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治疗慢性泪囊炎
2021-07-23尹鸿燕
尹鸿燕
(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言
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常见眼科疾病,鼻泪管狭窄阻塞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泪液长期滞留泪囊无法排除,并伴有一定细菌感染,诱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疾病。有文献[1]指出,中年女性、泪道外伤、泪液长期残留、沙眼、鼻息肉或鼻炎阻塞鼻泪道是导致慢性泪囊炎形成的主要因素。药物疗法与手术疗法是常用治疗方案,但前者不能有效根治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为提升治疗效果,多采用手术疗法治疗慢性泪囊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是现今应用较多的手术,有研究[2]指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以30例慢性泪囊炎为对象,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选取30例慢性泪囊炎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组,对照组15例,观察组15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脓性分泌物溢出、溢泪等多种症状,挤压泪囊时或是进行泪道冲洗时会有脓性分泌物出现,且症状反复发作,满足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具有手术适应证,可配合完成手术治疗;③患者均单眼发病;④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鼻腔狭窄或鼻腔萎缩患者;②存在恶性病变,如泪道肿瘤;③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④无法全面配合研究。对照组15例中有男7例、女8例;年龄38~76岁,平均(57±1.23)岁;病程最短3个月至10年,平均(5.17±2.86)年。观察组15例中有男6例、女9例;年龄42~70岁,平均(54±1.34)岁;病程最短3个月至11年,平均(5.34±2.91)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显示无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15例行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给予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在泪小点部位给予丙美卡因行表面麻醉,在鼻腔给予利多卡因(10 mL)+肾上腺素(2 mL)混合液浸湿的棉球填塞,令鼻腔黏膜有效收缩。在鼻内窥镜直视下,在鼻丘和钩突前下方实施浸润麻醉,在中鼻甲前端附着部位,将钩突前缘作为后界,利用U型刀制作舌形黏膜瓣(蒂在上方)。充分分离黏膜,将上颌骨额突、泪颌缝一一暴露出来,通过咬骨钳将骨质咬除,形成骨孔(规格是10×8 mm)。充分暴露患者的泪囊内侧壁,经上泪点置入探针并进入泪囊,将泪囊内侧壁切开,翻转泪囊瓣,令其和钩突黏膜对位。有效复位患者的鼻黏膜瓣,在裸露骨质上方覆盖。在吻合口部位放置可吸收棉,涂抹抗生素激素药膏,在鼻孔填塞凡士林纱条,结束手术。观察组15例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给予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在泪小点部位给予丙美卡因行表面麻醉,在鼻腔给予利多卡因(10 mL)+肾上腺素(2 mL)混合液浸湿的棉球填塞,令鼻腔黏膜有效收缩。在鼻内窥镜直视下,在鼻丘和钩突前下方实施浸润麻醉,在中鼻甲前端附着部位,将钩突前缘作为后界,利用U型刀制作舌形黏膜瓣(蒂在上方)。充分分离黏膜,将上颌骨额突、泪颌缝一一暴露出来,通过咬骨钳将骨质咬除,形成骨孔(规格是10×8 mm)。充分暴露患者的泪囊内侧壁,经上泪点置入探针并进入泪囊,将泪囊内侧壁切开,翻转泪囊瓣,令其和钩突黏膜对位。有效复位患者的鼻黏膜瓣,在裸露骨质上方覆盖。探针引导下由上下泪点置入泪道引流管,下方结扎一条状橡胶引流条(约1×0.5 cm),由内眦部向上牵拉引流管,将橡胶引流条置于泪囊切口处形成一喇叭状支撑扩张引流防黏连,内眦部端外露5 cm引流管予以胶布粘贴固定于外眼眉头部,吻合口放置可吸收海绵,周围需涂抹适量典必殊眼膏,完成手术,并包扎术眼。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手术效果:基于我国医学术后效果制定疗效标准[3],治愈:患者术后眼部无泪液、脓液溢出,泪道处于通畅状态。好转:患者术后眼部溢泪、溢脓液现象好转,泪道通畅度有一定改善。无效:患者术后眼部溢泪、溢脓液现象无变化或加重,泪道不通。
1.3.2 两组预后情况:统计患者术后7 d内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术后眼眶周肿胀、术后眼眶出血以及切口感染三项,计算组内并发症发生例数与百分比。
1.3.3 两组症状指标:统计患者术前1 d、术后1月的溢泪程度(采用6分法评估,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
1.3.4 两组复发率:统计患者术后6月的疾病复发率,分别统计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总复发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分析。对照组治愈及好转例数有14例,观察组治愈及好转例数有13例,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比较无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的手术效果比较[n(%)]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分析。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有1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有7例,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小,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的预后情况比较[n(%)]
2.3 两组溢泪指标比较分析。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1 d的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更优,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对照组的溢泪指标比较(±s)
表3 观察组、对照组的溢泪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溢泪程度(分) 泪膜破裂时间(s) 泪液分泌实验Ⅰ(mm)术前1天 术后1月 术前1天 术后1月 术前1天 术后1月观察组 15 4.38±0.72 1.07±0.39△ 7.67±1.48 12.06±1.32△ 17.52±1.38 12.01±1.04△对照组 15 4.25±0.75 1.98±0.42△ 7.80±1.51 10.54±1.28△ 17.70±1.40 14.36±1.17△t-0.587 8.223 0.526 8.774 0.592 8.456 P-0.435 0.001 0.386 0.001 0.408 0.001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观察组15例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复发例数均为0例,总复发例数是0例,复发率为0.00%;对照组15例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复发例数为0例、1例、3例,总复发例数是4例,复发率为26.67%;观察组术后复发率小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会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处于疾病状态还会对眼部结构造成巨大损伤,甚至会导致患者失明。临床现今主张手术治疗该病,可迅速恢复泪道的通畅度,恢复泪道正常功能,促使滞留泪液与分泌物顺利排出,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5]。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是现今比较认可的慢性泪囊炎新型治疗方案,无需将患者的内眦韧带、皮肤与肌肉等组织切开,术中出血量比较少,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的眼部组织损伤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6-7]。再者,采用该手术方案治疗,患者面部不存在瘢痕,美观度更好,更容易被女性患者接受。从医护人员角度分析,在鼻内窥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视野更清晰,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患者的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更轻,手术精准度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进一步升高[8]。
本文观察组实施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对照组实施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研究分析时涉及四项观察指标。治疗有效率,通过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表现,分析患者的溢泪情况,并与溢泪正常标准进行比较,可明确疾病行手术治疗后的转归情况,可分析患者的泪道通畅情况,达到分析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确本文所用手术方案优越性的目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这是临床常用评估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更是临床比较推崇的一种评估指标。因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所以患者术后有一定概率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数量以及严重程度,会对患者术后康复及整体手术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更能反映手术的应用价值。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即便手术有再多优点,也不能将其作为首选手术方案;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偏低,且手术具有简单易行优点,则可将手术作为首选方案。症状指标,一共包含溢泪程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Ⅰ三项指标,这些均是临床认可的具有一定评估价值的价值,通过术前术后评估,可充分反映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也可间接反应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性。复发率,这也是临床重点关注内容,尤其慢性泪囊炎属于复发率高的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该指标可反映手术远期效果,联合治疗有效率高可对手术进行整体评估,进一步验证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98.25%与对照组90.00%比较无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小于对照组20.00%,术后1月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指标更优,术后6月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更低。
由上可知,慢性泪囊炎采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道置管橡胶引流条置入、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前者术后并发症更少,症状指标改善更优,术后复发率更低,手术治疗更简单,更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