典》[5]亦均释其为“桃、李、杏、栗、枣”5 种果品的合称。

1.2 “助”与“五果为助”的概念及含义

“助”字把五果在饮食中的地位描述得极为详尽,《说文解字》云:“助,左也。”《宋本广韵》有称言:“助,佐也,益也。”《中华字海》有云:“助,帮助,协助”,使得“五果为助”的含义更清晰化。即“助”表现在“养”“益”“充”之后,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大致都已备齐,再多吃一点果品,对于机体的健康维护会起到莫大的作用[6]。

而“五果为助”正如李时珍提出的五果“辅助粒食,以养民生”之说。是指食用水果、干果等果品,可有助于消谷化积、补充营养素、提高抵抗力,表明五果类食物具有辅助滋养的作用。

2 “五果为助”的养生学理论基础

2.1 五果与阴阳五行学说

2.1.1 五果分阴阳

阴阳是古代的哲学概念,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事物皆有阴阳属性[7]。阴阳给出了对万物本性及其多样性的解释[8]。阴阳化生万物,万物必兼五行,“五果”亦不能脱离其中。五味可作为五果阴阳划分的标准,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和《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记载为依据,五果阴阳划分为桃、枣属阳,李、杏、栗属阴。

2.1.2 五果归五行

《内经》中对于五畜之肉的五行属性,基本是以五味来归类并自成体系[9]。而中医是实践性、感觉性的学说,以此来类比五果之实,《内经》中五果亦是谨和五味,五味又与五行相配属,是故仍以五味为纽带而推断五果的五行归属,即李属木,杏属火,枣属土,桃属金,栗属水。

2.2 五果与四时五味学说

2.2.1 五果顺四时

养生讲究天人相应,饮食五果要顺应四时。因而四时养生便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中的具体应用[10]。而四时养生也是。

“五果”的四时养生原则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基于五果的阴阳划分。各医家对此见解不一,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由此推得“养”为制约之意,即春夏宜食属阴的“五果”之李、杏、栗,秋冬宜食属阳之桃、枣。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即春夏宜食属阳的枣、桃,而秋冬宜食属阴的“五果”之李、杏、栗。观点有悖,大相径庭。现代学者唐华伟[11]则认为应顺应天之阳气的变化规律来调整体内阳气的运气状态,以确保人体的阳气在不同的季节能顺利地生长收藏,从而使人体的阴阳始终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各家见解各异,见仁见智,还需因人(体质)、因性(功能)施果。譬如蒸煮大枣可减其热性,其性趋于平和,宜于秋冬作滋补调和之品,依此才能达到调养生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2.2.2 五果合五味

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浓气味殊。五行内合五华五志,外有五色五味,而“五果”最先被人们感知的便是入口滋味,即“五味”。而这种感觉器官形成的味觉需要上升为理论[12],从“滋味学说”演变为“五味学说”,以便为五果之实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因《内经》中有关“五果应五味”的记载较为简略,故纳入《本草纲目》中相关描述并归纳如表1。

表1 《内经》《本草纲目》中五果对应五味情况

通过对比发现,《内经》中各篇章之于五果应五味的记载均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一果应一味,且并无交叉归属。《本草纲目》中五果应五味则稍显独特,李、桃二果非一果应一味,载为“李酸苦、桃辛甘酸”,为一果应多味且有交叉归属。

两书记载出入略大的为杏,在两书中分别属“苦”与“酸”,将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营养学及食用水果实感相结合,果之五味最先是根据滋味来划分,其次便是功效;而提到杏,多以酸甘为主,鲜少有苦,况杏多以或酸涩或甘甜的口感居多,可初断两书或是以功效来划分五味,并将水果滋味的复合性作为依据之一。

以上这种养生学指导下的饮食文化,就是靠人体直观体验感为最初标准来类比并定义。而五果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13]。但不同人群对同一果品刺激味蕾后得到的体感亦不完全相同,为使得“五味学说”进一步深化,还可类比苦酸皆可入五脏之肝的理论进而结合五脏推得五行乃至体质。

2.3 五果与五脏补泻理论

2.3.1 五果对应五脏

在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指导下,对内主以五脏,对外辅以五果、五味,内外呼应,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互为解释的五行养生观。并谨以《素问·宣明五气》“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为依据,以五味为桥梁,可推五果对应的五脏分别为:李应肝,杏应心,枣应脾,桃应肺,栗应肾。

2.3.2 五果对五脏补泻的多样性

五果谨和五味,五味各有其效,其效各有所好,各入其脏。历代医家对其各入脏腑后所起到的补泻作用看法不一,《内经》中视“五入”为补,“五禁”为伤。遵循《灵枢·五味》中“李酸”的具体描述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记载,结合五行生克之“过食五果之味可损其本脏、其所克之脏、其克己之脏”理论,以“李”为例浅析五果对脏腑补泻的作用。

张明丽[14]根据《素问·宣明五气》所载“酸入肝……是为五入”推得李味酸,可滋补肝阴;同篇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可解释为肝病不宜食李酸,损伤肝脏,与“五入”相悖;而《素问·脏气法时论》又有“肝欲散……酸泻之”之说,指李酸泻肝;《灵枢·五味》又提出心病者宜食酸的说法,则是根据“虚则补其母”的理论,肝为心之母,心气虚则食李酸,酸先入肝,以达到补心之效。病证有虚有实,其遵循的理论各异,见仁见智,不做深究。

但其共同点是五果之五味所喜脏腑固定,如李味酸先入肝,虽也可补心气,但仍有主次之分,即李以味酸、入肝、属木为主,具体用法还应根据个体体质细细辨之。

2.4 五果与五行人体质学说

体质的形成既承借先天禀赋,又领受于后天调摄,既靠五行运道之造化,又依四季更迭之调养。因此体质学说被认为是因人养生的基础。本文既以《内经》中“五果为助”的食养理念为依托来挖掘五果养生,便以五行体质学说为例,来探究如何借五果之偏纠体质之颇,以达阴平阳秘。

五行体质学说始见于《内经》,并在《灵枢·通天》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均有记载。《灵枢·通天》将人分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平和之人5 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分为木、火、土、金、水5 类。但人之体质并非一身一体,一人一质,多呈兼质之象,每一类又细分出5 类,共计25 类,即“而二十五人具矣”[15],此二篇说法不同,但内容大体一致,均遵循阴阳五行来划分体质。依《内经》中对五行学说、五行人外形、生理特征及脉象等描述,并借鉴历代著名相学家论述及著作大成的《神相全编》[16]之相关描述,将五行人的外形特征归纳为表2,试归纳不同体质人群与五果的配属并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表2 五果对应五行人体质

3 五果的膳食原则

五果俱可作药用,但它们均以食物的姿态最先为人所熟知,等因奉此,因人施果,依效选果,寓果于药,需遵循“五果”的食养食疗原则;五果各有其味,五味各有其力,各入脏腑,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心入肺,咸入肾。适食不仅可养生治未病,应用得当还可疗疾治已病;反之,误食则可能损五脏,难运化,生疾病;凡入口之物,过食必伤,即便优如“五果”,亦概莫能外。

3.1 李(晒干腌制)

李,《名医别录》载其别名有李实、布霖、嘉庆子,从植物学角度来划分为蔷薇科李属木本植物李的果实。据杜莉[17]考证,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果”之李更是作为中国原产的食物原料,被当作中国饮食文化的典范。

(1)食养食疗。李入肝经,被认为其治在肝,中医认为肝主筋,治骨节屈伸不利,药用时可治骨节痨热,即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发的关节疼痛及发热之症,而治法取其“热得酸则敛,得苦则降”之效用。正应明代儒医李梴《医学入门·食治门》所言:“李子苦甘治肝病,骨间劳热须臾净。”食养食疗:因李入肝肾二经,且性味酸苦,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即对应《本草求真》[18]中“敛骨节间痨热不治”中的骨节痨热之症,且治法正是取其“热得酸则敛,得苦则降”之效用。

(2)过食误食。李入口多酸,其核味苦,果实种类颇繁,但多不入药,其属生硬之品,多食则胃难克化,易生胪胀(腹胀)发热之病,有助热生湿之弊,暑湿季节过食,易生痰发痢疾。且因其味酸,入肝经,空腹食用易产生大量胃酸,肝木克脾土,反伤脾胃。况生李酸涩,脾胃虚弱者慎食,加之熟者易腐难存,民间多将李晒制成干、腌制成脯。此外,李不可与白蜜、雀肉、米浆水、青鱼、鸡蛋同食,有损五脏,令人生虚热。配伍上不与湿热之物同用,宜单独食用。

3.2 杏(水煎炖煮)

杏,最早见于《本草图经》,别名杏实,从植物学角度来划分属于蔷薇科木本植物杏或山杏的果实。其性味酸甘、温,归肺、心二经。据相关文献记载,历代医家多不建议食杏,故此处主要讨论杏的不当饮食。

(1)食养食疗。取杏入肺经之用,其对肺系相关疾病有其独特功用,搭配得当更彰其效。对于因风寒袭肺造成的风寒感冒,民间认为可取杏肉和白萝卜各50 g,生姜3 片,水煎服;或将上几味炖熟后捣烂成膏,一日3 次分服,尤适用于风寒感冒。

(2)过食误食。杏生食对人体多有损伤,《饮食须知》[4]有“生食多伤筋骨。多食昏神,令膈热生痰,动宿疾,发疮痈,落须眉。病目者食多,令目盲。小儿多食,成壅热,致疮疖”一说,又有《古今医统大全》“其杏黄熟时摘取食,不可多食,令人发热及伤筋骨”的记载,合并杏入肺经理论,多食生杏会伤膈动肺,滋生痰湿,甚则引发宿疾;肺主皮毛,多食生杏亦有须发尽落的风险,因此多建议做汤或果脯食用。因此食杏应讲究因人施果,有心肺相关疾病者更应慎之又慎,孕产妇忌之。因此适食、少食生杏,以杏入汤或干制果脯食用为宜。

3.3 枣(或蒸或煮)

枣,从植物学角度划分属鼠李科枣属木本植物枣的果实,性味甘、温,归脾胃二经,因其种类、变种及别称繁多,本文以所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且属药食同源的“大枣”来讨论。

(1)食养食疗。枣多被用来生食、熟食或晒干食脯,以及与谷物同蒸煮以食用。不同烹饪状态下的同一果品性味功效各异,故不可一概论之。正如贾铭在《饮食须知》[19]言其“味甘,生性热,熟性平”,新枣性热,而经过“蒸煮煎熬”的熟枣性味平和,常人皆可用,方剂中更是常用它来调和诸药、护益脾胃。陶弘景在《名医别录》[20]中曾记载:“大枣无毒。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治心下悬、肠。久服不饥神仙。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更因“久服不饥神仙”之效,多被后人用于辟谷养生,以枣代谷,缓解饥饿,补气强身,堪称果中佳品,得“良枣”美誉。

(2)过食误食。正如贾铭于《养生须知》中“生食多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患寒热胃弱羸瘦人不可食,同蜜食损五脏,熟枣多食,令人齿黄生,久食最损脾,助湿热”所言,过食生枣则人有热象,羸弱体虚之人慎食;过食熟枣令人齿黄,伤脾胃,助生体内湿热之邪;枣不可与蜜、葱、鱼类、鳖蟹同食,龋齿者不可食,小儿娇嫩,不可久食。综上可知大枣生熟各有其效,有利有弊,相反相己,合理膳食方为养生之道。

3.4 桃(或熬或煎)

桃,出自《日用本草》,别名桃实,为蔷薇科木本植物李属桃的果实,性味甘辛酸,微温,有益气生津、润肠通便、活血化积之效。

(1)食养食疗。《千金翼方》撰有:“蜜桃,肺之果,肺痈宜食之”,肺为娇脏,喜湿恶燥,寒热不耐,最易感外邪,恰《中医食疗全方录》[21]载食疗方“桃煎”,便是取桃100 个,去皮取汁,与15 kg 蜂蜜,上两味同熬成煎后食用,有补气润肺的养生保健功效。此外,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果糖、果酸及多种维生素。

(2)过食桃辛。桃被历代医家列为五果之下品。经文献查阅得出,这主要源于传统本草类专著如明《滇南本草》、清《饮食须知》《本草求真》等均有关于“生桃损人”的记载,即食用不慎可生热毒,皮肤或有化脓性感染,以及泄泻。《本草求真》提到过量生食青桃会引发泄泻、疮痈,且不易消化,又因“冬桃差胜”,即生食成熟期较晚的冬桃可略胜于其他青桃。此外,桃单一食用为宜,切不可与龟肉、鳖肉、白术同食。

3.5 栗(火煨油炒)

栗,最早见于《诗经》,又名槐栗(《西京本草》),为壳斗科栗属木本植物栗的种仁,性温,无毒。可补中益气,益胃健脾,补肾益精。

(1)食养食疗。《服食导饵》提到栗对于病后体弱者,服之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虚腿软无力、小便频繁,还可用于治疗气虚喘咳。又可用于不良于行之人,《医学入门·食治门》:“栗,立也。”又有《本草纲目》云:“人有脚弱,啖栗数升,遂能行立。”此处取的是栗补肾之意,并有时珍“肾之果,肾病宜食之”[22]佐证。另外,取鲜栗,细细咀嚼吞咽,一日3 次,依次40 g 左右,可治疗慢性咽喉炎。《别录》载栗“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故栗和枣是“五果”中的辟谷佳果。正如陆游曾云:“齿根浮动叹老衰,山栗炝燔疗夜饥。”综上可知栗为果中上品,养生首选。

现代研究表明,栗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尼克酸、硫胺素等。《服食导饵》提到栗对于病后体弱者,具有滋补强壮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喘咳者,肾虚型腿软无力、小便频数者,以及不良于行者。正取自《医学入门·食治门》:“栗,立也。”“立”为“站”,引申为站立;同时期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撰:“人有脚弱,啖栗数升,遂能行立。”此处取栗补肾之意,并有时珍“肾之果,肾病宜食之”[22]佐证。

(2)过食误食。栗虽秋冬佳品,亦并不可贪多。过食栗可使脾滞纳呆,影响食欲及胃肠道消化功能,反伤脾胃,甚则还致吐湿生痰,故风湿之人尤应少食。此外《素问·五味论》提到“过食味咸”可致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泣而变色、渴等症,这些症状源于“盐者胜血”理论,咸者(栗)使血液运行迟缓甚至凝结,血“凝涩,则青黑”(《灵枢·经络论》)[23],故患有心血管疾病人群慎之。《本草衍义》指出小儿不可多食栗,过食生栗难消化,过食熟栗亦伤食,致小儿胃肠功能紊乱。《经验方》则强调人体难以运化未经风干的生栗,烹饪方式则是油炒胜于蒸煮,加油高温煨炒可使糖分和脂质充分保存,以厚胃肠。综上小儿、肥人均不宜多食栗。《随息居饮食谱》认为食用生栗时要细嚼慢咽反复咀嚼至浆汁出并合唾液吞下,一次少量,过食反伤脾胃。

4 五果的慢性病防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近270万人死于果蔬摄入太少引发的疾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健康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中也曾明确指出,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威胁日渐凸显,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水溶性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具有重要作用(表3)。因此,探讨如何合理服食“五果”,辨病施果尤为重要。

表3 现代营养成分对应传统功效

本节旨在以部分现代常见慢性病为例来探讨果品的应用,将“五果”中主要的营养成分或功能性物质的现代功效与中医传统功效相对比,并探索其可能对应的慢性病,总结其疗效,以期达到因病施果、以果为治的目的。

4.1 五果主要成分与功效

4.1.1 钾元素

据《临床治疗营养学》[24]对常见水果含钾量的分析,“五果”之枣及葡萄、柿、苹果等果品均富含钾元素,钾可维持人体细胞中的水分,可有助于提高人体抵抗力和集中注意力,而钾的缺乏可使人感到疲乏无力,本文认为这也可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为何枣有“益气”的功效。

4.1.2 铁元素

铁元素被认为具有补血和恢复免疫力的功效,食用富含铁元素的果品,如“五果”中枣、桃,果皮为佳,不可弃置,可预防缓解贫血症等。

4.1.3 维生素C

维生素C 一直被认为是水果中普遍含有、可维持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被现代女性所推崇,可通过抗氧化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来达到润肤色的美容功效和通便功效。

4.1.4 不饱和脂肪酸

WHO(世界卫生组织)为应对慢性病发生的风险因素,推荐了6 个低成本化、高效益性的干预措施,第2 条就是:“以不饱和脂肪代替反式脂肪”,即表中所提的第4 个功能性营养物质。“五果”中栗、枣、桃的含量最多,对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对骨质疏松的预防都有一定作用。

4.1.5 类黄酮物质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水果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重新引起人们对植物化合物的关注[25]。同时,据现代研究[26]表明:类黄酮物质较强的抗氧化、抗炎、螯合金属离子(助有毒金属通过尿液或粪便从人体排出)、保护 DNA、抑制 LDL 氧化和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血管增生、消炎、抗变应性和抗病毒的功效,因此,尽可能食用富含类黄酮物质的水果被认为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类黄酮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营养素,可通过刺激人体本身产生自然酶来抵御疾病,具有扶正祛邪之效。

4.2 五果与相关慢性病

4.2.1 肥胖引起的相关慢性病(枣、桃)

(1)肥胖症。肥胖是由于人体对能量的摄入大于消耗,致使脂肪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脂肪组织大量堆积造成,迄今为止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曾经被当作亚健康状态之一的肥胖症也已经正式跨入慢性病行列。而现代人出于减脂瘦身等目的,常以果为餐,代替主食,极不可取。因此选择饱腹感强、含钾丰富的“五果”之枣为宜。

(2)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糖最容易转化成脂肪,而糖尿病人的症结所在就是糖的代谢上出现问题,这样就使得血液里的脂肪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了血液循环障碍及血管里物质的改变,而循环障碍则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及多种并发症。而相关实验研究[27]表明:对富含脂肪的小鼠予以水果中提取的黄烷酮治疗,结果发现这些小鼠体内累积的脂肪减少,且血脂和血糖都有下降,因此引发的肝损伤也相应减轻。故糖尿病患者的果品选择上宜以升糖指数低,且富含黄烷酮者为先,如“五果”之桃及柑橘类水果。

4.2.2 肿瘤(桃、枣、李)

肿瘤病人的病机大都为元气亏损,中国中医科学院李勇教授曾提出“以果为治”的食养理念,而五果及五果类药物会起到扶正固本的良好作用。尤其是富含类黄酮物质者,如“五果”中桃(久保)、枣(冬枣)、李,此外还有石榴、山楂、葡萄等。

4.2.3 便秘(桃)

对于消化不良的便秘患者可以将水果煮熟食用,煮熟破坏水果细胞壁后,更有利于消化吸收,还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其中的钾、镁、果胶、纤维素及有机酸等均为耐热成分,类黄酮等有效成分也仅有部分损失。

对于肠燥型便秘患者可将桃干泡水饮用,其含有大量水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缓解便秘且不甚寒凉,有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之效。

水果从性味来讲,多为酸甘寒,偶有热性温性,也是相较其他水果而言,故其大多具有通便泄泻的作用。又鉴“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可推出水果是以辅助之功在五谷、五畜吃多之后以助消化为用,防治胃肠道产生壅滞,以彰其通便之效。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通过大量食用新鲜水果来达到通便的目的,过食寒凉会使大肠麻痹,过犹不及。鉴于此,更宜取果干泡水取用来达到目的,降低副作用。

4.2.4 失眠(枣)

五果之“枣”可对抗失眠,枣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钙、磷、铁等有益物质,具有补脾安神的作用,晚饭后用大枣加水煎汁服用或与百合煮粥食用能加快入睡,适合心脾两虚的失眠患者。此外,据现代药理学[28]分析:桑枣(桑葚)具有镇定安神作用,其功效为滋阴补血,可补肝肾之阴,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失眠;从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表明,桑枣有降低红细胞膜中Na+-K+-ATP 酶活性的作用,这被认为是其具有滋阴功效的可能存在的作用原理之一;建议血糖正常的失眠患者于睡前2~3 h 取9~15 g 泡水饮用,以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阴虚型失眠患者。

5 小 结

五果均以食物的姿态最先为人所熟知,又俱可作药用,饮食五味对人体五脏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只有摄入适度、搭配合理,才能化生精微,补充营养,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提倡饮食有节[29]。依效适食不仅可治未病,应用得当还可治已病;但过食或食用不当则可能损五脏,难运化,生疾病。凡入口之物,贪多必伤。食疗养生就是利用食物特性及其与自然之和谐来调节机体,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30]。况而饮食是长寿的基础,“五果为助”作为饮食养生原则之一,不仅是对古人饮食结构的回顾了解,更是对现代人食养食疗的指导。

综上,以五果的中医养生学理论基础、膳食原则、饮食宜忌等作了文献整理与分析。同时有选择性地对五行体质选配对应的五果之实,对食养食疗提供理论指导。此外,大自然将五果作为对人类最美好的馈赠,赋予其丰富的维生素、花青素、不饱和脂肪酸、类黄酮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起到延年益寿、强身保健的养生作用。本文以“五果”为载体,以中医养生学理论为媒介,探讨了五果的理论基础、膳食原则、食养食疗、慢性病防治等,并尽可能地提出详尽具化的建议,旨为大众树立正确的五果养生观,进一步增强国民体质,并启发人们合理利用五果及对相关食品的开发与应用。

猜你喜欢

内经
顾亭林友傅山 析韵《内经》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内经》教学围绕中医各家学说展开的探讨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内经》衰老理论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