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研究
2021-07-23杨安静龚新铭
杨安静 龚新铭
子宫肌瘤(uterine leiomyoma,UL)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由性激素分泌异常引起,临床上无明显不适感,一般表现为月经量变多,月经周期变短,腹胀、痛经等[1]。子宫肌瘤发病较为隐匿,症状较轻,但是病变在黏膜下的患者,会引发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过多,甚至贫血[2]。在中医学中,子宫肌瘤属“石瘕”“癥瘕”范畴,与气血亏损所致的气虚血瘀有关。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但是手术创伤性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恢复慢,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3-4]。为了避免手术对患者子宫生育功能的影响,临床上可采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本文采用了桂枝茯苓丸加针灸方式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以观察两者合用的治疗效果及对激素水平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收治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方式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1)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50岁,有月经周期;③入院治疗前未曾服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④对研究中的药物无过敏史;⑤患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者子宫腺肌症;②合并有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③入院前用其他药物治疗;④对本次研究过程中的药物有过敏史;⑤有精神疾病。对照组年龄27~48岁,平均(37.02±4.59)岁,病程0.5~5.2年,平均(3.01±0.20)年,单发肌瘤26例,多发肌瘤23例;观察组年龄26~49岁,平均(37.21±4.72)岁,病程0.5~5.0年,平均(2.92±0.16)年,单发肌瘤25例,多发肌瘤24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肌瘤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临床研究。本次研究所有患者资料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月经周期后的第1天开始治疗。
对照组: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片(北京法莫斯达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63)联合桂枝茯苓丸(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3256)口服治疗。米非司酮片12.5 mg/次,1次/d,桂枝茯苓丸1丸/次,2次 /d。
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桂枝茯苓丸口服治疗,桂枝茯苓丸的用药方式同对照组患者。针灸具体方法为在针灸开始前患者膀胱排空,并保持舒适、正确的体位对行针部位消毒后,选取针灸穴位:子宫穴、关元穴、中极穴、气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合谷穴、内关穴[5-6],快速行针后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准,穴位留针时间为30 min,3次/7 d,7 d为一个周期,连续治疗12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及评价标准
1.3.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经超声检查肌瘤消失;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B超显示肌瘤体积减少≥50%;有效:机体症状有改善,B超检查肌瘤体积减少≥25%但<50%;无效:患者症状及肌瘤体积基本无变化。治疗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7]。
1.3.2 性激素水平指标测定 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0 ml,置于3 000 r/min离心机中离心5 min,取上清液,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检测。采用UniCel Dxl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检测孕酮(P)、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1.3.3 血清学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中的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92%(47/49)、81.63%(40/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指标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激素水平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 (±s)
FSH(mIU/L)组别 P(mmol/L)LH(mI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9) 2.59±0.74 1.71±0.42 19.42±4.12 13.68±2.12 23.12±5.20 16.01±2.41观察组(n=49) 2.60±0.75 1.20±0.32 19.50±4.20 11.47±2.06 23.52±5.24 14.50±2.20 t值 0.84 5.62 0.45 4.45 0.62 7.6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FN-γ、IL-1、IL-6指标均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比较 (±s)
IFN-γ(pg/ml)IL-6(pg/ml)IL-1(pg/ml)组别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9) 39.62±8.56 27.69±6.14 20.98±2.23 18.95±1.58 65.92±12.34 28.74±3.39 161.32±19.87 79.98±15.42观察组(n=49) 39.74±8.62 22.12±5.62 21.02±2.26 16.12±1.47 66.12±12.74 19.63±4.78 162.03±20.02 55.47±12.04 t值 0.39 7.24 0.69 6.52 0.41 12.34 0.37 15.62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目前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有资料认为与雌二醇有一定的相关性[8],雌激素、孕激素都合肌瘤生长存在有紧密的联系,其中雌二醇是肌瘤生长的重要因素,会对子宫肌瘤的细胞核造成刺激而出现分裂,加快肌瘤生长的速度[9]。在中医学上来讲,子宫肌瘤为“瘕症”范畴,此类型疾病患者机体因脏腑失调、气机阻滞、痰浊体湿、外感风寒等因素而诱发,且临床上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理气行滞、破血消坚”[10]。
现阶段,临床上尚无治疗子宫肌瘤的特异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方式治疗,后者治疗效果虽然显著,但是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会促使患者出现组织器官的缺失,增加术后风险,保守治疗则相对安全。研究表明,FSH、LH可以促使雌孕激素分泌,雌激素在卵泡期可以上调子宫平滑肌雌孕激素受体,而P在黄体期可以诱导平滑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11]。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桂枝茯苓丸,其主要成分为桂枝、茯苓、赤芍、桃仁、牡丹皮等,具有活血化瘀、消癥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丸可以改善患者机体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具有镇痛、抗炎以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12]。针灸通过对人体的各个穴位的有效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目的,属于绿色、高效、无不良反应的一种治疗方式[13]。针灸关元穴可补肾气、益精血;子宫穴可调经理气;气海穴可祛湿寒、理经带;中极穴可化气行水;血海穴可生血、活血化瘀;足三里穴可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三阴交穴可调和气血、补肾养肝;合谷穴可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内关穴可宽胸理气[14]。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体内激素的含量,阻止子宫内肌瘤的发展与生长[15]。由本次的研究指标可以看出,采用了桂枝茯苓丸合针灸后,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机体的性激素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血清学指标降低,减少了患者的手术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采用桂枝茯苓丸合针灸方式用于子宫肌瘤疾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确切,通过调节患者的激素水平和血清学指标,改善患者肌瘤发展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此方式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是临床上值得采用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