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价值*

2021-07-23曾利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整块切除率直肠癌

曾利娟

早期结直肠癌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传统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生存质量一般较差。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手术以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费用低廉且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当等优点逐渐被临床推广应用[1]。目前早期结直肠癌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两种术式,但两种术式的临床手术的安全性、围术期指标对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本研究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两种内镜下微创手术,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3]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2)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巨大病变(>3 cm);(2)伴有淋巴结或腹腔脏器转移的恶性肿瘤;(3)无法耐受或配合内镜检查;(4)相关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接受抗凝治疗、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病变、妊娠、低龄患儿;(5)其他高风险状态或病变(如中度以上直肠静脉曲张、大量腹水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年龄51~73岁,平均(62.6±2.0)岁;病变直径0.8~2.9 cm,平均(2.2±0.5)cm;男16例,女14例。观察组年龄51~73岁,平均(62.7±2.1)岁;病变直径0.8~2.9 cm,平均(2.1±0.6)cm;男17例,女13例。两组年龄、病变直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ESD治疗:(1)对病灶的浸润深度、病灶范围、性质形态特征、直径、位置等进行监测。(2)标记:电凝标记与病灶组织距离3~5 mm处。(3)黏膜下注射:注射液体为透明质酸钠、甘油果糖、0.9%氯化钠溶液。黏膜下多点注射电凝标记处,分离肌层和黏膜下层。(4)顺病变组织电凝标记处将黏膜切开。(5)病变剥离:剥离黏膜下层,黏膜下注射和剥离同时进行。(6)处理创面:血浆氩离子凝固术处理创面小血管,创面缝合予以金属止血夹处理。在切除肿瘤过程中,需预防性止血处理创面全部血管。若在剥离中,肿瘤暴露视野模糊,可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应用透明帽推开。按照操作者的手术习惯和病变不同位置,选择适宜刀具。剥离中可顺病变基底切线走形予以旋镜或拉镜处理,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体位转变,利于垂挂牵拉肿瘤组织,获得更好的视野。ESD的术后处理:(1)气腹严重病例,术中、术毕腹腔穿刺排气;(2)保持半卧位;(3)禁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保持减压管引流通畅;(4)专员对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直至患者意识清醒;患者转出前应交代相应注意事项;(5)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和腹膜炎体征;(6)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考虑有出血倾向应预防使用止血药物。

对照组进行EMR(透明帽法)治疗,取仰卧位,静脉麻醉,将透明塑料帽安装在内镜头端,透明帽前端凹槽内放置圈套器,与病灶组织对准,病灶组织吸引至透明帽中,圈套器收紧,对病变黏膜进行电切除,后将病变组织送检。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手术时间:内镜黏膜下开始注射至病变切除完毕时间。完全切除:整块切除标本的垂直、水平切缘均为阴性;整块切除:内镜下整块切除病灶得到单块标本[4]。并发症:穿孔、术中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不同病灶大小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min,(±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min,(±s)]

病变直径 组别 手术时间≤2 c m 观察组(n=1 5) 1 9.4±8.9对照组(n=1 6) 4 4.2±1 0.8 t值 9.7 1 P值 <0.0 1>2 c m 观察组(n=1 5) 4 0.5±1 2.4对照组(n=1 4) 6 6.9±1 8.6 t值 6.4 7 P值 <0.0 1

2.2 两组切除效果比较

观察组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切除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孔、术中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发病率逐年增高,已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约有50%~6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脏转移,20%~34%患者在确诊时已伴有肝转移[5]。结直肠癌的病因并未明确,可能与过量的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饮食摄入,缺少纤维素食物和新鲜蔬菜等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家族性肠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腺瘤、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也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6-7]。ESD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由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微创技术,可对早期结直肠癌进行针对和治疗,具有一次性完整切除一定面积表浅病变的优越性,但技术要求较高[8-9]。通过ESD可完整性切除病变,达到根治结直肠癌的效果。与外科手术治疗相比,ESD的创伤性更小,患者易于接受,可根据病变的组织类型、性状、大小、部位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技能确保彻底切除肿瘤[10]。目前,早期结直肠癌进行ESD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已成为医学热点研究课题[11]。

本研究观察早期结直肠癌进行ESD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病灶大小手术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孔、术中出血或术后迟发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徐康等[4]研究结果大体一致。随着治疗技术的提高和治疗经验的积累,ESD可以推广应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治疗中[12]。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为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13-14]。ESD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一种新的腔内手术方法,突出优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病灶进行整块切除,最大限度地保存消化道黏膜的功能,故目前许多消化道内生长的病变多采用ESD的治疗方法[15-16]。ESD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2 cm的黏膜病灶,随着染色放大内镜技术的发展,结直肠早期癌症发现率逐渐增多,采用ESD的方法多可将早期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17-18]。ESD适应证为无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肿瘤、在黏膜层局限肿瘤,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同。

综上所述,早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ESD,手术时间短,完全切除率更高,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整块切除率直肠癌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卜算子·我和大树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经尿道钬激光与等离子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持之以恒,学思讲论