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乔林烟花火龙”的文化符号与传承
2021-07-23林秀玲
林秀玲,郑 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乔林烟花火龙”是广东省揭阳市古老的汉族民间民俗舞蹈,始于明代,演绎至今,六百春秋,传承二十四代,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符号系统、历史变迁、表演手法等渗透出丰硕的龙文化基因与礼乐内涵,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寻找“烟花火龙”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和谐衔接点,让更多年轻人热爱它、传承它,激活其文化内涵,传承手艺、传承智慧,更传承精神。用科技拓展其文化空间,借网络的翅膀跨越时空,让其飞得高、飞得远。
一、历史变迁脉络:族群共同记忆与文化自觉
根据《揭阳县文化志》记载:“在明代中期,舞龙、烧龙活动便于乔林兴起。”历经二十四代艺人的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一代又一代的乔林乡族人踊跃参与,经历600春秋的烟花火龙历久弥新,不仅与潮汕地区民间艺术相互渗透,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乔林烟花火龙”舞动和燃放的壮美场面,感召着人们用心灵感悟向善向真向美的生活,激发族群凝聚力,这是其精神价值所在和生命力所在。
(一)萌发时期
“乔林烟花火龙”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贼首刘国华纠集百余名亡命之徒,进犯乔林乡,时值秋收后,乔林大部分青壮年族人外出经商,族内留下的大多数人为妇孺老幼。族长矩斋公马上派人向县衙求援,同时组织乔林众族人奋力抵御,危急之际,族人神箭手林小龙张弓搭上“火箭”,射中贼寇的黄龙战旗,烧去黄龙旗的一大片,此举乱了贼寇的军心,正巧县衙派遣的援兵也到达,形成内外夹攻之势,贼寇大败而逃。众乡亲认为:林小龙在关键时刻用一箭烧去刘国华的黄龙旗,击败贼寇,保卫了乔林乡的平安,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好兆头,又恰逢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族人共同倡议用“烧龙”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乔林乡太平,祈求来年安居乐业,年谷顺成。于是,烧龙作为欢庆胜利的一种方式传承下来,后衍化成贺岁民俗。而且从乔林乡流传到周边松山林村、榕城西门、内埠等,印度尼西亚坤甸等东南亚地区也有流传这项活动。[1]
(二)复兴时期
“乔林烟花火龙”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在600多年的变迁和发展中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曾经两度中断,一是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解放战争期间,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春风唤醒了“乔林烟花火龙”,使之得以复兴和创新,“乔林烟花火龙”从单纯的肢体舞蹈动作,与时俱进地结合了现代体育的武技,融入了潮汕地方乐曲,同时也采用了烟花新技术,形成了具有潮汕习俗的文化形态。活动仪式具有天人合一的象征,既是敬神悦神,又是祈求神明赐福、护佑平安,是独特文化符号的记忆和延续,承载着潮汕地区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通过游龙、舞龙、烧龙的过程“达到人与龙神的和谐、人与宗族关系的和谐,来完成族人秩序观念的形成和规范”。[2]正月初十晚,烧龙活动在乔林各村华丽举行时,表演场面十分壮观:银花火树兆祯祥,龙腾云雾金光闪。人们用神奇眼光来领略“烧龙”这盛大场景时,正可谓闻到的年味,听见的乡音,总能感受到:传统在,文化在,亲情在。
(三)发展时期
“乔林烟花火龙”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古老的艺术也因此焕发时代蓬勃生机。乔林乡三个村都成立了专门舞龙代表队,更可喜的是近几年还成立了青少年舞龙队。“乔林烟花火龙”传承者沿用农耕社会时期的传统习惯,秋收后农闲时间开始扎龙,以春节为时间节点,举办游龙、舞龙,烧龙活动,周而复始,使扎龙工艺和仪式表演得到活态传承。乔林艺人“用竹篾作龙的躯体,丝棉纸(现在用棉布)糊成龙身,再用彩笔饰在龙身上绘鳞甲、云朵、海浪等,制作成气态雄伟、栩栩如生的蛟龙形象”。[3]每年年底就开始热闹非凡的游龙、舞龙,正月初十晚,则上演隆重热烈的“烧龙”。这是乔林人庆贺新春,祈求国泰民安的族群记忆,也是一种文化持有者的自觉行为。游龙、舞龙、烧龙的过程成为维护乔林族群秩序的一种有效社会治理举措,对族群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珍贵的文化基因和质朴悠远的乡情,使乔林乡成为民风淳朴、人际和谐、发展活跃、社会安定的美丽而神奇的乡村。
乔林乡舞龙队健儿们,不仅在潮汕地区舞出精彩,也成功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活动周等各类大型舞台展演,屡获嘉奖殊荣。他们以热烈奔放、挺拔豪迈、气势恢宏舞姿,生动表现勇猛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体现独特、鲜明的“龙文化”,生动地把人在火海穿、龙在云中舞的精彩画面,传遍世界,名扬五洲,成为乔林乡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二、独特仪式符号:族群情感依附与文化认同
仪式符号是文化的表征,“乔林烟花火龙”选择在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举行,600多年来乔林人在每年春天的同一时间,神圣又激情复制独特烟花火龙仪式,强化了乔林族群的集体记忆和自豪感。活动仪式由“请龙——游龙——舞龙——烧龙——送龙”构成一个庄重又生动的整体。庄敬的仪式表现乔林人对“龙”的信仰,整个活动仪式均由父系血缘关系男子的群体组织来完成,因为乔林乡父系只有一个林姓,也就是说参加仪式的人员都是姓林,体现族群身份的确认。
1.请龙。每年农历十二月,当彩龙制作完毕后,乡里宗族长者就要负责择一个黄道吉日,请龙巡游全乡,请龙首先要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族人会在制作彩龙的祠堂正中设一香案,香案上摆放的祭祀贡品十分讲究,按传统习俗必须有大桔(大吉大利)、发粿(添丁发财)、五色糖(敬东西南北中诸神)、茶、酒、牲礼等。宗族中德高望重且辈分最高的长者上第一柱香,并由他为彩龙点睛,其他人按辈分大小依次上香,体现了宗族长幼伦序。仪式礼成后,彩龙顿时如同有了灵性,雄纠纠出巡。彩龙第一次出巡会围绕着乔林全乡的地界巡游一圈,长辈讲这叫“壮地灵”,可以使乔林乡人杰地灵,安定富足,祥和兴旺。这是乔林人一次生动的地缘秩序和宗族身份的认同。
2.游龙。年底第一次游龙是辞旧迎新,正月初一的游龙则为拜年迎春纳福。游龙由“龙珠”引路,青年健儿个个精神抖擞高擎布龙,潮汕大锣鼓乐队紧随其后,热闹的队伍中还有乡中德高望重老人、天真活泼小孩,这样一支浩荡队伍,穿街过巷,锣鼓喧天,乐声悠扬,爆竹声声,喜气洋洋,游龙场景宛如展开一幅盛世升平之画卷。每到一住宅围,游龙队伍便停下来奏贺春乐曲,此时,早已在这恭候多时的家庭主妇会点上三支清香和一对红蜡烛,这叫恭请龙头烛回家,期望新年诸事合想,添丁发财。当出发的锣鼓声响起,龙珠便引领彩龙继续巡游。夜间游龙,别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彩龙各节点亮灯泡,通体透明,但硬节明,软节暗,似一条隐现于云雾间的蛟龙,降临人间与民同乐,其壮美场景如诗如画。
3.舞龙。舞龙是一项表演形式完美、技巧精湛又具有神话色彩的舞蹈艺术。大年初二白天,在乔林各村的小广场生动上演,乔林乡的舞龙共有龙游春、龙戏珠、盘龙柱、穿龙灯、龙起舞、龙门阵、龙翻滚、龙盘转、龙穿越、龙腾飞等十个动作要领,各有其象征意义。
如龙戏珠,动作要领是龙珠引导,龙倾斜舞动,绕场一周。龙追逐龙珠象征人们奋力拚搏,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又如龙门阵:首先摆出龙门阵,接着龙珠舞动绕龙门阵一周,然后穿过龙门,来回各一次。龙门表征吉祥之门、英才之门。龙门阵象征招纳贤才的阵,穿过龙门阵,示意着英才辈出,桃李芬芳,代有英雄出。再如盘龙柱:则龙珠引导龙头在中间,龙身环绕,龙尾在龙头后面对称位置。盘龙柱,象征团结一心,同心筑梦。再如龙腾飞:龙左右舞动一周,最后在场地中间位置穿龙灯,结束全套动作。祝福中华巨龙腾飞,国泰民安!
4.烧龙。这是乔林乡迎春活动的最高潮,烧龙表演展现出高超的表演艺术,豪迈的情感,勇猛的舞姿,英俊流畅,给人以强烈的美与力感染,让人把家乡的美永远记在心中。
正月初十日是乔林烧龙的“神圣”日子,乔林人年复一年重复着美丽的盛会。乔林乡共有乔东、乔西、乔南三个村,各村都设烧龙广场,其中乔东村的烧龙广场就设在海祖厅(乔林乡最古老的宗族祠堂)前的广场上。烧龙所用的“龙”,几百年前是用稻草做成“草龙”,现在已改进为在竹篾编扎成“龙”的骨架上插满各式烟花,为增强其观赏性和视觉上的震撼力。师傅们在安插“龙”身各处的烟花时匠心独运,除了在龙头、龙尾、龙身装各式各样烟花外,为展现火龙吐珠的壮观,在龙喉上安上大型吐珠烟花,在龙眼睛处安上两颗“硫磺”球烟花。安装上烟花后,“龙”比原来重好几倍,负责擎举龙头和龙尾的健儿每位得擎重大概八九十斤,擎举龙段的则大概擎四五十斤重,健儿擎重几十公斤在广场上奔跑七八分钟,这是在族人关注下的一次力量展示,是一次宗族身份的光荣的确认,也是一次身强力壮的展现。擎龙的健儿遵从斋戒沐浴的礼法,以示崇敬。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但擎龙健儿为了完美完成“烧龙”,避免衣衫着火,只穿短裤,赤膊上阵,头戴无叶小竹笠以保护头部。火龙一般由龙头、7节龙身、龙尾组成。每条火龙擎由14位健儿擎举,龙头3人,龙尾3人,龙身每节1人。可见,烧龙活动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集体的力量与队员间极强的默契,彰显了族人的团结与协作。龙头是保证火龙在场上能迅猛律动的关键,所以擎龙头是个技术活,每次烧龙时要增加一名既身强力壮又有丰富经验的人把持,主要是手执三股钢叉托住龙颈,帮助“龙”燃烧时龙头自如流畅活动。还有10多位健儿在旁边准备作为替补人员。夜幕降临,乔林乡万人空巷,除了本村村民,各方宾客也慕名齐聚烟花火龙晚会。晚会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烟花“焰火字”表演,闪亮的焰火送出新春美好的问候——“新春快乐”“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二是凤舞鲤跃,二只火凤凰和八条锦鲤绕场飞舞,祝愿人们如神鹰飞翔,鲤跃龙门,好运当前,年年有余。三是火树银花,二十四棵烟花同时在场四周如百花灿烂盛开,旨喻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天人合一,花开富贵。四是瀑布焰火,期望财源如水,幸福绵长。五是双龙腾飞,祝福伟大祖国如巨龙腾飞,国泰民安。
当主持人宣布烟花火龙晚会正式开始时,现场工作人员熄灯,燃放开场地面烟花,先是三维动态烟花,特效烟花焰火字“新春快乐、合境平安、国泰民安”等祝福语映入眼帘。紧接着是空中特色烟花:“孔雀开屏”“空中花篮”等姹紫嫣红、竞相绽放!当人们沉醉在火树银花绽放的壮美时,一对火凤凰展翅而至,用其独特的艳丽焰火迎接火龙隆重登场。晚会进入高潮:燃放烟花火龙。彩龙进场后,先是徐徐绕场三周,并向祖祠点头致敬。三声礼炮响起,只见一位穿礼服的长者,手执燃烧的火把,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点燃了龙身上的导火线,刹那间,9节龙身同时冒烟突火,火光四射,斑驳陆离的烟火一齐喷发。在龙珠的招引下,健儿们高擎火龙健步如飞绕场奔跑,健儿们越跑越快,一时间火龙口吐光彩夺目的金珠,龙眼射出炯炯蓝光,龙身四周喷射出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的星火,此时火炮震天、紫气星雨,彩龙腾跃盘旋,犹如真龙冲云穿雾,搏爪夺珠,美不胜收,观众以神奇眼光来领略这盛大壮丽场景。这时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火龙点燃了夜色的美,点亮了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温暖了族群认同,也点燃了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豪情壮志,是留给乔林人的一份丰厚和自豪的族群精神财富。
5.送龙。烧龙活动结束后,龙架要送回海祖厅等大祠堂。此时,村里新婚青年人会迅速冲进大祠堂,兴高采烈争抢龙骨,把“龙骨”带回家意味着添丁致富,沉醉在欢乐中的人们并没有立即离场,等到一有新婚青年捧着“龙骨”经过,人们都会送上纯朴的祝福:早生贵子,添丁添财!这也是一份浓浓乡情和文化认同。
晚会虽然结束了,但快乐依然萦绕着乔林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点亮写着大红“林”的字灯笼,长辈们说今晚的灯笼是为来观看晚会的亲朋好友和远方客人专门点亮的,要一直亮到天明。黑夜中的一盏盏灯火,让人如入澄明之境,光明又温暖。此时,点亮的是灯火,流淌的是与人为善、守望相助的乡风,乔林人代代相传,守护这份有光、有爱、有温度的习俗。民风纯朴,渊源自有来,这是乔林族人在每年新春共同接受的思想教育,精神共振,无声却有思想的张力。
三、传承传播维度:文化空间重构与文化自强
“乔林烟花火龙”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需要挖掘和汲取其有益的思想价值,借助科技力量,使之不断发扬光大。这里需要思考和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谁来传承、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也就是传承的主体、内容、路径。非遗持久的赓续,关键点是有赓续的传承人,特别是要让年轻人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者,用青春和活力去热爱它、传承它。根本点是激活其文化内涵与教化人心的力量,让其蕴含的礼乐文明和现代生活和谐衔接,留下手艺、留下智慧,更留下精神。支撑点是用科技拓展文化空间,让非遗文化借网络的翅膀跨越时空,让其飞得高、飞得远。
(一)传承的主体
青少年是非遗文化活化的希望,使年轻一代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生力军,教育是关键。年轻人走近非遗文化,其成长将获文化的滋养。但从目前“乔林烟花火龙”传承谱系(见表1)现状看,最年轻的传承人是70后。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现象,急需培养80后、90后的传承人。乔林乡应把“乔林烟花火龙”这个特色非遗项目的文化精神引入校本教材,在乔林乡各学校第二课堂开设“乔林烟花火龙”兴趣班、“夏令营”等,并与学生的健康锻炼结合,成立青少年舞龙队。“传统舞龙的继承,都是由民间艺人言传身教来进行的,没有民间艺人的教导和演示,舞龙技艺不可能传承下来。”[4]要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课程老师,指导学生了解“乔林烟花火龙”精神内涵和技艺,通过举办“扎龙”(制作龙的模型)工艺比赛、“舞龙”健身比赛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提升学生艺术水平,又寓教于乐,把传承600多年的烟花火龙的价值理念和手艺的种子种在年轻人心中,或作为生活的爱好,或作为关注的对象,让舞龙活动与年轻人的体育健身结合起来,这样将有效带动烟花火龙非遗文化开枝散叶。“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弘扬乡邦历史文化,让烟花火龙千秋万代舞动在乔林的大地,闪耀在华夏的上空!是乔林一代代年轻人的光荣使命。
表1 传承谱系
(二)传承的内容
经过600多年的历史积淀,“乔林烟花火龙”成为与多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的独特民间文化艺术,既包含“道”的礼乐文明,又有“术”的精湛技巧。非遗文化保护传承,要做到与时偕行。
其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人文精神,歌颂了勇于斗争、扬正压邪、团结一致的英雄精神,有很强的文化识别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刚健威猛的武术活动过程的礼乐,蕴含着“秩序”“和谐”“修德”“进取”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激发人们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有积极的时代价值。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俱进,使其创新致远。
“乔林烟花火龙”从制作到舞龙、烧龙等艺术活动涉及细致精湛的手工制作、传统魅力的美术绘画、独特韵味的潮汕音乐、刚健威猛的武术等多门艺术和技术,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的感受。今天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把制作的“术”传承下来,是这份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传承的基础,如何把竹篾编扎成“龙”的骨架,其技术要点是什么?可否找到更美观又实用的材料代替“龙”身上半透明的棉丝纸?如何用色彩在“龙”身上绘上鳞甲、宝物及云彩等艺术工艺,都得人们去学习、纪录、传承,让这份非遗文化活起来,打开更宽广的未来。
(三)传承的路径
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二是建设数字文化馆。首先是人员的力量支撑,“乔林烟花火龙”表演传承600多年,是一代又一代身强力壮的乔林族人接力的结果。在农耕社会时期,田间劳作为农村劳作者体能锤炼提供可能。而且,乔林乡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族人力量锻炼的天然条件,榕江横穿乔林乡,乡里许多水稻田分布在榕江河的两岸,因此乡里的男性练就了游泳过河耕作的本领,这是“乔林烟花火龙”得以如常开展的体力准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许多族人都不从事繁重的农耕生产劳作,组织队伍参与烧龙活动,体力锻炼是关键一步。因此,以全民健身运动为抓手,通过积极开展健身运动,为“乔林烟花火龙”永续开展准备力量。其次是用文化空间拓展的科技支撑,为非遗文化在未来“留住精彩”和“展现精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它有个可视、可触、可听的边界和可感知的对象。”[5]在传统时期,非遗文化传播主要是以祭祀仪式和现场展示等方式和手段进行,具有自发性、神秘性、区域性等特点,“乔林烟花火龙”表演的精彩场面只能定格在瞬间,或存于零星的相片。现在我们都很难找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烧龙活动的相关相片和资料。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手段对非遗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网络传播为“乔林烟花火龙”这份乔林族人情感记忆提供了新载体。因此,要因势而谋,系统整合“乔林烟花火龙”文化,建设“乔林烟花火龙”数字文化馆,让这个无限的空间寄托乔林族人的诗意和美好记忆,把烟花火龙标志性文化象征、仪式符号、文化物质、表演、故事等,融合进历史、现实、未来。通过主题网站进行作品上传、作品展示,赛事直播,热点聚焦、媒体追踪、专家点评等,为人们展示“乔林烟花火龙”精彩艺术,让更多的人关注、欣赏、了解它。这样,“乔林烟花火龙”从有限的物理地域文化的空间传播,借网络数字化的翅膀跨越时空,从瞬间精彩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乔林烟花火龙”从“民间文化”话语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转变,恰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到“非遗后时代”,“爱她,就要让她变得更‘kiang’①“kiang”在潮语中有“强大”“出色”的意思。!”,这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身体实践和传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融媒体时代,要积极重构其文化空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对“乔林烟花火龙”民俗文化进行跨媒体整合传播,使之得以在相关知识体系的社会再生产中得到维系、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