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2021-07-23高国力王继源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十四五

高国力 王继源

“十四五”时期,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互动,实施陸海统筹,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勇当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建设重大原始创新和重要成果应用转化的策源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产业集群,构建区域重大战略融合的重要支点,当好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标杆。

一、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经济特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创举。上世纪80年代,中央先后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

40年来,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加快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创造了伟大奇迹。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成为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珠海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汕头从一座偏远小城日益发展成为内秀外名的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厦门从曾经封闭的海防前线发展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海南从一个落后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新时代、新作为,经济特区要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更大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经济特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互动,实施陆海统筹,推动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一)全面扩大开放,打造畅通国内大循环、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经济特区拥有海陆空运通达五洲区位优势,是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重要交汇点,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扩大开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化对内联系,增加经济纵深,不断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城乡区域循环,发挥好国内国际双循环中 “连通器”“放大器”作用。

深圳特区要持续对标全球标杆城市,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扩大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开放,抢占产业链供应链制高点,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珠海特区要发挥毗邻港澳优势,加强珠江口两岸互联互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汕头特区要发挥沿海开放、侨乡经济等优势,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厦门特区要立足沿海近台的地缘优势,纵深推进跨岛发展,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海南特区要充分发挥背靠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腹地经济等优势,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二)全面深化改革,勇当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较大的地方立法权,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

深圳特区要坚定扛起中央赋予综合改革试点的主体责任,在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继续当好改革“试验田”,争创发展“新标杆”。珠海特区要立足生态文明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路子。汕头特区要简政放权,在做大做强镇域经济、优化营商环境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厦门特区要持续在产业发展、市场开放、金融服务、服务贸易等方面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为全国加快改革发展探索更多厦门经验。海南特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法治、风险防控等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三)强化创新引领,建设重大原始创新和重要成果应用转化的策源地

经济特区创新主体丰富、创新人才聚集、创新生态良好、创新体制灵活,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深圳特区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开展前瞻性科技研究,加大“从0到1”投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培育壮大领军型创新企业,提升创新创业密度,不断推动技术和产业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珠海特区要以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深化珠澳跨境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汕头特区要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行动,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厦门特区加强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从研发创新到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着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头部企业,打造“金融科技之城”。海南特区要建设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城,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四)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产业集群

经济特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配套齐全、新兴产业集聚,要积极融入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深圳特区要聚焦实体经济,坚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海洋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抓住5G全覆盖的机遇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珠海特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中医药、特色金融、商贸消费、文旅会展等重点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汕头特区要加强产业发展空间挖掘和平台建设,引进培育重大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厦门特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巩固提升电子信息、航运物流、旅游会展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型功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海南特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夯实实体经济的基础。

(五)区域协调互动,构建区域重大戰略融合的重要支点

经济特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支点,又是对港澳台合作的前沿,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要不断提升特区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要以特区为纽带,搭建更为广泛多元的合作平台,加强重大战略协同共振,促进香港、澳门、台湾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深圳特区要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作用,推进广深双城联动,做强深港一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动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通过深港合作把更多的国际化资源、国际化机构、国际化人才吸引到深圳投资兴业。珠海特区要深化珠澳合作,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更大力度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汕头特区要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当中推动深圳与汕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厦门特区要发挥对台优势,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促进祖国统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海南特区要加强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在产业链构建、企业走出去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六)实施陆海统筹,当好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标杆

经济特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极其广阔的领海,海洋已经成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名片,要坚持陆海深度统筹,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健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创新海洋科技动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国际影响力,持续激发经济发展的“蓝色动能”。

深圳特区要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东西两翼海洋产业发展带,大力发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努力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珠海特区要坚持海陆一体化战略,积极推进横琴海岸带等综合整治修复,构建蓝色屏障,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滨海旅游,努力实现海洋经济与生态文明融合双赢。汕头特区要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培育海洋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厦门特区要坚持走“依海富市、以海强市、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道路,全力推动“两港一区”载体建设,培育海洋经济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滨海之城。海南特区要充分借鉴国外著名岛屿发展的成功经验,做好陆海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联动开放“五个统筹”,努力形成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高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所长。王继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十四五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俄开设新赌场
阅读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